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职路广阔 » 第八十七章 明辨

第八十七章 明辨

    徐正永从教研室出来,恰好碰到甄主任回办公室。他和主任打了个招呼,正要走。

    甄主任又回头叫住他:“徐老师,你一会有课吗?”

    “没课,主任。”

    “那正好跟我到办公室,我这有点事儿跟你说一下。”

    办公室里,主任先问了一些徐正永最近工作的情况,课程组织的情况,他都一一的回答了。主任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叮嘱他趁年轻要找准方向多努力,后面学校马上升本了还有很多重任需要年轻老师去承担。

    徐正永听主任的说法,大概是学校升本有了新的进展,听着主任的指点,顺口问了一句:“升本的事情,有消息了?”

    “正式的通知还没有,据说是省厅里支持力度还是挺大的,已经报到教育部了。不过省里也反馈了一些意见,我这刚从学校开会回来,有些问题还需要咱们理一理。”

    “主任,您看我能做点什么?”

    “嗯,对。正好你可以帮上忙。”主任略微想了一下,继续说:“这样吧,你就整理一个关于知识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的讨论稿。下周咱们开会的时候,围绕你这个内容,咱们进行一下讨论。你正好有企业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对学校的了解,应该会比较有思路。”

    “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吗?”徐正永问

    “没啥要求,你就按自己的思路整理吧。这个是刚才开会校长让各系进行大讨论的一个题目,主要就是针对升本之后的的教学内容,也就是知识,和现在的技术之间的权衡。我也还没啥想法。你先去准备,有问题再随时沟通。”

    “好的,主任,那我先回去准备一下,有了初稿我再跟您汇报。”

    单纯的一份这样的汇报材料对徐正永来说,算不上什么难事儿。只不过,他觉得这并不是一份普通的汇报材料,无论甄主任是什么想法把这项任务安排给了他。毕竟,他带着那样坚定的信心投身到职业教育之中,总是希望能够认真的做点事情的。现在又恰好遇到学校申办本科,当然是要尽力的把这件事情最大限度的最好。而且,对于职业教育,他也一直在进行研究与思考,渐渐的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徐正永并没有着急动笔,他不想太早把自己的思路限制住,一直到下班之前,他都是在查阅一些资料,想要尽量让自己的思路开阔一点。眼看到了下班时间该去接沈雪了,还有一些资料没有看完,他就把电脑一起带上,准备回家继续看。

    晚饭后,沈雪照例读书,徐正永则看起了白天搜集到的资料。

    “你在忙什么?工作加班吗?”沈雪见徐正永没有像往常一样看书,问道。

    他就把主任交代的事情说了一下,这倒是让沈雪也打起了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对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变化发表了一通见解。

    徐正永一边看着自己的资料,一边听着沈雪的论述,时不时的进行一些交流。他忽然觉得沈雪的话题给他增加了一个新的思路,确实有必要从更加根本上来分析一下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而不只是放在当前的学校教育里。而且,他本就已经意识到,现在的职业教育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要想做好职业教育,那么就不能光从学校教育上入手。

    他索性不再看电脑上的资料,认真的和沈雪讨论起来。

    两个人从知识和技术的起源与分化,聊到了发展规律与相互作用,又从知识和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聊到了未来的进化趋势。

    且不说这样的交流对于工作有多少益处,至少是让他们两个人共同感受到了对方的珍贵,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深入交流的伴侣,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的追求会偏离了本来的轨迹,追求一些我们并不在乎或者并不需要的东西,只是为满足在别人眼里的虚荣,而那些实实在在的美好却被忽视了。

    经过几天的准备,徐正永整理出一份关于知识与技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汇报材料。

    甄主任看了材料,也没再提什么修改意见。

    到了开会的时候,甄主任首先说明了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要深入的讨论在今后将要开展的职业本科教育中,如何摆正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然后就是让徐正永进行一个引导性汇报,大家畅所欲言,积极讨论。

    徐正永拿出准备好的汇报材料,说了一些抛砖引玉之类的开场白,然后开才进入了正题: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可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可是社会现实和人们的认知,大多认为专业知识要比专门技能高等一些。最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或许就是人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掌握专门技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思想当中有一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这句话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并和孟子的其他思想一起作为儒家经典理论被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他的本意是要说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因为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只有很少一部分处于统治地位的人具有脱离体力劳动的特权,那些被统治的普通劳动者都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样的生产关系是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条件的。不只是在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即便是后来王朝更替,体力劳动者也一直处于被剥削压迫的社会底层,逐渐地,体力劳动者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划上了等号,反复的验证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认可。”

