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晋末风云 » 第三十章、天师归来,长江后浪推前浪

第三十章、天师归来,长江后浪推前浪

    收回了南燕境地,刘裕正在营帐中思考治理南燕的事宜。甲士通报说沈林子将军有事求见,刘裕召他进入。沈林子行礼后,将一封信呈交给刘裕,刘裕看后,震惊不已。

    信是五斗米教首领卢循写给沈林子将军的,信中表明卢循打算趁刘裕远在南燕之际掀起叛乱,攻占都城建康,并且希望沈林子能暗杀刘裕,消除这一心头大患。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创立。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五斗米教主张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并以建立一个天地人与君臣民协调的太平盛世为目标,给了当时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的广大农民莫大的希望。因而五斗米道信徒众多。

    然而首领卢循,只是一个借着五斗米道来笼络人心,掀起叛乱,以夺取政权的人物。不过那时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因而卢循多次反叛,都能得到动辄几万人的响应。

    卢循的号召力虽强,但却架不住刘裕的用兵如神,卢循几次叛乱,都被刘裕镇压,到最后卢循被赶到荒僻的广州之地(今广东广西部分范围),暂为割据。如今刘裕远赴南燕,卢循便想借此天赐良机,夺取政权。

    沈林子,字敬士,年方二十,出身江南大族吴兴沈氏,学富五车,寡言语,仪表不凡。父亲沈穆夫曾做过孙恩(五斗米教的前首领)的前部参军,同年孙恩被晋军击败,沈穆夫带着族人逃匿。但遭人告发,于是沈林子的父亲和四位叔父都被处死,而沈林子与兄弟们藏身山中,昼伏夜出,终幸免于难。

    卢循因着沈家曾效力于五斗米教的缘故,所以想说服沈林子暗中相助,杀死刘裕。然而沈林子忠于刘裕,因此得到信的第一时间,就将情况报告给了刘裕。

    刘裕得密报后,速度地任命好留守的将领,然后带着队伍,迅速南返。

    然而在刘裕围攻广固之时,卢循就已经开始了他的反叛之行。等到刘裕大军赶回建康时,建康已是岌岌可危了。

    起初,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指挥失利,致使卢循占据了寻阳和巴陵,阻断了荆州和建康的必经之路,两地无法互相救应。接着,江州各地的郡守贪生怕死,不战而逃,卢循的将领徐道覆轻松占领了江州各地。途中右将军何无忌英勇抵抗,然而由于战船不及卢循的高大,又恰巧遇上西风,何无忌的战船被敌军顺风撞翻,死伤惨重,何无忌英勇殉国。最后是左将军刘毅,贪功冒进,大意轻敌,导致兵败洛桑洲。晋国的军队在此次抵抗中,输得一败涂地。

    卢循的军队,舳舻千里,遮天蔽日;甲士十万,严整有威;战鼓齐鸣,撼天动地;顺江而下,剑指都城。

    而此时的晋国,左右将军损兵折将,荆州失联,刘裕的军队在南燕之战中伤亡惨重。可怜的建康城,此时兵力极度空虚。

    刘裕领着众将站在石头城上观望,如果卢循直接从新亭挺进,那就代表他们准备和自己决一死战,那么他和众将只能破釜沉舟,拼死一战了。但是从敌我悬殊的情况看,即便他们全都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恐怕也不能力挽狂澜,阻止他们的进攻。

    刘裕和众将们,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看着卢循的行进路线。敌军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最后,绕过了西岸,向新亭而来。

    晋军们瞳孔放大,惊骇异常。刘义隆闭上了双眼,按紧了配剑,心里想着:“没办法了,只能拼死一搏了。就算战死沙场,也不枉轰轰烈烈一场了。”

    就在晋军准备决一死战之时,卢循的船队却忽然掉头。回到西岸的蔡洲上去安营扎寨。晋军见了,惊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这到底唱的是哪一出啊。

    卢循之所以改变行进路线,是因为他们的内部出现了分歧。徐道覆坚持要挺进新亭,和晋军决一死战,而卢循却觉得不必如此激进,只需要安营静等,晋军内部一定会出现兵变并导致自相残杀,到时再杀他个措手不及,就可以轻松地攻占建康城了。其实卢循解释了那么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怕了刘裕,他不清楚刘裕的虚实,不敢和他硬拼,徐道覆对卢循白白错失良机,嗟叹不已。

    刘裕见卢循改变方向,又看向还在愣神的年轻将领们,赶紧狠踹一脚刘义隆,骂道:“发什么愣,还不快去修缮石头城。”刘义隆被父亲提醒,才从惊愕中醒转过来,然后领着士卒,去完善工事。而其他的将领,也纷纷去各自忙碌。

    刘裕见卢循认了怂,乐得闷声发大财。修缮石头城,在秦淮河岸修建木栅栏,在几个重要的堡垒布置军力。然后上书安帝,请求大赦天下,重金悬赏,招募士兵,补充军源。

    双方就这样默然地对峙了一个月,卢循错失了天赐良机。而刘裕一方,伤兵逐渐康复,新兵训练有素,防务工事完善妥当。虽然仍然不及卢循的人多,但足以应对卢循的进攻了。

    一个月后,卢循仍然没有等来晋国内部的动乱,他也开始发慌了,后悔起初没有听从徐道覆的建议。但后悔也无用,只能开展进攻了。

    几天后,卢循听从徐道覆的建议,决定声东击西。卢循派了大量的战船,船上却尽是老弱残兵,然后声势浩大地开向了白石垒(建康西北),声称要从白石垒登陆,而他自己就带着精兵强将留守在秦淮河(建康南部)这里。

