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职路广阔 » 第一〇二章 坚定

第一〇二章 坚定

    赵天阳终于在大棚播下种子之后不久,彻底的辞掉了县委大院的工作,一心的做起了种地人。父母见他每天忙里忙外,还要抽时间学习各种种植技术,实在是辛苦,也就同意了。

    之后,他经常就是和爷爷一起住在老院子里,一方面是方便照看大棚,再就是能够时常的跟爷爷聊天。

    赵老爷子虽然平时没有什么话,但是说起种地的事情,也是各种经验,滔滔不绝,何况是给自己的大孙子讲,俨然是倾尽平生所知的态度,从最基本的怎样通过步幅丈量土地开始,一直包括怎样判断土地的肥力,什么时节做什么农活,什么样的土壤种什么作物,不同的成长阶段如何浇水施肥,作物的育种和插秧,还包括看云识天气,病虫害防治等等。经常的就是随便一句什么话,想到了什么事,就会进行一次交流,尽管其中的有些经验不一定可靠,也有的不一定有用,却真真切切的让赵天阳感受到种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可以通过配备各种设施来完善,但是在以前能够把地种好,几乎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行。

    其实,在从前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经济社会里,人类的生存发展就是靠着这些看似不一定有用的经验,一切赖以生存的技术和技能都是逐渐积累并代代相传形成的。

    除了在家里和爷爷聊天,他还会在有空的时候到左近的邻居家去转转,赶到遇上谁家有活了就会帮着干上一气。大爷大娘、大叔大婶们不禁在聊天的时候纷纷感慨,没想到小时候那么淘气的一个孩子,长大了变得这么仁义。赵天阳也学得像是一个地道的庄稼人一样,三句话不离本行的聊一聊地里庄稼的长势,聊一聊天气对收成的影响等等。虽然河下村以及整个城关镇像他这样经营大棚的还不多,这些农民们也没什么种大棚的技术,但是大半辈子都在田地里谋生活,积累出来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经验,和他们随便闲聊几句,也常能有些收获。

    包括这样的聊天取经,赵天阳的全部生活都围绕着他的大棚,每天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控制光照和湿度这些操作外,还要把各种数据核对一遍,并且还学着做各种数据分析的图表。这也是高平给他提的建议之一,不要让数据变成没用的数字,要真正的从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把大棚种植做好积累经验。

    本来人们对于老赵家大小子搞大棚这件事各有看法,有的说他是得到了消息,这片土地要开发,所以提前过来占位置,也有的说他跟县里搭上了关系,种一些高档的蔬菜能卖上价,也有的则是完全不看好,说是他从小都没干过地里的活,根本就不是种地的料,他要是都能做起来,那简直神了。

    渐渐地,人们不再谈论那些想象出来的事情了,他们逐渐的适应了村里有个年轻人种地的事实,甚至逐渐的有了他本来就应该在这的感觉。

    一天上午,赵天阳正沿着村里的路往大棚走,经过一个低矮的院墙围着的院子的时候,看见里面围着很多人,他就好奇的停下脚步看了起来。

    这个院子里住着一个姓范的独居老人,赵天阳喊他二舅爷。他无儿无女,也没有老伴儿,是村里重点照顾的贫困户。

    那些站在院子里的人们这时候正围着一个干部,在听他讲话,一旁还摆放着许多的米面粮油。

    这样的场景,赵天阳一看便知,是驻村的扶贫干部在给村里的贫困户们发放慰问品。发放之前还要进行一些讲话,说明党和政府的政策,告诉大家有困难可以向村里反应,也号召有劳动能力的人要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创造幸福生活。

    赵天阳停下的时候,正听见干部说到:“……只要我们勤劳肯干,跟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就能让贫困一去不返,就能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就能实现安居乐业。”

    他没再继续看,之前在县里当司机的时候,耳濡目染对这些走访、慰问也有一些了解,他知道从之前的脱贫攻坚到现在的巩固脱贫成果,政府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做了很多工作,希望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现在,这个曾经长期贫困的村子里,最贫困的人也有了生活的保障。然而,实际的情况距离安居乐业似乎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其中的乐业,颇有一番难度。如何能够在贫困地区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赵天阳边走边想,自己的初衷虽然并不是什么扶贫助困,但也确实想过要干出一番事业,带领更多的人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此看来,或许也正可以为这“安居乐业”贡献一份力量。

    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着种下去的种子发芽、长高、吐叶,整个苗圃从一片土黄变成一片茂密的新绿,让赵天阳格外的兴奋,每次走进大棚似乎都有回到绿色军营的感觉。

    接下来的移栽是一件既辛苦又考验技术的工作,爷爷和母亲也都上阵帮忙。但实际上赵天阳和母亲都并不掌握移栽的技术,所以都要靠爷爷现场的实际示范。

    移栽之后,更是需要严格的对水肥光照进行控制,如果管理不当就会造成植株死亡、果实质量差或者减产等各种问题。这一阶段也是赵天阳尝试科学种植的关键时期,需要他把学来的方法进行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总结。

    日复一日的辛苦,有时候也会让赵天阳有所动摇,就像是母亲曾经说过的,在外面上班,每个月的付出都会在发工资时候感觉得到了回报,可以让心情得到放松。但是种地却完全不同,算起来他已经投入了四个月的时间精力,也投入了一笔不少的资金,但是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除了仍在生长的一大棚西红柿秧。而这些秧苗要想继续生长,直到开花结果,还需要继续增加投入。而在这个过程中,直到把西红柿卖出去拿到钱之前,都有太多的变数,就连产量、价格这些最关键的因素都难以预料。

    赵天阳有时候在心里想着:这样的感觉有点像是养育孩子吧。父母既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还希望孩子能够成才,但这些都是美好的希望,在孩子能够独立生活之前,要对他的方方面面持续不断的操心。甚至很多父母,即便是孩子都已经长大了,自己成家了,也还是放心不下。

    有时候他也会想到村里的那几个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父母们都在外面谋生,一年到头回来一次,他们的成长主要就是依靠老人。然而,老人们对于孩子的关键就像是爷爷对于种地,尽管也有他自己的一些方法,但却不一定适合了。并且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来说,老人们更加的力不从心,往往就成了只能保障孩子们的温饱,这和种地的时候完全的不管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现在他倒是通过种地有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