    “只不过,孟子要论述的是‘劳心’与‘劳力’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而后来人更多的关注了统治与被统治。到了现代,特别是新中国之后,我们已经成了人们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不再是被统治阶级了,而且随着分工的细化,劳动者也广泛的包括各种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了。也就是说‘劳心’与‘劳力’都已经不再是对立的两种情况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人类具有从各种劳动中获得乐趣的天性:有些人会在耕种时悠然自得,有的人在捕鱼中感到快乐,也有人功成名就的时候,能让他们真正感到快乐的不再是赚更多的钱,掌更大的权,管更多的人,反而是那些种种花,养养鱼,爬爬山的平常小事。另外还有人喜欢读书,喜欢下棋,能够在一些脑力劳动中获得乐趣。在我看来,人们想摆脱的并不是劳动本身,而是想要摆脱束缚,享受自由的快乐。但是现在自由与不自由大概也被贴上了‘劳心’与‘劳力’的标签。”

    “关于进入什么样的学校才能赢得自由的人生,大学之间是存在着鄙视链的,顶尖的看不上重点的,重点的看不上普通的,普通的看不上职业的,职业的看不上民办的,民办的看不上不上大学的,不上大学的没有什么可以看不上的了,就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读书无用。进入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似乎成为决定自由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是,没有人去想人自身的努力和大学的教育到底哪个更重要。”

    “如果真的是大学教育在成为‘劳心者’与‘劳力者’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似乎应该是专业方向上的差异比学校类型的差异影响更大才对,因为管理学的专业更像是‘劳心者’的专业,而工科专业更像是‘劳力者’的专业。但事实上,人们似乎对专业的差异并不敏感。如果大学教育已经不存在了‘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的区别,那么大学之间的区别应该在哪里呢?”

    “不同大学教育之间的区别应该是在于培养科研人才还是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这也就成了新时期的‘劳心者’与‘劳力者’。就是说科研人才等于劳心者等于自由,技术人才等于劳力者等于不自由。由此,人们对学校之间的不同显得更加在意,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避之唯恐不及,似乎一旦被贴上了‘职业’的标签就永远难以翻身了。”

    “既然人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有这样的心理,众多的大学就难免会为了生源和自身短期的利益,要去和职业教育划清界限,标榜自己是所谓的普通高校。分析一下我们各类大学的招生比例就能够看出来,在科研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需求比例大概是1:10的情况下,招生培养比例甚至占到了5:5或者更高。但是,其实大多科研水平低下的大学都是在用一种培养科学家的方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或者说是在用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传授技能。结果学生们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之后并不会成为‘劳心者’,只是学了一些本该属于科学家的知识,然后不情愿的去干技术型的工作,并且也很难胜任。”

    徐正永说到这里的时候,引起了老师们的一阵大笑。笑的背后,也是大家共同的认知,毕竟作为大学老师,对这样的教育都有着亲身经历。

    “关键是,到头来才发现,所谓的劳心与劳力,并不是由大学决定的,因为能上什么大学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大学之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也是个人的选择。大学在这中间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就是一个区分与筛选不同学生的作用。同样的大学教育被分出了三六九等,这本来无可厚非,最大的问题是直接用学历来代表能力。这恐怕是当前是学历型社会的无奈之举。”

    “现在,社会也正在对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做出了回应:真正的科研人才虽然成了‘劳心者’,但是并没有获得自由,真正的技术技能人才数量远远供不应求,而大量普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成不了‘劳心者’,也不愿做‘劳力者’,夹在两扇门之间找不到职业,焦虑地享受着自由。”

    “职业教育本科的出现可以说是一针调节剂,它天生带着‘职业技术’的名字,就是要光明正大的让人们看见,职业技术这条路是有着广阔的前途的。尽管当前人们对职教本科也会存在偏见,但是既然专业之间的差异都能被忽视,那我们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之间的差异也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只在于职教本科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为了能够更好的找到职教本科的发展方向,我们来探讨一下知识和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联系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而且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发展的。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而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又会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相反,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会造成对能力发展的巨大障碍。并且,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能力也往往会影响知识及形成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知识和技能,可以各自独立掌握。在同一个事件上,可以发展出知识,也可以发展出技能。在人类历史上,各种行为的发展首先形成了技能,在技能的不断传递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知识,相较于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的容易,因为它在传播过程中对实际作用对象的依附程度更低,这就导致知识逐渐的脱离了行为载体,甚至逐渐的使得学习知识也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行为,并且随着人类总体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发展,可以通过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而不再局限于在实际行为下产生知识,甚至某些时候,需要通过知识来反向寻求对应的技能,变成了知识推动技能的发展。但是,无论到什么时候,知识存在的价值都是要转变成技能,这是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纯粹的脱离了技能的知识终将走向消亡,也就是说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现在我们要明确的办职业本科教育,而且必须要办好职业本科教育才能持续发展。那么办好职业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什么呢?就在于到底能培养出具有什么样能力的学生,既能够符合我们的办学定位,也会增强他的社会竞争力。在保持办学定位方面,我们应该突出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比例,在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方面,我们要做好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质量。所以一切的关键就是用什么样的形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只要我们充分的做好这一点,职业教育应该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最终归宿,而另一部分可以被称为特殊的,是少部分进行科研人才培养的大学教育。他们的使命是探索人类的诗和远方,我们的使命是让眼前的生活不再苟且。”

