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再回首1982 » 第3章 准备去东北

第3章 准备去东北

    想了想,二哥张泰说道:“我自己没问题,晚上回去商量下再定。”

    三叔张文学也说道:“我也一样。”

    张民心想:你张安还不一样没结婚,你都能去,为什么我不能去。

    张安继续补充道:“我们出门后,家里家外还有三叔二哥家里,三哥你多点心。”

    第二天下午回来后,三叔和二哥依次回复张安,商量好了,一起去黑省。

    张安写了二十多份介绍信,买农资的,买煤的,买钢铁的等等五花八门。

    天黑后,张安提了2瓶酒和2条烟去了大队支书家。一顿寒暄二人坐定后,张安说道“三叔,我想去一趟东北,你也知道,我们之前卖了一段时间的家具,出去躲躲风头,我写了介绍信,你帮我盖盖章。”张安与老支书并非家门,关系很远,远得只剩下辈分。

    老支书磕着旱烟袋说道:“出去躲躲也好,但是也不用去东北那么远,去西边的陕省就好了,几个小时就走过去了。”

    “走远点,大家都安心,我带我三叔和二哥我们三人一起走。”

    “你们准备出去多久?”

    “这个说不定,出去了再看情况。所以,介绍信我准备得多了些。”说着,张安从怀里掏出了那一叠介绍信。

    老支书明显愣了一下,拿手指点了点张安,嘿嘿笑道:“你小子,这准备还真充分。介绍信开多了,违反纪律啊!”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不说,我不说,这里面就没有纪律什么事。介绍信上面的日期我还没填,去东北如果用不上,我拿回来还你。”张安附和着笑道。

    “那就先不填,你都留着吧,以你这跳脱的性子,指不定什么时候又会用上。提前说好,如果你被逮住,查到我头上,我可不认账。你就说你偷偷溜到大队办公室盖的章。”

    看来这老小子,之前违反纪律的事情没少干。经老支书这么一说,张安心里那个舒服啊,这是交易,不是交情。交情无价。

    “给我吧,我看看你都写了什么?”老支书伸出了手。

    张安连忙把介绍信递了过去。

    老支书家里的灯泡,至少100瓦,30平方左右的房间,亮光刺眼。见写得中规中矩,老支书一阵翻箱倒柜,掏了各种钥匙,才拿出掉了漆的公章,逐个盖了上去。

    张安逐个拿起吹干,又晾了一会,才叠起来塞到怀里。

    第二天早上出门前,张安交代张妈:“地窖里的红薯,多拿几个出来,晚上要用。”

    吃完晚饭,只有自己人的时候,张安把大家叫到了厨房:“我现在开始做红薯条,软软甜甜不同于我们秋天晒的地瓜干。以后如果政策松动了,大家可以在秋季和冬季大量做,到集市上卖。也算是个营生。我边做边说,大家看着,很简单的,也就一层窗户纸。没有技术含量。大家坐着看就好,顺便歇歇。”

    习惯了喜欢折腾的张安,卖家具不就是个实例吗?大家也都安之若素。

    “第一步,把红薯洗干净,削皮,泡到淡盐水中,削完一个,泡一个。如果没有这一步,做出来的地瓜干会发黑。”说着,张安把逐个把红薯放到了盐水盆里。

    “第二步,全部削完后,逐个捞出来,切片,再切成条,食指粗细,然后再赶紧放到淡盐水中,这么做同样是为了保持红薯条不发黑。”

    “第三步,把切好的红薯条,捞出来,放到锅里蒸,不要铺太厚,不要提前烧水,要用凉水。就像平时蒸馒头那样。”张安在往锅里添水的时候,指了指锅灶,三哥张民连忙去烧火。

    半锅水,十多分钟烧开了。烧开后,又蒸了十多分钟。张安才继续说道:“第四步,拿筷子插一下红薯条,如果能轻易插透,就说明熟了。一定要熟透了,不然影响后面的进度。”

    “第五步,晾凉后,把红薯条铺到簸箕里,放到太阳下晒干,中途要给薯条翻面,每半天翻2次,这样保证红薯条干得更快,这叫一蒸一晒。”说到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的无法继续演示,需要大家脑补了。

    “第六步,晒干后,放到锅里,再蒸一次,后面的做法,重复上面的步骤。再晒干,这叫二蒸二晒,这样做是为了让红薯条更有嚼劲,可以放得更久。给小孩吃,一般这样就可以了,给大人吃,可以继续,做到三蒸三晒,我们就不实验了,太难嚼了。明天大家给小孩尝一下我们一蒸一晒的红薯条,后天再尝一下二蒸二晒的,让他们说说感受。我也会留一部分一蒸一晒的,大家到时候一起对比下。对了,三叔二哥在家里也要亲自做几遍,做二蒸二晒的。”

