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90:这一世,慢慢活 » 第11章 冬日

第11章 冬日

    冬月过去,时间悄悄步入腊月。

    跟记忆中差不多,这一时期的冬天很冷,哪怕是中部地区,也几乎不存在所谓的暖冬,早早的便大雪封天,阴云蔽日。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经验,该通知的都通知到后,许长鸣并未第一时间下湖挖藕,而是叫上拖拉机,拉砖,买水泥,拖沙,盖起了烘房。

    这是一种十分简陋的烘房,红砖,水泥,河沙,砌成比湖边小屋都小的房子,没有合适的管材,也没见过正儿八经的供暖器材,就拿薄铁皮,卷成管路,简单连接。

    导热介质是水蒸气,为了方便,还特意找地方拉了两百斤散煤。

    许长鸣也不知道这叫烘房。

    他就知道接下来可能不会有太阳,需要自己想办法把藕粉烘干,于是就拍脑袋搞了这么个东西。

    好在效果没让人失望。

    瓮坛加水,盖上连有管道的盖子,点火,很快烘房里就热了。

    因为空间比较小,温度还能上得很高,能到六七十度。

    这个时候莲藕也挖很多了。

    四个弟弟,加上有点按捺不住,后来下湖的半吊子,每天上来的莲藕三千斤打底。

    这些莲藕,拉回来,一筐一筐,抬到水边清洗,回来又压井水,切削,精洗,磨制成浆。

    都是苦力活。

    没有粉碎机,不知道有粉碎机,就算有粉碎机,也没有充沛的电力带动。

    这就是这个时代,纯手工不是说着玩的,那是真的纯手工。

    许岩很安分。

    一来天气冷了,不太想动,二来他一个三岁小孩,实在不方便说太多。

    此外,挖莲藕的,搞运输的,后期推磨加工的,帮忙的人很多,也用不着他多事。

    这段时间,他就安安静静读书,写字,扮演“神童”。

    顺便缠着妈妈,能不沾水尽量不让她沾水,能不干活尽量不让她干活。

    直到烘房建成,正式投入使用。

    这天腊月初三,北风呜咽,一场大雪过后,天地间一片素白。

    水缸结冰了。

    池塘,水沟,也都冻起了冰层。

    盖瓦的屋檐下,一根根本地称之为“凌钩子”的冰凌悬挂着,看似晶莹剔透,实则寒气逼人。

    房间里,徐丽兰起床。

    烘房已经好了,昨天试验过,虽然浪费了一些东西,却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今天就要正式开烘了。

    忽然床上传来声音:“妈妈,再睡一会吧,好像下雪了,冷。”

    “冷也要起来啊,花了那么多钱,又欠了那么多钱,要早点把东西做出来卖掉才好呢!”

    徐丽兰笑着,等穿得差不多,又回到床边,摸摸许岩脑袋,亲了一下:“乖,还早,你再睡会,顺便看着妹妹,饭好了叫你。”

    “那我还是起来吧!”许岩眯着眼,实在是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却还是抱着母亲的脖子钻了出来。

    徐丽兰这几天属实是有点被粘人的小家伙暖到了,看许岩钻出来,小小的身子,只有单薄的秋衣,赶帮给他穿衣服。

    于是乎许岩就成了圆滚滚的小胖墩,秋衣,毛衣,棉袄,足足四层。

    房里出来是堂屋。

    拉开门栓,寒风扑面而来,入目处,雪都到门槛了,放眼望去,茫茫一片。

    又有一串足印,虽然被风雪掩盖了一些,却还是清晰的延伸向远方。

    “也不知道你爸现在怎么样了,这么大的雪,应该晚点出门的。”

    许长鸣很早就出门了,雪地上延伸的便是他的足迹。

    徐丽兰念叨着,却也没说太多,抱着许岩来到厨房。

    果然都冻了。

    水缸结了冰,那些装着过滤浆液的盆盆桶桶结了冰,便连锅里那点没舀干的水,也都结了冰。

    好在问题不大。

    灶膛放入棉梗,抓上一把稻草,火柴一划,烟就起来了。

    此后不久,稻草引燃棉梗,橘红色火光跳跃,暖意便悄悄升了上来。

    许岩拿着一本书,坐在灶膛前,一边享受着火焰的温暖,一边大声朗读。

    徐丽兰忙着收拾,淘米下锅,等差不多都弄好,又换上胶靴,走向户外白雪覆盖的菜园。

    某一刻,忽然哇哇哇哇的哭声传来,许岩便知道饭前甜点要来了。

    果不其然,奶妹妹的时候,母亲又捏住他的鼻子顺手奶了他一通。

    随后外婆起来了。

    接着外公唱起了大戏。

    再然后外婆的骂声中,外公不唱了,背起铁锹,开始铲雪,外婆则来到厨房。

    “妈。”

    “外婆。”

    “嗯,外婆的乖孙,天这么冷,怎么不多睡一会?”

    老人大多喜欢小孩。

    只是许岩的记忆中,真的找不到这样的画面了,因为他记事的时候,外婆已经抱不动他。

    短暂的亲昵后,外婆问起了父亲。

    徐丽兰理了理头发,笑道:“天不亮就出门了,这会应该在湖边。”

    “哦,那这样的天气,应该不会挖了吧,这也挖不少了。”外婆一边帮忙,一边问道。

    徐丽兰笑道:“不好说,可能稍晚一些解冻了还是会挖,也可能暂时不挖了。”

    最近冷,连湖里也冻上了,能走人,一般不到中午挖不动。

    而这一阵下来,属实是挖了不少,大概记了一下,有不下一万八千斤。

    这在往年是极为罕见的。

    往年,湖里的莲藕,大片大片,没人要,就算挖去卖一次往往也没多少。

    外婆说道:“我觉得还是停一下比较好,太多了,把挖上来的做了先。”

    “嗯,知道的。”

    “其实也没多少,一天三千斤,做成粉也就两百斤出头。”

    “之前是烘干房没好,都压着了,所以就显得特别多,现在烘干房好了,就会很快。”

    其实一开始也没想得多清楚。

    对于产能,多少人,每天能做多少,心里也没数。

    就是发现这事赚钱,能干,然后就干了。

    但经过这差不多一个星期的实践,很多问题都清楚了,就好比产能,多的不敢说,一天三千斤鲜藕,两百斤藕粉,不成问题。

    唯一制约因素就是天气,是否晴天,有没有太阳,但现在有了烘干房。

    说完,趁着有空,徐丽兰把烘干房的炉子点上火,又把敲碎添了黄泥加水和好的煤用灰桶拎了一小桶到炉子旁边,添上。

    这样就省事了。

    煤比柴耐烧,加一次煤,可以管好久,省得到处找柴还离不开人。

    而随着煤燃起来,瓮坛的水也渐渐沸腾,许岩的强烈要求下,徐丽兰舀了一些出来,兑水洗衣服,又舀了一些浇在那些盆盆桶桶上,化开冰层。

    随后簸箕垫上纱布,这些天沉淀积压的粉取出来,拍打,挤压,掰碎摊开送入烘干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