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晚清风云录 »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章家敏住在浙江会馆里,会馆里头在京里供职的人很多,彼此相与起来。同在会馆的有一个湖州人姓孙,是兵部主事,据他很受他的堂官荣禄的赏识。听到荣禄,章家敏心里一动,想到有很多小说提到荣禄是慈禧的宠臣,又贪,自己倘若送点银子,或许得到荣禄的赏识,这样荣禄如果赏识自己,那可比李鸿章好上一百倍。

    想到这里,章家敏就打定主意,同这位孙主事格外要好起来,今天请听戏,明天请喝酒,又馈送了不少银子,孙主事看到这样,自然也同章家敏格外要好。渐渐的,就提到候补的苦了,想求堂官保举,给自己一个差事,自己情愿报效等语。孙主事听了,就拍胸脯打包票,说一切都在兄弟的身上。

    章家敏拿了两万两银子的票子,求孙主事费心。果然银子荣禄赏收,还见了章家敏一面,同他很客气,问他想要什么差使。章家敏说想要去练兵。起巧他刚授协办大学士,刚上任,就发生御史胡景桂弹劾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一事,荣禄被派到天津核实情况。经过一番实地考察,荣禄更加了解编练新军的必要性。离开天津时,他将有关查办结果先期派人送入京中,并为袁世凯辩护,盛赞袁世凯“血性耐劳,勇于任事,督练洋操,选拔精锐,尚能不遗余力,于将领中洵为不可多得之员”,使袁世凯逃过一劫。因此袁世凯很感激他,想到这一层,就说到:很好,老兄果然立志练兵,为皇上家办事,我自然成全你。

    此时袁世凯正在京充督办军务处总办,章家敏是会办。这样一来,章家敏就成了练兵的第二号人物。章家敏去拜会袁世凯,袁世凯见了他,先是诧异,悬而又想到此处的关节,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此人看来走通了荣禄的关节,到这里谋事来了。就同他客气到:章兄来助我一臂之力,那好的很。章家敏知道按照自己的水平,别说练兵了,带几个兵都够呛,这一回来到北洋,自己完全是为了沽名钓誉,为了将来做北洋的大佬做准备的。因此很把自己的定位放的准确,说到:兄弟此番前来,为的是协助老兄操办练兵,练兵的事情兄弟不懂得,因此唯有老兄做主,兄弟从旁协助,是断然不敢僭越的。袁世凯听了他的话,虽然心上欢喜,但也不敢十二分相信,直到后来自己创办章程,见章家敏并不干涉,且处处为他说话,因此方才把心放下,心里倒也很感激他,因此也把他十分敬重,有事也同他商量,章家敏事事同他一条心,袁世凯从此把他当成自己人一般看待。

    袁世凯总办军务,广泛采纳各国兵制,总结以往练兵经验,提交了详尽的新建陆军“营制饷章”、“练兵要则”和“聘请洋员合同”。十月,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李鸿藻、兵部尚书荣禄等人奏请“变通兵制”,“饬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假以事权,俾专责任”。袁奉旨即赴小站,接管“定武军”,添募两千多人,仿德国军制,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名曰“新建陆军”。

    新建陆军与旧淮军不同,它按新标准募兵,按新操典练兵,用最先进枪炮进行射击训练,按新营制进行多兵种协同作战训练,按实战要求配置后勤保障体系,还要建立培养军官的随营学堂,做好官兵的精神教育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它是一支带有实验性质的训、教、战综合体部队。

    新建陆军的指挥机构为两处四局:督练处,由袁世凯亲任督练官兼分军总统(下设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辖文案、稽查、马弁、护勇等297人);教习处,洋员、翻译各13人;粮饷局,总办委员一人,文案及职员44人;军械局,总办委员一人,职员28人;军医局,正医官一人,副医官及职员15人;转运局(即辎重营),行军时另设。指挥机构人员共计410。

    新建陆军的战斗部队配属步、炮、马、工四个兵种。原拟营制为:

    步队一军(相当一个旅)分两翼(团),每翼设统领一员,辖二至三营,每营辖前、后、左、右四队(连),每队设左、中、右三哨(排),每哨辖六棚(班),每棚正副头目(班长)2人,正兵12人;每营士兵1008名,统带官至哨长46名,文案、委员、医生、书识、号兵、护勇、伙夫、长夫500名,合计1554名。

    炮队一营,分左翼重炮队,辖3哨、27棚,每哨重炮6尊,共计18尊,兵378名;右翼快炮队,辖3哨、24棚,每哨快炮8尊,共计24尊,兵336名;接应马炮队,辖3哨、18棚,每哨接应马炮6尊,共计18尊,兵252名;每营士兵966人,统带官至哨长46名,文案、委员至长夫481名,合计1493名。

    马队一营,辖4队,一队辖3哨、12棚,每棚正副头目2人,马兵8人,每营士兵480名,统带官至哨长26名,文案、委员至长夫303名,合计809名,马556匹。

    工程一营,辖桥梁(111人)、地垒(193人)、电雷(60人)、修械(66人)、测绘(43人)、电报(20人)六队,营部28人,合计521名。

    新建陆军的待遇在当时的清军中最为优厚,它将官、兵、文员及长夫的饷银制度化,精确到每一职位,每一个人,甚至炮兵的擦炮油布、马匹的喂养银等杂项开支都有定额。步队正兵每月饷银4.5两,副头目5两,正头目5.5两;哨长(副排长)15两,哨官(排长)20两,公费银10两;领官(连长)50两,公费银100两;帮统带(副营长)100两,统带官(营长)100两,公费银300两。

    炮队因是技术兵种,官兵的饷银都较步队从优,正副头目、正兵的月饷分别是6.5两、6两、4.8两;而连、营级军官均比步队同级军官月饷多50两。马队、工程队官兵饷银也稍优于步队。

    按当时的物价,一名正兵刨去一两伙食费,剩下3.5两银子已足够养家糊口,而营长的饷银加上公费银竟达4800两(炮兵营长是5400两),一般省份的州县官和四品京官都难企及。发饷的办法也有改进,每月由粮饷局派员会同军官在操场公开点名发饷,杜绝了吃空饷和层层克扣的陋习。而不同职位的饷银拉开差距,对官兵的立功上进欲望有较大的刺激作用。

    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从外国采购,都是新出厂的产品。步兵使用奥国造曼利夏步枪,骑兵用曼利夏马枪和战刀,炮兵装备德国克虏伯厂制造的57厘米过山炮和七生特半陆路炮,军官一律佩带六响左轮手枪和佩刀,这些枪炮在当时清军中都属一流的装备。

    十一月初六日,袁世凯报奏新建陆军编成,步队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二营,右翼三营,炮队一营,马队一营,工程兵一营,总计11301人,若减去指挥机构和各营的文职人员3851人,战斗部队是7450人。

    如此一来,新军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