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再回首1982 » 第1章 再回首1982

第1章 再回首1982

    经过三天的验证,张安确定这是重生了,这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侄子张康乐,头上还是2个旋儿;村东头刘大妈还是喜欢自己跟自己说话;村西头张大爷家偷偷养了4只鸡,因为他家小儿媳太瘦,大队赤脚医生说要多吃鸡蛋或肉补补;汉江上面这个时候还没桥,去县城要坐轮渡……

    经过这三天,张安也再次品尝了饥饿的味道。早上红薯玉米汤,是汤不是粥;中午玉米面汤下面条;晚上重复早上或者中午的。偶尔会有一次加餐:烙玉米饼,限量每人1个,同样吃不饱。

    这样的伙食,偏偏还不允许耽误农活。早上8点左右,村长会喊大家一起出工,麦苗除草1组,扒红薯堆1组,开荒地1组等,反正有干不完的活。忙活一天,工分折算下来,大概有0.3元。

    这是1982年2月15日,三天前,张安从2023年8月15日穿越回来。从59岁回到了青春期17岁。前世的张安,高小毕业(小学学历),1985年开始去行署(市)工地干活,攒了几年经验就自己拉了一个建筑队。2005年嫌工地太苦,在市区买了个门面,卖手机。2006年在新建成的电脑城附近又买了个门面,零售和批发电脑和数码配件。2007年,张安看另几个包工头在股市赚的钱,比工地干活还多,果断加入,买了跟他们一样的股票。投入了2万后,那支股票再也没涨过了。2010年,割肉出仓,回本3200元。

    张安把这次的赔本买卖归咎于自己的不专业,于是开始了学习各类理财知识的漫长道路。2015年,张安感觉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可以了,但是再也没有合适的机会了。

    张安在当工头的时候,遇到几个甲方经理,喜欢讨论足球;后来在开店的时候,也有几个同行喜欢聊足球。于是他也慢慢开始看各类球赛,关注球星,算是个伪球迷,大家聊足球的时候,偶尔能插上几句嘴的那种。

    重生回来,手上这么多王炸,还要继续过这样的生活吗?张安在农田里饿着肚子、流着汗的时候,总是这样问自己。

    那就开始挣钱,改变生活吧!

    张安所在的村,张家庄,坐落于鄂西北,四周被秦岭余脉的余脉环绕,而且是那种需要抬三次头才能望到顶的大山,村子附近有2个加一起七十多亩的小型冲积平原,其他的都是山地。村北边走20多分钟绕过大山就是汉江。张家庄与市区和县城分别位于略不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上,即张家庄去市区和县城的距离几乎一样,都需要约20分钟。当然这是经过后世历次裁弯取直、钻洞架桥之后的路程。现在嘛,蔓延于各个大山之间的大部分是泥巴路,少数路面铺了碎石子。去市区需要2个小时,没有私家车,没有公交车,全大队连个拖拉机都没有,全靠两条腿走路去;去县城嘛,暂时不考虑,轮渡要等人多才开,时间不确定,还得花1毛钱。

    张安兄妹5个,大哥张国今年28岁,在镇水电站上班,后来去了县水电局工作。

    二哥张泰26岁,1972年16岁的张泰跟着未出五服的张大叔学习木匠,18岁出师,便开始给各家打家具挣钱了。由于有手艺能挣钱,1977年23岁的张泰结婚了。婚后不到2年,正好遇到附近的邻居老两口去市区跟儿子住,张泰买了他们家“带家具的精装(装粮食的木箱,带到市区没用;精装是指卧室墙上贴了报纸)”土坯房,分家另住。后来的张泰,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儿子张康乐和女儿张乐乐,张康乐电子科大数学硕士,女儿张乐乐湘省星城,那个科大物理学博士后,后来二人都在京城工作。

    三哥张民,22岁,在家跟着张妈一起干农活。后来在县城开了2个超市。

    小妹张璐,13岁,初中二年级住校学生。后来中南财大毕业,留校任教。

    张爸,张文彬,大队小学民办教师,教数学,每月工资15元,是张国工资的二分之一。

    尽管有两个哥哥时不时的贴补和张爸的工资,家里还只是这样的生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又经过1天的冥思苦想,在咕咕叫的肚子的催促下,看着漫山的树林,张安决定做家具,卖到市区去。

    2月16日晚,看大家都吃完红薯玉米面汤后,张安决定跟家人说说自己的计划:

    “妈,我想找二叔三叔二哥三哥,我们五个一起做家具,去市区卖,换点钱或者粮票,改变一下生活。”

    张妈想都不想说:“卖东西,会被逮住关起来的,你不知道?”

