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雪满长安道 » 第三章 往事

第三章 往事

    皇帝刘询这时正走在霍府的庭院里。

    霍府庭院颇有些皇家气派,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漫长的走廊在古树间曲折回旋。溪水叮叮咚咚地从石缝中滴出,漫成一泓碧池,偶尔掠过几只水鸟,惊起游鱼。

    刘询边走边看,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霍禹、魏相和丙吉跟在后面,见状也在不远处站下。

    冰凉的风拂面而来,又吹动树枝哗哗地响。刘询思绪起伏,恍惚间,当年那位颐指气使的大将军又站在面前。大将军那鹰隼一般犀利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他这个懵懂的青年,然后带着他走进宏大的未央宫。

    在他的记忆里,那天的路途很漫长,他俩似乎走了很久很久。就在他心神恍惚之际,大将军指着台阶上的皇帝宝座说道:“你就坐在这上面。”然后看着他战战兢兢地坐上龙榻,自己则坐在了右下侧。从此以后,未央宫里他俩的座位再也没动过。

    “六年了。”刘询喃喃道。

    刘询登上皇位,颇有传奇色彩。

    六年前,八岁登基在位十四年的年轻皇帝刘弗陵突然撒手西归,谥号孝昭。汉昭帝没有子嗣,于是,遴选继位者,成为汉帝国的首要大事。

    霍光,这位汉武帝的托孤大臣,辅政汉昭帝十余年,已是权倾朝野、威震海内的大将军,遴选继位者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这时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中,只有广陵王刘胥在世,大臣们都主张刘胥继位。

    霍光却有另一番考虑,十几年来,他全心全意辅佐刘弗陵,也收获了作为臣子的最崇高的地位和权力。他当然不愿轻易失去。而此时刘胥正当壮年,又有群臣拥戴,一旦入主未央宫,那他独揽乾坤的局面就会动摇,未来命运也不可预测。霍光决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发生。

    排除了刘胥后,霍光亲自选定汉武帝之孙十七岁的昌邑王刘贺继承皇位,随即派宫廷礼宾官和皇室宗正携皇太后诏,赶赴山东昌邑迎驾。

    刘贺接诏喜出望外,带上二百多家臣故旧,一路欢歌笑语奔向长安。

    霍光很快就后悔了。刘贺登上皇位后,并没有褒奖他这位大将军的拥立之功,而是大肆封赏昌邑故人,并且任命亲信为长乐卫尉,有意将宫廷宿卫权控制在手中。

    “羽翼未丰即敢如此。”霍光真的怒了,这个刘贺不知好歹,那么就废黜他。

    霍光并没有出面,而是指使丞相率百官上奏皇太后,公布了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家制度”等上千条罪状,结论是“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

    仅仅二十七天,刘贺完成了从昌邑王到皇帝又回到昌邑王的起伏,他带来的二百多昌邑群臣也悉数被诛。

    大汉帝国没有皇帝,霍光着急了。他从未有过篡位的念头,他的理想是君臣不疑,唯我独尊。那么,到哪里再去找一个皇帝,正在犯愁时,光禄大夫丙吉跑来找他了。

    丙吉摸透了他的心事,见面先是一番奉承:“孝昭皇帝死得早,没有继承人,天下人都担忧害怕,大将军为了汉室宗庙有奉侍之人,立刘贺为嗣主,何等磊落。可是,这个被立为皇帝的人太不争气,大将军为了天下大义,果断废黜了他,朝野上下没有不赞同的。”

    霍光听了当然高兴,觉得丙吉是个知音。

    丙吉见霍光心情不错,便小心翼翼地说道:“孝武皇帝曾下遗诏将曾孙刘病已养在掖庭。这刘病已从小我就见过。现在十八九岁了,通晓经学,品行端正,举止安宁而性情平和。大将军是不是先派人去看看,了解一下他的秉性,然后决定——,决定继位大策。”他吞吞吐吐说完最后几句话,抬头瞄了一眼霍光,发觉霍光若有所思,似乎被说动了心。

    立了一个皇帝又马上废黜,朝野不免议论纷纷。霍光正在犯愁,听丙吉这么一说,仿佛黑夜中看到一缕光亮,赞许地拍了丙吉肩膀:“好,我即刻派人考察。”

