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四十五集 女学生1

第四十五集 女学生1

    穿越三人组原本计划在宁羌之后,还要去略阳看看,除了因为那边矿产丰富,还因为略阳县城建在嘉陵江边,沿着嘉陵江就可以直达重庆,以后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应该都用得到。

    但是第二天在汉江码头附近,见到一个矿石交易市场以后,略阳之行就被三人取消了。因为在这个民间自发形成的市场里,随时可以买到周围州县的各种矿产,价格也很便宜,成交以后可以直接装船,沿着汉江直达洋县,所以现在去略阳也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三个人都有点想家了。

    说来也是奇怪,自从糊里糊涂穿越到大明朝,三人在华阳县满打满算也就待了半个来月,但是这次下山以后,一路经过洋县,城固,汉中和沔县,这么多的县城和府城,到头来,三人内心里想念的,还是大山深处的华阳,似乎那里真的是他们的家。

    留下王启年在铸钱局大院调度人员和物资,穿越三人组就此返程。

    路上只在沔县崔永方的军营里对付了一夜,第二天继续赶路,五月初七傍晚,终于又回到了汉中城。

    还是去老地方投宿。邓通见了,笑哈哈地迎出来,一边热情地嘘寒问暖,一边让伙计赶紧去收拾房间,安排晚饭。

    晚饭还没有吃完,二哥关盛闻就赶了过来。

    聊了一会儿才知道,大哥关盛言押着红薯玉米种子还有采购的其它一些东西,五天前就已经启程回去了,并且还把关盛闻的两个儿子还有他二女儿也给一起带走了。

    蓝采和问:“二哥,怎么把你家女儿也带过去了?”

    关盛闻笑道:“这都怪老邓。他儿子前些天闹着要跟着你们去华阳学本事,我家女儿听说了,就也哭闹起来,死活也要去。他们不是后半年就要办喜事吗?这么一闹,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排才好。后来一想,干脆不管了,他们愿意去就去吧,不行后半年就在华阳帮他们把婚事办了。”

    蓝采和问邓通:“邓兄,你家小飞也一起去了?’

    邓通有些尴尬,挠头道:“唉呀,这事本来是要等三位道长回来,当面请示以后,才好跟着去。只是这小兔崽子听说关家二小姐要跟着她大伯走,他也火急火燎地跟着走了。“

    关盛闻解嘲道:“都是些不听话的,倒让三弟五弟四妹见笑了。“

    蓝采和笑道:“哈哈,我一听就知道是这两个小儿女商量好的把戏,就随他们去吧。“

    由于宁羌那边的情况出乎预料,所以之前确定的在汉中城的采购清单必须大调整,三个人和关盛闻足足讨论了一个钟头,才把方案重新敲定。

    余杭几次给关盛闻使眼色,示意他赶快报告女学生的情况。

    他越催,关盛闻越是不着急,直到正事彻底谈完了,又喝了一杯茶,闲扯淡半天,才慢条斯理地说:“下人的事,这些天也买到几个合适的,都在外面候着呢,是不是现在就让他们进来,你们也看看?“

    余杭急忙道:“好啊好啊,二哥办事还是蛮靠谱的嘛。“

    何晓霞笑道:“不是什么下人,就是找的学生,我们又不需要别人伺候。“关盛闻连忙点头附和道:”对对对,说的就是学生。“

    蓝采和问:“一共几个?“

    关盛闻道:“总共买了六个,三个丫头,三个小子。你们看看,不满意的话就再转卖了。“

    何晓霞不禁皱眉,这种明目张胆的人口买卖,她心里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先进来的是兄弟俩。

