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开局打劫魏忠贤 » 第四十四章破烂的榆林

第四十四章破烂的榆林

    现在可是刚过了年没几天,黄河水也才刚刚融化,河水伴随着凌汛,是最危险,也是最麻烦的时候,只要掉下去就没有个活,也就一些老船工为了口饭吃,才凭借着经验敢在这危险的黄河摆渡,其余的根本没人敢来。

    刘新杰拿出气势来笑骂道:“少给老子来这套,老子就是在黄河岸边长大的,你们有多大的能耐老子会不知道?这样,我们一共一百人,这百人的运费就算15两银子好了。这些马匹嘛,运过去一匹算四钱银子,如何?”

    他给的这个价格算是很公道了,甚至还有些高,船工们一个个面露喜色,但还是抱怨说工钱太贱了,要求再提高一点。

    刘新杰咬定了这个价钱不肯让步,双方你来我往,胶着了。

    “算了,别争了,一匹马加一钱银子,船老大,这个价格已经很高了,我又不是没走过这条路,要是这次满意了,我们回来还搭乘你的渡船如何?”

    最后见双方僵持不下,王丰站了出来,说了一句话,算是把最后的价格给定下来了,没办法,时间比较赶,他还担心着家里呢,万一这时候官府去围剿大青山怎门办啊,多花点钱,也多节约一点时间啊。

    “还是这位掌柜的明白事理,我告诉你啊,后生,这方圆几十里可就我们这一个渡口,摆渡的本事也是我们最高的,就现在这个鬼天气,一般的渡船还真不敢过这黄河,这么大的凌汛,一个弄不好就会货毁人亡。

    掌柜的,就凭你今天这么大方的份上,保证你安然无恙,平平安安,记得,回来一定要做我的船啊。”

    谈妥了价钱就开工,老船工小心翼翼的将王丰等人请上自己的船,然后抡起船浆,一艘小船让他划得跟条鲤鱼似的,在浪涛间摇头摆尾,潇洒自如,船工们齐声喝彩:“沈老大好手段!”

    刘新杰则吓得面色发白,闭上眼睛不敢睁开,王丰的心脏经历过过山车、蹦极之类的刺激惊怵兼而有之的运动的考验,比较坚强,但是看到一个个小山般的浪峰夹杂着冰块朝着小船拍过来,也是心惊肉跳,有种跳河逃跑的冲动。

    风声,浪涛声,船工们的号子声,对岸骡马的嘶叫声,充斥着耳膜,汇成了气势雄浑的乐章,只是这乐章气势太吓人了,让他心惊肉跳而已。浑浑噩噩间,船身轻轻一震,老船工笑着说:“这位掌柜的,可以下船了!”

    原来,船已经到了对岸了。

    在脚踏上河岸的那一刻,王丰忽然觉得走路简直就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享受……至少跟凌汛乘船渡河相比是这样的。刘新杰拍着胸口,低声说:“好吓人,太吓人了!我差点就以为自己要死在河里了!”

    “这可真是拿命换钱啊,这些船工厉害,这价钱值了。”

    王丰朝那个渡他过河的船老大比了个大拇指。

    “谢你夸奖,我们就是吃这碗饭的。”

    那边,船工们已经着手将他们的马给牵上船,准备渡河了。

    这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那几匹马早就被这惊涛骇浪纷给吓坏了,放声狂嘶着一个劲的倒退,任你怎么拽都没有办法将它们拽上船。

    好在船工们经验丰富,把马的眼睛给蒙了起来,连哄带威胁,总算是把这些倔强的牲口给骗上了船,然后唱着嘹亮的号子抡起船桨,朝着对岸划去。

    战马虽然看不见,但是能感受得到船在河中的起伏,吓得都不叫了,简直就是哀嚎,浑身筛糠似的抖个不停,估计到了对岸,它们都没有力气走路了。这哪里是渡河,简直就是到鬼门关观光啊!

    好不容易,运送战马的船终于靠岸了。

    见时间还早,要把所有的战马和人运过来还需要好一段时间,毕竟渡船不大,也就一次能运几匹马的量,所以就开口道:“刘新杰,你在这盯着点,我进县城溜达溜达去,看看有什么好玩意没有,说不定我们能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刘新杰说:“也行,不过你要小心一点,这地方可不太平!”

    王丰拍拍刀鞘,说:“放心吧,我的刀可不是吃素的!”

    刘新杰说:“还是小心一点的好,这地方土匪多得很,时不时还有蒙古鞑子跑过来杀人抢劫,械斗什么的更是家常便饭,蒙古鞑子还经常越过边墙入境抢劫,天启二年的时候甚至屠了延安府,杀了好几万人!”

    王丰知道明末的边关很乱,但还是大吃一惊:“杀了这么多人!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刘新杰说:“巡抚张之厚、总兵杜文焕这两个王八蛋隐瞒不报,后来有人将事情捅了出去,朝廷也没拿他们怎么样,他们的官照当,钱照捞,那几万百姓,算是白死了。”

    王丰瞠目结舌:“这……这样也行?”

    刘新杰苦笑道:“不这样还能怎么样?”

    王丰真是开了眼界了,我靠,被杀了好几万人,居然就这样算了?那是几万条人命,不是几万根葱啊!由此也可见明朝的实力衰微到了什么地步,连早已日薄西山的蒙古人也敢入寇数百里,屠戮数万人然后扬长而去了。为了慎重起见,他还是决定等一等,等二十来名士兵渡过河,战马又恢复了一点元气之后,才骑着马朝着榆林县城出发————人多点总是好事。

    榆林一大特色,就是穷。一路过去,所见的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土地贫瘠,庄稼稀拉拉的长得半死不活,就连城县的城墙,也这一丛那一丛的长出了不少杂草。

    等到进入榆林城内,这种破败的气息就更明显了,县城街道上满是垃圾,成年男子都不怎么干活,有几文钱的都泡在酒肆里买一碗渗水的劣酒,要一个小菜慢腾腾的喝着,胡吹海侃,打架?那是家常便饭。

    就连县衙门口的牌匾也是歪歪斜斜无精打彩的,没办法,这鬼地方实在太穷太苦了。陕西在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西安名城乃十六朝古都,秦汉隋唐皆定都于此,其作为华夏政治中心的时间长达千年,着实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自从华夏的政治中心从关中转移到中原之后,陕西便以惊人的速度衰落了,到了明代,那里简直就成了贫穷的代名词,极少有人愿意到那里去当官,宁可留在京城当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吏,也不愿意到陕西去当知县知府,一旦得知自己被安排到陕西去,那就是一副要死了的表情,勉强到了地方也没心思办事,整天就折腾两件事:捞钱、找门路调回京城或者调到较富裕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