    刘病已,汉武帝之子卫太子的孙子,此时只是一介平民。霍光派出皇家宗正到掖庭仔细地考察了一番,总结了刘病已的两个突出优点,一是年轻,二是单纯。

    霍光很满意,他要的就是年轻和单纯。于是,改名为刘询的刘病已被霍光搀扶着坐上龙榻,以庶民之身登九五之尊。

    甫登大位,丙吉谆谆告诫,垂拱南面,政事都要听从大将军。

    六年过去了,神武的大将军如今气息奄奄,是解脱还是失落?刘询不曾细想,“不管怎样,霍光拥立之恩不可忘。”他心中念叨。

    他转过身默默凝视着丙吉,丙吉也不言语,微微俯首,长揖。

    刘询出了霍府,搭着宫廷内侍的肩膀登上銮舆。霍禹、魏相和丙吉退到路边,目送六驾銮舆启程。

    銮舆才驶了几步又停了下来,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一个随行内侍小跑着来到魏相面前,道:“皇帝诏你骖乘。”

    魏相赶忙趋前,内侍搬来登车木阶摆放在车舆后户下,掀开门帘。魏相登上车,躬身进去。

    所谓骖乘,就是陪乘。銮舆的车厢很宽敞,虽然铺着厚厚的毡毯,还是有些阴冷。魏相右侧坐下,昏暗中也看不清皇帝神态,便拱手道:“愿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不再开口。

    皇家车队不紧不慢地走大街驰道上,刘询拨开帘子看了看外面。长安的初春,树枝已萌发出星星绿意,而街角还留着些许残雪。街上人并不多,见羽林军骑兵护卫銮舆过来,纷纷退到路边施礼。

    刘询放下帘子,问道:“大将军食邑多少?”

    “二万户。”魏相回答后抬了下眼帘,小心翼翼地窥视皇帝脸色,却是看不分明。

    他低下头接着说道:“高祖皇帝兴汉以来,虽然封侯者众多,但万户侯也只有平阳侯曹参与留侯张良两人,丞相萧何封户不过八千。陛下益封大将军一万七千户,加上原先封户,食邑达二万户,足见陛下恩宠。”

    “二万户、二万户。”刘询沉吟了几遍,忽而笑道:“拿出了三千户,呵呵。”过了片刻,又问,“你说,大将军此举是何用意。”

    魏相刚要说话,心中一动,又咽了回去,悄悄瞅了一眼皇帝,道:“臣愚钝,不敢妄猜大将军用意。”

    “他是在提醒我,霍氏有功于汉室,其有恩于我。”刘询望着车外若有所思,过了一会,缓缓说道:“我登基后每次去拜谒先皇高庙,大将军与我同乘皇舆,我都是如芒刺在背。”

    魏相嚅嗫道:“大将军威严。”

    “是的,大将军威严。国家大事,朝臣们也是先禀告大将军,然后再启奏与我。”刘询慢悠悠地说道。

    魏相骇的冷汗涔涔而下,磕磕巴巴想说又没说出话来。

    御者稍稍抖了下马缰,牵着銮舆的六匹骏马加快了步伐,刘询也不言语,只听到马蹄敲击路面,响起有节奏的哒哒声。

    “皇帝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要疏远霍氏?”魏相细细想了想,一阵哆嗦,便觉得寒气已侵透袀衣,心中暗忖:“如芒刺在背,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刘询看出魏相不自在,微微一笑:“你就在这里下去吧,回家也近点。”

    魏相刚要下车,刘询又把他叫住,吩咐道:“你明天拟个旨,封霍禹为右将军,封霍山为乐平侯,食邑三千户。”

    魏相拱手应了声“诺”,下了车。目送銮舆走远,他又在街旁站了一会,然后背着手朝自家府邸走去。

    街边的树丛已经有了些许绿意,微风拂过,也是撩人。他忽然看到绿荫中有只蝴蝶搧了搧翅膀,不禁惊讶地张大了嘴,再上前仔细察看,却什么也没。

    他微微摇头,自言自语道:“真是老了,这时节怎么可能有蝴蝶。”继而又想,如果大将军不测,那长安城里会掀起怎样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