    十几岁的年纪,身形都还没有长成,但可以看出来骨头架子不小,以后的身量应该不会矮。

    这俩小子头发蓬乱,浑身上下油渍麻花的,和街上要饭的乞丐没有两样。只是两人眉眼之间,不时透出来些许灵气,倒也不像是普通的乞丐。

    何晓霞和气问道:“你俩叫什么名字?“

    一个小子抢着答道:“我叫孟四,他叫孟三。“

    何晓霞又问:“有大名吗?多大岁数了?“

    孟四又抢着说:“我叫孟尚文,我哥叫孟尚武。我14岁,我哥16岁。“

    蓝采和觉得这两个孩子不错,有点机灵劲,就问:“你们是哪里人啊?怎么来到汉中城的?“

    孟尚武恭敬答道:“我俩是西安人,因为家里出了大变故,这才出门逃难的。“

    问了好半天,才把孟三孟四的来历搞清楚。

    原来这哥俩是正宗的西安市民,家里世代都在西安做豆腐脑。他爹老孟手艺不错,远近有些小名气,每天做的豆腐脑都不够卖,收入稳定,一家人的日子很是过得去。

    孟家的邻居姓张,开了一个武馆,生意也很红火。老孟每天出去摆摊做生意,孟三孟四兄弟俩就整天在邻居家泡着,跟着拳师学了几路拳脚,又跟着张家的私塾先生开了蒙。

    老孟虽然手艺不错,但有个毛病,就是脾气不好,嘴巴特别臭,经常和人吵架。

    这一天,一个客人在吃豆腐脑的时候,往里面倒了半碗醋,还吃了一整头蒜,老孟在旁边看了,大怒,指着那人一顿臭骂,那人哪肯吃亏,双方当时就动了手。

    那个客人被老孟推倒在地,好巧不巧的是,旁边地上放着一柄挖土的镢头,那人倒地后,后脑勺正好撞在镢头刃上,当时就不行了。

    大庭广众之下出了命案,旁边人来人往,目击者甚众,老孟根本跑不了,很快就被捕快拿了,扔进了大牢。

    这个案子没有什么曲折,两个月以后结案,老孟被判流放三千里。

    孟家积蓄不多,经过这个官司,也基本耗尽了家财。死者家里人还想额外要一些经济赔偿,隔三岔五地到孟家来闹事,不是往院子里扔砖头,就是往大门上泼粪。

    孟张氏没有办法,就把家门钥匙托付给了邻居张家,交代几句,然后自己带着两个儿子,连夜跑路,赶往陕南兴安州石泉县投靠娘家。

    结果到了石泉县才傻了眼,娘家所在的村子早在前两年就被洪水夷为平地,所有人都不知所踪了。

    娘三个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盘缠也花完了,实在没有办法,就一路乞讨到了兴安州城,半个月下来,也没找到合适的活路。

    张氏无奈,就自己卖身到了一家勾栏院,想靠皮肉生意养活自己的两个儿子。

    张氏不年轻了,每天的生意惨淡,收入不多。

    孟三孟四兄弟俩哪里肯花这种钱,俩人一合计,就一起跑到汉中来了。在汉中也一直没找到吃饭的门路,最后也只能卖身到富户家里,混一口饱饭吃。

    余杭问:“你们家在西安那一块儿?“

    孟四道:“就在钟楼南边,木头市旁边。“

    蓝采和又问:“你爹被流放到哪里去了?“

    孟三道:“开始官府说流放到辽东去,后来又说是到天涯海角。反正我们也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众人一阵叹气,不论流放到辽东还是海南岛,多半都是回不来了。

    蓝采和安慰道:“你们哥俩放心,以后就跟着我们学本事,保证有吃有喝不受罪。“

    又问了兴安州那个勾栏院的名字和位置,让关盛闻安排人,到那边把那个可怜女人赎出来,也送到华阳去。

    小哥俩赶忙就要下跪磕头,被余杭拦住了。

    接着进来的是两个大姑娘。

    都是十八九岁年纪,穿着还算干净的青布衣裙。两个人虽然衣着朴素,模样也只是中等,但是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青春少女的活力,是余杭喜欢的类型。

    询问得知,她俩一个叫桃花,一个叫杏花,是陶姓官员家的丫鬟。她俩从十来岁就被卖到陶家,算是在陶家长大的。

    姓陶的是汉中府人,后来在陕西布政司做官,所以全家去了西安,汉中老宅只留了几个佣人看家。最近两年汉中公务比较多,需要经常回来,桃花杏花就是专门被带到汉中老宅里伺候的丫鬟。

    去年流贼过境,战事以后,总督西北军务的洪承畴洪大人参了一大批官员,姓陶的因为贪污钱粮,也在被参之列,现在已经被下狱问罪了,他的家产自然要抄没充公,家中奴仆就地发卖。

    余杭问:“你俩读过书吗?“

    桃花答道:“回禀老爷,我俩以前跟着陶老爷府上的老夫子学过几本书,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

    这丫头个子稍高,苗条一些,眉梢上有一颗小小的美人痣,显得比较外向。

    杏花则皮肤更白,比较腼腆,一抿嘴,脸上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

    何晓霞问:“杏花,你们都会干啥活?“

    杏花道:“回禀夫人,我们洗衣做饭,针织女红都会一点。“

    何晓霞道:“嗯,好!也别老爷夫人小姐的叫了,就叫我们老师吧。我看你俩也挺机灵的,以后跟着我们,好好学习。你们先去休息吧,咱们过两天就走。“

    桃花杏花齐齐万福道:“是,老师。“然后袅袅婷婷地下去了。

    余杭一直目送两个女孩走出去。

    何晓霞用手在余杭眼前晃了晃,撇嘴道:“喂喂喂,看你那点出息吧,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是不是看上这俩个小丫鬟啦?你可不准动歪心思啊。“

    余杭干咳着掩饰道:“咳咳,哪有?你不要胡说啊。我只是在想,咱们都没有当过老师,该怎么给他们上课才能效果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