    这些,对于厨房老手张妈来说,很简单,属于一说就会的那种。对于各个叔叔和哥哥,谁还不是五六岁就开始上锅做饭,生活经验丰富,同样没难度。

    后面3天,张安陆续做了30多斤二蒸二晒的红薯条。主要是前面一个多月,张安买了大量的肉、鸡蛋、面粉和白菜,红薯很少吃。正好季节到了,天热了,地窖里放不住。

    马上四月份了,张安去书店买了一张黑省、一张全国的地图,准备出发了。

    在鸽子市买20元的全国粮票和20元的本地粮票。全国粮票带走,本地粮票留给家里用。

    4月1日,张安和三叔二哥出发去东北,开始新的征程。

    每人背着一床被子,手提一个包裹。包裹里面放了户口本,几件衣服,10多斤红薯条和6张10元大团结,另外4张都放在各自身上,即每人带100元。

    在火车上,当二人第一次听到张安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倍感诧异,均张了张嘴没问出来。也许是二人都在等着对方问张安。

    经过差不多2天况且况且的折腾,三人到了京城,在这里转车。张安估计,这破旧的绿皮车,时速有20公里?这么算,到东北黑省还需要至少4天。整个车站也没有见到列车时刻表,买票时也不敢问售票员。因为这时候的铁老大是出了名的脸难看,事难办。

    京城等车的时候,张安带着二哥,在站外溜达了一圈,买了二只烧鸡六瓶啤酒十个烧饼二副扑克,买烧鸡的时候,顺便切成了小块分三份装好。这是前世带来的经验。

    火车开动前,车厢中拥挤的程度,远超张安的想象力。直到过了第一个省会城市,三人才坐在了一起,开始吃东西。过了第二个省会,才开始打扑克。

    张安教会了三叔和二哥斗地主。这个词这时还敏感着,不敢这么叫。张安改叫二打一。后面的路上,就欢快多了。新鲜的玩法,吸引了一圈又一圈的围观。另外2人还没学会算牌,张安总是赢,没挑战。于是张安改了规矩,连输3局,换人上来打。也因为只看不玩,会犯众怒。结果,一哥们赢的次数多了,乐极生悲,哭着对列车长说:“我坐过站了,能让火车开回去吗?我加钱,我给厂里送材料呢!”

    经过5天多的况且况且,又转了几次客车、马车,4月9日下午张安三人到了漠北市靠近国境,一个叫龙口的地方。中途,张安给各人买了件军大衣。这里的气温还是冬季。

    可能因为经常有来来往往的客商,龙口吃饭住宿方面,比武堰市还方便。三人随便走了一段路,就找到了一个不要票的面馆,各自要了一碗面。之后,三人找了个叫吉祥的旅社,以0.3元/天的价格要了个三人间,住了下来。整个过程,介绍信连提都没提。

    这年代,有住的地方就不错了,张安也不讲究住得好不好了。到房间后,他拿出纸笔写道:把包里的钱拿出来,贴身放好,开始睡觉。以后在房间里,重要的事,都这样写字交流,以防隔墙有耳。待给二人看后,张安将纸撕成了碎片。开始翻包藏钱。

    张安此行大致方略:通过在国境蹲点盯梢的方式,找一个走私客(水客),将三人包里的红薯条送一部分给他。待其验证销路后,租一农家小院,在当地购买红薯,继续做红薯条。利用这条线,找一个更大的水客,以实现下一步计划。

    晚上醒来,张安也不知道几点了。醒了会神,三叔和二哥他俩几分钟就翻一次身,知道他们也醒了,便问道:“你俩什么时候醒的,饿不饿?是不是太冷了?我去找服务员再拿几床被子。”

    三叔回复道:“不饿也不冷,我也刚醒不久。”

    落音后,二哥也说道:“我也一样。”

    张安坐起披了大衣,去拉亮了电灯。拿出纸笔写到:那好,你俩守着房间,饿了就一起出去吃饭,只要出去,钱就要随身带着,千万不可放房间。我先去外面转转。写完丢给二哥后,张安便开始穿衣服。

    二人看后连忙摆手,只见二哥写到:外面天还黑着,你对这里又不熟,出去太危险。待天亮后,我们三个一起出去。

    张安拿过纸笔写到:不用担心,我们还没下车的时候,我已经观察好了,虽然不熟,但是知道怎么走。就这么定了,你俩继续睡。写完继续穿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