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季汉鸿烈 » 第七十一章 江东基业,东海鲁子敬

第七十一章 江东基业,东海鲁子敬

    “此论甚高啊!”

    孙权遣鲁肃前来吊丧只是个借口。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孙权带着江东士卒三次兵临江夏城下,最终攻破江夏郡治西陵县,斩杀黄祖之后就想着接江夏郡西进南郡,从而隔绝荆州南北。

    本想趁着刘表病死于榻上,趁机拿下襄樊,可没想到曹操却是先行一步,征集大军进了南阳。

    荆州虽为四战之地。可对于江东而言,是及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不管是春秋时期的吴国,还是吴王刘濞,都是先行夺取荆州之地,以荆襄为上游屏障。

    占据了荆州,不仅可以控制大江的各个之流,也可以依靠这些之流完成对敌人的快速打击,还可以避免别人通过大江的上游顺流而下,一路直击江东的腹地。

    将大江沿岸这么一个命脉控制在自己手中,甚至是将来沿大江进军益州,都是有利可图的,这些利也是孙权和江东这些本地士族,进行博弈的本钱。

    孙权不像自家哥哥孙策那样,孙策是以武力强行压制了江东的士族,所以,孙策对不服从他号令的人,一概诛之而后快,其中既包括由朝廷任命、视孙策为叛逆的州郡长吏,如许贡、刘繇、王朗等人,也包括割据一方、不服从孙策号令的地方豪强割据势力,如严白虎、邹他、钱铜等,以及吴会大姓如盛宪等。

    虽然随着孙策开始治理江东,也开始慢慢软化对江东士族的态度,但是之前孙策行事过于骁悍果烈,一味用强,当察觉到孙策的态度软化之后,江东士族的反击也来的十分猛烈,曾经当过吴郡太守的许贡留下的门客,便在丹徒山上光明正大的刺杀了孙策。

    而孙策在死时,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后名便只能吞下这口气,反正自己也命不久矣,还不如为孙家推出来一个可以被江东世族可以接纳的继承人出来。

    因此在孙策在病榻上交代后事时,并未按照张昭等人所推测的那样,选择和自己性格相近,即同样以“骁悍果烈”著称的三弟孙翊为继承人,而是选中了孙权。

    “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原因孙策交待得也很清楚,“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要立足江东,不能单凭武力行事,尤其在如何处理与江东大族的关系这一决定孙氏前途的关键问题上,光有武力的孙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唯有“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的孙权才是最佳人选。

    而孙权与孙策不一样,孙权是一手大棒一手枣的将麾下自家哥哥的元从派系和江东本土士族派系制衡的死死的,孙权的上位是靠着自家哥哥的铁杆元从派系周瑜和张昭等人的支持下,才平定了孙氏的内乱。

    上位之后则是对江东大族以招抚为主。由于孙策掌权时已经对江东大族表示出了友好态度,并且将本就在孙策入主江东之后,便长期充当孙策招揽江东士家子弟出仕的孙权推了出来,成为新的江东之主,孙权与江东大族的合作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孙权初即位时,“深险之地锋禾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孙权在张昭等人扶持下,除派亲信将领攻打吴郡、会稽、丹阳三郡的山越族,更主要的事情是“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以扩大统治基础,其中既包括南渡北士如鲁肃、诸葛谨、严峻、步骘等人,也包括江东大族中人,如顾徽、陆绩、张允、张温、骆统、陆逊、陆瑁、朱恒、吾粲等人,都被尽数招揽进了江东孙氏的统治中枢任职。

    如今孙权上位,治理江东,那就肯定离不了江东的世家大族,而孙氏最大的支持者也需要军功去获取到足够的政治资源,这才有了孙权五年间三次进军江夏,一是为了报父仇,二是劫掠人口,而后孙氏、江东世族,元从武勋都能从中获利,并且经过一系列的利益交换拿到自己想要的政治资源。

    这就让跟着孙权的江东世家看到了好处,不仅能拿到更多的政治资源,还能隐匿人口,侵吞土地得到足够多的经济上的支持。

    而荆州的精华之地便是在大江沿岸以及宛城和襄阳一线,荆州土地肥沃,百姓富足,收取赋税,自己不但能在军事行动上获得政治资源,还能在荆州再次扩充自己的土地和足够多的人口。

    而且将来这孙氏有朝一日想要进取中原,那荆州之土、荆州之民不可缺,只要成功自己便能从一州之世族一跃成为昔日汝南袁氏,陈留陈氏等一样的世家大族。

    从大江想要进取中原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过江从合肥进入淮泗进军青、兖,进而夺取中原、河北,另一条则是从荆州沿汉水北上宛城,再从宛城进军豫州,经略中原,进图河北。