    张安连忙回复:“我知道,我不会被他们抓住的,也不会让村里人知道我们做出的家具是卖的。这荒春上,没吃的,天天饿肚子干活,太难受。我相信,大家也都没吃饱。生活,总不能这样过下去,对不对?”

    张妈虽不识字,但是懂的道理,比专家都多。不对,专家没资格跟张妈比。

    见张安心意已决,家里的实际情况又在这里摆着。村里也总有人偷偷摸摸的去市区卖几个鸡蛋,卖点自留地里种的菜。于是交代道:“那你们一定要小心,一定别被抓到,一定要跑快点。”

    当然,时不时也总有被抓住的,一般处理:东西没收,关2-3天。严重点的,关2-3个月。

    得了尚方宝剑的张安,对三哥张民说:“你听到了,我现在去把二叔三叔二哥叫过来,咱们一起商量下。”

    大概20分钟后,五人聚在了一起。

    张安开门见山“各家现在日子都不好过,我想做些改变。我们各家都有不少木头,大家一起做些家具去市区卖,做简单的,比方说,四脚凳、靠背椅、四脚餐桌、书桌、碗柜。凳子椅子和餐桌是重点,刷2层桐油,晾干就能卖。书桌和碗柜需要刷油漆,晚点再做。做好后,我和三哥去卖,换钱或者粮票,收益五人平分。这事尽量别让邻居发现,如果有人知道,问了,就说做出来自己家里用的。我说完了,大家还有补充的吗?”

    “做倒是没问题,关键在卖,你俩毛头小子,能行吗?”39岁,在县肥皂厂上班的二叔张文卓有些担心。

    张安连忙笑着说:“卖不掉就得天天饿肚子,这动力足着呢!三哥你说。”

    “张安说得对,放心,我也动力足着呢!二哥,你那里桐油够做多少桌椅?”张民倒是冷静。

    张泰仰头想了一会,“每个桌椅浅浅刷2次的话,大概够30个椅子加7个四角餐桌,要是四脚凳多做些,还能刷更多。”

    过惯了物资充盈的生活,张安还真忘了,这年代买个毛线都要票。“桐油的事情好说,家具卖了,再补货。三叔,你有没有要补充的?”

    “先做吧,做出来了再说卖的事情,锯木板和刷桐油最费时间。”三叔今年32岁,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了。常年劳作,看上去倒像是52岁。

    这年代,村里和镇上还没有电锯,市区和县城的电锯,国营的,不接散活。村民平时打家具,需要把圆木头固定起来,用原始的木工锯,两个人一上一下,逐层把原木锯成木板。

    “做出来一个刷一个,2次晾干后凑够10个,我们就去卖一次。二哥你看这几种各卖多少钱合适。”物价方面,张安还没恢复记忆,有些心虚。

    张泰胸有成竹的说:“四脚凳0.5元/个,靠背椅1.2元/个,四脚餐桌2.5元/个,要是去汽配厂生活区卖,中午,估计半小时就卖完了。”

    “那好,我和三哥按你说的来,其他还有没有补充的?”

    “明天开始?”二叔问。

    “你们家里要是没有其他安排,那就明天开始,早上来这里吃饭。”张安兴奋的答道。

    说完正事,又拉了些家常,便各自散去。

    坐得稍微远点的张妈,心有余悸地过来问道,“真要这么干?要是被抓住多危险啊。”

    张安赶紧安慰,“妈你放心,有人来抓,我们第一时间跑,货可以不要,人不能被抓,我们长年干活的,还能跑不过哪些坐办公室的?别怕啊!”

    张爸也过来补充了一句“东西,好好做,别用几天就坏了。”

    “放心,市里就那么几个地方可以卖,每个地方不会只去一次,东西不好就不敢去第二次了,这道理我早学会了。”

    第二天,早饭后,五人在无任何仪式的情况下,悄悄开始了挣钱大业。

    张泰是大师傅,统筹规划。其余四人,两两分组锯原木。中午饭前,已经做好了10个四脚凳,并刷完了第一层桐油。四脚凳很好做:一块稍微厚点的长方形木板,用凿子打四个眼,插四条腿,凳子就成了。

    下午刷了第二层桐油。

    按张大师傅说的,这第二层桐油,至少要晾三天才能刷。

    按张安说的,城里人没那么多讲究,而且他们买桐油容易,磨光了自己再刷。

    就这样,2月18日天还没亮,张安和张民用扁担各自挑十个凳子去了市区。十个刷了两次桐油八成干的,十个刷了一次桐油八成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