    刘裕得到消息后,亲自领兵支援白石垒,同时又派了沈林子、徐赤特领两千士兵戍守秦淮河,并命令他们坚守阵地,不要轻举妄动。

    刘裕走后,卢循为了查探沈林子虚实,派了三千人进攻沈林子他们。沈林子坚守险要,拒不出战。而徐赤特贪功冒进,不听劝阻,坚持出战。最后徐赤特遭遇敌军埋伏,大败而回。卢循也由此而知,沈林子这边兵力薄弱。

    休息了片刻,卢循派出了两万人马,继续进攻沈林子,沈林子退守南塘以拒敌。沈林子选择南塘,是因为南塘是敌军跨过秦淮河的必经之路,而且穿越南塘只有一条堤路,这条堤路不是很宽,正面交战的时候也只能容百人参战,很适合他现在兵力不足的情况。

    卢循的军队起初像吃了兴奋剂一般,踊跃向前要灭了沈林子这支军队。但当他们跨上堤路,才明白人多也坏事。士兵们争抢着上前,如沙丁鱼一般密匝匝地挤在狭窄的堤路上,不需要对方进攻,他们就被自己人挤得纷纷落水,下了饺子。会游泳的扑腾几下上岸继续战斗,不会游泳的就只能被活活淹死了。结果两万对阵一千多人,战了约一个时辰,愣是没有击退沈林子的军队。

    刘裕到达白石垒,才发现敌方只是虚张声势,自己中了对方的计谋。这时刘义隆请求带兵支援沈林子,刘裕应允。

    沈林子虽然借助堤路的优势支撑了很久,但毕竟双方人数相差太大。等到刘义隆赶到时,沈林子已身负重伤,旁边的军士也所剩无几了。刘义隆骑着马,杀开一条血路,冲到堤岸对面,救下了沈林子,然后指挥援军,奋勇杀敌。在援军的奋力拼杀下,叛军落荒而逃。

    在之后的两个月内,卢循虽然也发动了多次进攻,但都被刘裕大军击退。无可奈何之下,卢循决定退兵。但他的退兵,并不是要退回广州,而是要去占领荆江两州,从而与朝廷分庭抗礼。

    建康的危机解除了,荆州开始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但刘裕的兵力不足,无法分出兵去救护荆州,只能指望司马休之自己能多坚持一会儿了。

    之后,刘裕派出沈林子,令他远赴广州,占据卢循的治所番禺,令贼军后退无路,沈林子领命而去。接着,刘裕下令要大修战船,必须船身比卢循的高大坚固,以备反攻之用。

    在卢循赶到荆州之前,益州的谯纵也发动了叛乱,派出两万人马进犯荆州的襄阳,荆州城内的土匪也纷纷响应,一时间,三万人马在益州将领苟林的带领下,铺天盖地,向襄阳进犯。而司马休之之前兵败,江陵的兵力不足,于是从襄阳调了一万人马去江陵,朱龄石也被调了过去。襄阳留于檀道济把守。

    敌军浩浩荡荡而来,檀道济却丝毫不惧,在他的眼里,敌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城门外,檀道济布出了八门金锁阵,八门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如从生门、景门、开门而入则吉;从伤门、惊门、休门而入则伤;从杜门、死们而入则亡。苟林等人不懂此阵型,带领军队从杜门、死门而入。结果入阵以后,檀道济根据情况指挥队伍不断变换阵型,将苟林的大军切割成了一个个小块,然后任意地围剿斩杀。苟林的军队毫无还手之力,死伤惨重,大败而回。

    几日后,卢循领三万大军进犯江陵,司马休之听从朱龄石建议,让傅弘之领五千精良士兵作游击部队,看准时机,再伺机而动。

    大战开始,卢循的军队亢奋无比,英勇杀敌,朱龄石带领士卒,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死死挡住叛军的进攻。然而人数上的差距,使得胜利的天秤逐渐向叛军倾斜。就在他们杀得天昏地暗之时,傅弘之领着游击部队从叛军侧面杀奔而来。游击部队早已养精蓄锐,而卢循手下叛军已是疲惫之师,两方夹攻之下,卢循阵势大乱,大败而逃。

    卢循攻占江陵失利,只得退守江州。而此时刘裕的战船已经建好,足以反攻。朝廷下令,命刘义隆带兵反攻。

    刘义隆领着遮天蔽日的战船在吉阳江面停泊,几天后,刘义隆通过观察云层的变化,预测出当日会起东风。于是令旗一挥,几百战船向寻阳江面进发,对卢循发起了总攻。

    卢循为了撞翻刘义隆的船只,将自己最高大的八艘战船两两一组绑在一起,冲向对方战船。刘义隆站在战舰的最高一层,手持令旗,指挥放箭,船中的新式武器万钧神弩如飞蝗一般密匝匝地射出,闪电之间,将卢循船只洞穿得百孔千疮,甲士们也被射得体无完肤。其他侥幸逃生的,赶紧趴在甲板上,再不敢抬头。

    卢循从未见过杀伤力如此惊人的武器,他见形势不利,调转船头准备撤离。然而江面上逐渐刮起了东风。刘义隆挥动令旗,下令点火,士兵们纷纷点燃火球,再用投石机把它抛向贼军的船上,贼军们猝不及防,加上战船早被铁链给连在了一起,各个大船立马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火趁风威,风助火势,火焰瞬间燃及其他小船,使得整个江面,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战船之上,哀嚎一片,惨叫连连。

    此次总攻,卢循的大船尽被烧毁,八万大军烧得只剩五千人。而卢循和徐道覆,却乘小船逃回了寻阳城里。

    刘义隆继续攻打寻阳城,徐道覆坚守城池,却让卢循逃回广州,让他收拾旧部,再来支援。可惜,卢循还没有回到广州,刘义隆就已经攻破了寻阳城,徐道覆兵败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