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回宣和靖康 » 第4章 历史的选择

第4章 历史的选择

    这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

    给一个为自己操办“花石纲”的人,封了宁远军节度使,并且全家上下都封了官,赵佶也觉得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就玩了一招“瞒天过海。”

    那还不是皇帝说啥就是啥呗。

    要知道朱勔干的这些事只能说是取悦了赵佶,但却祸国殃民。

    所以赵佶为了给朱勔戴上这么大一顶帽子,得先把他的脑袋也变大。

    可燕京真的收复了吗?

    是的,真的收复了。

    怎么收复的?金国帮忙收复的。

    金国?金国为什么要帮北宋收复燕京?

    这得从一条盟约说起。

    这条盟约史称“海上之盟。”是赵佶与金主完颜阿骨打签订的。盟约的宗旨只有一条:宋金联合灭辽。

    为什么要叫“海上之盟”呢?因为在当时,宋国与金国之间,隔着辽国,若想从陆路去金国,必然要经过辽国境内。

    而代表赵佶去签订盟约的人叫赵良嗣。

    他是谁?他是辽人,原名马植,在辽国做过官,因为种种原因,受到排挤,所以怀恨在心,投了宋朝的宣抚使童贯,决定帮助宋朝灭辽,收复燕云地区。

    赵佶赐马植以国姓,赐名良嗣,在一个合适的机会,赵良嗣从莱州乘船,经过渤海湾,到达辽东半岛,与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

    金的政权形成之前,也只是女真族的游牧部落,他们生活在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区,起初只是辽国的附属,受尽欺辱。

    完颜阿骨打崛起后,建立政权,与辽国抗衡,这时的辽帝是天祚帝耶律延禧,他并没把阿骨打当回事。

    可是金国迅速强大起来,加上辽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腐败,等耶律延禧反应过来时,好象一切都来不及了。

    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下,赵佶开始动歪心思了,他要联金灭辽,拿回燕云十六州。

    从这一点来说,赵佶这个人不讲信用,没有契约精神。

    赵佶迫不及待的想拿回燕云十六州,真的是为国家着想吗?

    并不是,或者说,主观上并不是。

    此时的北宋,其实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钱——不够用了。

    除了要养一大群官和兵之外,赵佶也是一个妥妥的高消费的能手,他的每一个小兴趣,小爱好,都是要花费巨资的。

    别的不说,咱们就说那块封了侯的石头,从太湖捞起来运到汴京,花了多少银子?

    天文数字。

    他又宠幸宦官,侫臣当道,朝政一片黑暗。

    钱不够用了怎么办?找老百姓要呗。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人——蔡京。他是一个敛财高手,取之于民,用之与王和自己,宋徽宗根本离不开他。

    北宋时期,已经有了等同于真金白银的纸币,一种是交子,一种是盐证。

    但这种纸币它本身并不具备真正的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由国家公信力作为支撑的等价的黄金或白银上。

    也就是说,每张交子或盐证的背后都应该有相应的贵金属来作为支撑,并由国家公信力予以保障,否则纸币就会贬值或成为废纸一张。

    蔡京为了帮宋徽宗敛财,开始大量印制纸币,纸币多了,可黄金白银多不了啊,那纸币就不值钱了,物价开始飞涨,老百姓就不干了,加上朱勔操办“花石纲”,基本属于明抢。各地就暴发了一些起义,其中就包括宋江和方腊。

    这些起义多半都被很快的镇压,可赵佶仍然在这些起义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人民的力量这么强大,注意力又都在赵佶身上,怎么办?

    当然是分散人民的注意力喽。

    怎么分散?

    当然是树立一个君民共同的敌人,然后君民同心同德,同仇敌忾,一起去打他,把之前的不愉快都忘掉,君民之间友谊的小船还不能翻。

    树谁呢?当然是辽国了。

    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历尽曲折,算是把燕京收了回来。

    这里要先说一下,因为种种原因,赵佶只收了燕云地区的几个州回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全部地区,至于为什么,咱们后面再说。

    这还得了?几代列祖列宗未完成的遗志,在赵佶手中完成了,虽然没有全部完成,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啊。

    举国欢庆,赵佶也沾沾自喜,仿佛文治武功集于一身。然而,正是这个举措,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赵佶的心中,他的这一番壮举是救燕京的百姓与水火之中,让他们重回大宋的怀抱。然而真相是什么?赵佶在做梦。

    燕京归辽一百多年了。

    同志,一百多年是什么概念?最早的汉民早已化成了黄土,现在的汉民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代了,他们与辽人通婚,早已融入了大辽。

    换句话说,他们现在是大辽的子民,而非大宋的子民了。

    他以为自己是救世主,而在这些人看来他却是一个侵略者。

    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和由女真人建立的金,虽说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但辽比金早建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可以用来干什么?

    汉化。

    此时的辽国已经建立了完整而系统的政权,并且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一百多年前,他们还没有城市的概念,只是一群逐水草而生的牧民。

    当宋朝的皇帝们过着琼楼玉宇,锦衣玉食的生活时,他们的开创者耶律阿保机,包括现在金国的开创者完颜阿骨打还住在帐篷里,吃着烧烤。

    一百多年的汉化,他们接触到了中华文明的正源,包括文化和礼仪,也接触到了北宋君民奢靡的生活方式。

    试想一下,一个原本靠着牧猎过生活的人,忽然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谁还愿意打仗?谁还愿意去刀尖上舔血?谁不愿意多活几年,享受生活,感受诗和远方呢?

    因此,此时辽军的战斗力已经不能和一百年前相比,而此时的金却正象一百年前的辽,有着无比的冲击力。

    同样,当金被蒙古所灭时,再次重现了这个历史轨迹。这是规律,非人力可左右。

    在中国的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从来没有间断过,并且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骑着马打过来时,有着明确的目标,可当你想反击时,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人。

    所以秦始皇修长城要防他们,汉武帝打了一辈子,也没有消灭掉他们,唐太宗就更别提了,他自己就是半个胡人。

    那么怎么样应对这种局面?历史上有几种方案:第一,给钱。第二,和亲。第三,给钱加和亲。就是用钱或女人买一段时间的和平,钱一般是一年一付,那时候叫岁币,放在如今就是包年的意思。

    当然,还有一种,这种与其说是一种方案或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手段,那就是——不让你强大。利用收买,欺瞒、宗教或其他一些手段,让他们的部落长期处在分裂、仇恨或内斗之中,不让他们变的强大,从而就没有力量来侵扰中原。

    那么在宋,辽,金三国同时存在的时期,宋徽宗选择联金灭辽,这件事与北宋的灭亡有关系吗?

    我个人认为是有关系的,但不是直接关系。这个行为只是加速了北宋的灭亡,而不是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辽与宋做了一百年的友好邻邦,虽然宋每年要贡给辽白银和绢,但两国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附庸关系。

    宋徽宗联金灭辽实际上是赶走了饱狗子,迎来了饿狗子,把国家提前拖入了战争的旋涡。

    金灭辽就够了吗?不够。辽和金的领土差不多,都是北方的偏远地区,哪里比得上中原的富庶,灭辽之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灭宋。

    这是历史的注定,也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