    徐正永发言之后,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掌声渐止,甄主任说:“徐老师的这个内容我之前已经看过了,可以看出是对我们的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番思考。散会后,徐老师可以把最终的电子版发到群里,大家再看一看。下面,咱们就自由的发言,讨论一下。这个讨论也没什么谁对谁错,就是把观点想法都说出来,咱们共同的看看,到底这个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后面咱们的职业教育到底该怎么做。”

    这种时候,各个教研室主任当然要承担起主要发言的责任,机械制造教研室的邵老师也没等甄主任指定,就先说到:“对于知识和技能,有的人说知识重要,有的人说技能重要。要我看这两方面都重要,社会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对于咱们今后的教学方向,毫无疑问的是要保持职业教育特色,突出技术技能教育。但是为了应对后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说以后可能还要有研究生教育,那么理论知识也不能轻视,而且也得满足学生们的需要,毕竟在普遍的意识当中本科生还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所以我的建议就是继续发挥技术技能教育的优势,同时还是加强理论知识教育。”

    “要加强这两方面,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就是做好社会服务,给各类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能知识和技能很好的结合起来。”副主任孔令科适时的总结说。

    坐在邵老师旁边的是孙老师,他慢条斯理的说:“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啊,按说现在知识人才和技能人才都属于人才,为什么从事研发创新的更容易挣高工资呢?而技能人才干到最后都还是个工人,拿一点有限的工资呢?”

    立刻有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研发创新的成果更容易大范围的推广,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自然就能获得等多的回报。就好比说带领团队开发出微信的张小龙和门口修手机的,他们工作的结果都是帮助人们实现沟通,但是创造的价值和得到的回报完全不一样。修手机的技能即便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无非就是修好了一部手机。所以,说到底,还是社会价值决定了经济收入。”

    孙老师听完了,又补充说:“新知识的应用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新知识的创造难度也更大,普通人也是很难做到的,而且最终商业化还是要有对应的新技术的应用。另外,技术技能的发展,到了顶层也是知识。所以,就像是从徐老师刚才说的,知识和技能本身没有区别,二者是相容相通的。关键还是要看个人愿不愿意往顶尖的程度去努力。所以,在教学中这二者也是分不开的。”

    被学生戏称为“王司徒”的王老师说:“上个世纪的时候,在一个时期内为了追求绝对平均而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现象,被称为“脑体倒挂”,想必大家也有所了解。我要说的不是这个现象是否合理,我要说的是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大家都喊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知识分子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知识分子有着更为成熟的思想品质和精神追求。那些容易放下自己职业,或者希望有机会放下自己职业的人,他们除了物质上没有得到满足,精神上也是空虚的。所以,在今天讨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要把知识和技能并重的同时,还要同步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教育,所有的这些合起来共同构成完善的职业教育。”

    “还有啊,说句俗的,挣的钱多了,也不一定就有更多的快乐,有时候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快乐,有的快乐跟钱就没关系,所以只要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开放包容,知识人才和技能人才也就会更加的平等,学生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也就不会一边倒的回避职业教育了。真正把前端入口的问题解决好,咱们教育这块就轻松的多。或者说知识和技能如何侧重,也就没那么重要了。”田老师也跟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所以不管学校名称是什么,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完全可以不拘一格,职业技术大学照样可以培养出科研人才。所以,没必要纠结到底怎么教,主要还是要看能教什么,能把什么教好。他们普通大学可以打着学知识的旗号传授技能,希望完全可以反过来打着学技能的旗号传授知识。”说这话的是于老师,是青年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对于职业技术本科,他一直认为就是一个伪命题,现在学术圈里连基本的职业教育的概念都没弄明白,到了落实层面,又怎么可能做好呢。所以,他的观点就是不用费劲的去讨论概念的上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干就完了。

    老师们被他的这番话逗得笑了起来,会议室里讨论的分为也随之变得更加轻松活跃,有的人开始跟坐在身边的人自由的交流起来了。

    ……

    大概是过了十分钟左右,甄主任见老师们的讨论逐渐结束了,最后总结说:“各位老师,经过这一次交流讨论,对于知识和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想必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道理上来讲,我也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更加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教育形式,又重视能力,又重视知识,又重视思想,真正做好了,就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不止关系到职业教育本身,更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只有真正的改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现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才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这个队伍之中,才能够实现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综合国力,跳出发展陷阱。这不是发展普通本科大学能够代替的,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任重道远。今后也希望大家找准方向,统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