    襄阳,江夏,江陵是荆州的三大重心,至于号称天下第一大郡的南阳就别提了,先是被黄巾肆虐,再被袁术巧取豪夺,最后又屡遭兵革,这些年那还有天下第一大郡的风光。

    襄阳,江夏,江陵三城如鼎之三足,也可以看作刘表接南郡、江夏、襄阳三地的世家作为支撑自己在荆州统治的基础。

    使荆州在面向不同的方向时,可以作出不同的战略意义。

    若是要进取中原,定鼎天下,则需重襄阳;

    若是进取江东,割据东南,则需重江夏;

    但若是不愿进取,只愿坐观虎斗,则需重江陵。

    荆州的地势就决定了荆州主政之人的志向对于三城的重要程度,襄阳可从南阳西进三辅,东出河洛进而占据中原,定鼎天下。

    江夏只需沿江顺流而下,便可以全占江东,而江陵所代表的南郡则时上承南阳,下接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是荆州政令,经济的节点,南郡一失,就代表荆州已失。

    荆州的战略位置可以说是进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四方任意挑选,退可保境安民,坐观虎斗。

    现如今刘表新亡,膝下长子与刘备合流占据江夏,次子投降曹操将荆襄九郡拱手他人,荆州文武也分为两派,甚至是三派。

    当初随刘备从襄阳南下的便是支持刘备的人和支持刘琦的人,至于刘琮早就成了孤家寡人,蔡氏等人则为曹氏摇旗呐喊,当然也有江夏的一些豪族私下联系江东。

    所以孙权这才派鲁肃前来名曰报丧,实为打探虚实,而鲁肃则是早在周瑜的引荐之下,成为了孙权的臣子,而鲁肃刚和孙权见面,提出了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的谋划。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孙权却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三国志》: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而鲁肃在曹操重新夺取南阳并准备南下时,向孙权进言道:“荆楚之地与我们江东邻接,顺水而往可达北方,外连江、汉,内隔山陵,有如金城坚固,沃野万里,士民富足,如果占有这块地盘,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业的基础。

    如今刘表刚刚去世,长子刘琦和次子刘琮素来不和,军中的将领也由此分为两派。加之刘备是天下有名的英雄,寄身在刘表那里,继而夺取了南阳郡。

    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协力同心,上下合力,我们则应该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应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

    我请求奉命前往荆州吊丧刘表,并慰劳他们军队中的将领,以及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有兴复汉室的大志,定然会同意的。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好,则天下就可以平定了。现在如不速去荆州,恐怕让曹操赶做在前面了。

    这才让孙权下定了决心,派遣鲁肃前来。

    鲁肃抓紧时间,一路沿江而上,可万万没想到,蔡瑁等人胁迫刘琮投了曹操,让荆襄九郡拱手让出!

    刘备从襄阳南下。

    荆襄九郡,如今便只剩下半壁江山的江夏郡还未落到曹操的手中,至于江夏郡为什么只剩下半个,当然是被江东拿走了,不然春季时,江东会安然撤军?

    如今荆州九郡,八郡落入曹操手中,让鲁肃出发前的谋划还未开始实行,便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联合刘备刘琦共抗曹操这一条路走了。

    曹操并未废多大力气,便拿下了荆州,那就代表曹操对荆州的手段现在还好好的,荆州一下,天下十三州就只剩下江东和益州,以及早已荒废的凉州和更南边的交趾了。

    既然荆州已占,近三十万的大军,肯定会顺流而下,一举拿下江东。

    这对于江东来说就非常的难以处理了。

    如果是单打独斗,江东肯定是打不过曹操的,就算能打过,那也是两败俱伤的局面,平白让刘备等人拿了好处。

    江东基业,已历三世。

    说的好听,但是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孙氏能占据江东,还是孙策的功劳,至于孙坚,那就是一个热衷于军功的将军,孙策也可以说的上是白手起家,只不过这个家比刘备要好上许多。

    现在的江东,是孙氏,是孙氏元从,是江东世族所共有的,外侵扩大地盘也只来得及蚕食荆州的江夏郡。

    岂能如那荆州刘琮,将江东六郡拱手让人呢?

    现如今,如果孙氏还想稳坐江东,进而夺取荆州,也得先打消曹操东征江东的心思。

    否则现在说的再多,也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在单刀赴会时,鲁肃口若悬河,令关羽无言以对。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