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入主大明 » 第三百三十二章:谨身殿大学士

第三百三十二章:谨身殿大学士

    陆完不愧是久经战阵之人,考虑问题颇为全面。

    他知道以前出海往东,恐怕最多也就只有前往日本、琉球和台湾这些地方的海图。

    更远,则就两眼一抹黑了。

    而皇帝刚才所说的新大陆,必然是在极远的东方。

    想要去那里,若是没有海图,不知道航线,那么即便你认准方向一路往东航行,能抵达目的地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

    葬身海底的可能,绝对要比安全抵达的机会高无数倍。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派出数量再庞大的舰队,最后能到达新大陆的,恐怕也是寥寥无几。

    所以陆完才建议,在此之前便应该先派遣小股船队,往东去寻找通往新大陆的安全通道。

    “前往东边新大陆的海图,朕这里有。”

    虽然陆完的提议很好,不过朱辰濠脑子里的确是有好几条最成熟的海运航线,根本没必要再派人前往广袤的太平洋冒着极大危险去摸索。

    “陛下有海图?”

    朱辰濠的回答却让陆完一愣。

    不光是他,就连其他那些大臣也都一脸惊异地盯着朱辰濠。

    “朕曾受到过上天的启示,获得几幅海图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面对那帮因自己之言而惊诧不已的官员,朱辰濠直接就抛出了天启那一套来搪塞。

    他登基之后便听从王守仁的建议,将所谓接受上苍启示一事进行了适当的宣扬。

    因此大明的这些官员,其实多多少少都有所耳闻。

    不过信不信就难说了。

    还有就是,之前虽然传闻满天飞,但朱辰濠自己却从未在朝堂上提及过这点。

    今日,还是他第一次亲口将传闻坐实。

    朱辰濠也是想要借机强调自己可是受到上天卷顾的,你们这帮家伙以后别有事没事就跟我瞎哔哔。

    当朱辰濠说出受过天启这一套后,那帮官员不管有何想法,也都齐刷刷来了几句“天佑大明”这类应景的话。

    “不过朕虽有上苍赐下的海图,但我大明东面的大洋实在是太过巨大,因此派出一些船只先行熟悉一下路线也是好的。”

    虽然的确不用靠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摸索航线,但派人沿着后世的海路进行一番探索也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朱辰濠即便有海图,也仍决定派出几批先驱者先一步去美洲探探。

    “陛下是打算一旦探明航线无误,就在建造出第一批宝船后派兵前往新大陆吗?”

    吏部尚书王纶紧跟着就问出了一句大家都想知道答桉的问题。

    “不急,等那些弗朗机人跟新大陆上面的土着打上几年再说。”

    朱辰濠摇了下头后接着道:

    “在此之前,朕要先把边患给解决了,然后才能安心出海。”

    听了朱辰濠这个回答,不少官员的脸上都有了点儿紧张之色。

    皇帝说要解决边患,当然就意味着要跟北方的宿敌开战。

    可“土木堡”一役,在大明官员心中留下的阴影实在是太大的。

    即便如今已经过去了70多年,却仍然是横在所有大明官员和百姓心中的一根刺。

    特别是那些官员,更怕重蹈覆辙,再经历一场像当年那样的惨败。

    所以前两年正德跑去跟达延汗互砍,即便砍赢了,那帮文官还是大为不满,不惜颠倒黑白也要抹杀掉朱厚照的这场大捷。

    历史上的朱厚照死得蹊跷,又没儿子,他的一切只能任由得杨廷和他们编排。

    可朱辰濠却不同。

    这位是杀进京城来的,还有一大群亲信占据了朝中重要的位置,想要拿捏这位根本就不可能。

    也就是说,当今皇帝要是执意要去征伐漠南蒙古,这帮文官还真就只能看着。

    而且只看朱辰濠这段时间铸造了那么多弗朗机火炮,以及大量的燧发枪,便知道这场战争根本就无法避免。

    皇帝是铁了心要挑起战事,这些从未真正见识过新式火器实战威力的大臣又怎能不心中忐忑。

    对朱辰濠而言,这也是一场必打之战。

    不管任何人反对都没用。

    在这样的心理下,他自然不会在意那帮官员此刻是个什么神情。

    “好了,解决边患问题还要等火器全部到位,士兵也完成训练之后再开始。

    至于现在嘛,朕决定要加深大明跟乌斯藏之间的联系,因此准备敕封在当地影响力日盛的根敦嘉措和罗桑敦珠两位高僧。”

    随后,朱辰濠便将昨日跟严嵩在路上商议好的西藏相关事宜宣布了一遍。

    对华盖殿内绝大多数的官员来说,不管是根敦嘉措还是罗桑敦珠,全都没有丝毫的认知。

    别说那两位高僧了,就连乌斯藏,这帮人恐怕也就只知道一个地名罢了。

    因此对于朱辰濠说的那些,那些重臣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他们完全不理解,皇帝为何会突然想到要去册封两个好似远在天边的番僧。

    可也正因为不了解,这些大臣才不知道该不该对此说不。

    更何况朱辰濠只是给两个人加了一个封号而已,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了。

    既如此,那他们当然没必要在这件事上跟皇帝对着干。

    于是,敕封根敦嘉措和罗桑敦珠一事,没有任何波折便顺利通过了。

    “另外,因近段时间事务繁多,内阁处理起来明显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朕打算召因逆贼钱宁、江彬陷害而致仕的前武英殿大学士杨一清回京,并命其为谨身殿大学士,入阁参赞机务。”

    刚搞定西藏那边,朱辰濠便又宣布了召杨一清重新入阁一事。

    不同于刚才那个不清不楚的乌斯藏,这次朱辰濠刚一说完,不少人的脸色就变了。

    就连杨廷和也是眉头紧锁。

    杨一清虽然跟杨廷和都姓杨,但二人并没有多深的私交。

    俩人虽然同朝为官,但却并未在内阁共事过。

    当年杨一清入阁,那还是因为杨廷和丁忧,内阁缺人他才补上的。

    杨廷和是大明第一个能为父母守满三年丧期的阁臣,而等他期满回朝时,杨一清又因钱宁和江彬诋毁辞官回家了。

    当然,跟杨一清交情不深并非杨廷和不安的主要原因。

    他真正担心的,是杨一清一旦入阁,那么其在朝中的势力,绝非陆完、李士实和刘养正三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