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父刘玄德 » 第106章 太史欲来

第106章 太史欲来

    整齐嘹亮的吼声,震动四野。

    区区千人的气势,直冲云霄。

    “好,好!封儿你练的好兵啊!”

    刘备心里惊讶之极,丹阳兵是什么成色,他老刘还不清楚吗?

    他自己在去年就接手了四千人,训练整编,丹阳兵最大的问题就是军纪,松弛散漫,骚扰平民。

    自己花了很大的力气,也使用了各种手腕,才在几个月内整肃了军纪,把丹阳兵给消化了。

    可现在,刘封跟前的这一千人,真的可以算是脱胎换骨,只是在军纪严明上,已经全然不逊色于他曾经在洛阳所见过的北军了。

    区区一个地方郡国兵,居然有着北军的军纪,这就未免有些吓人了。

    人家北军可是职业军队,拿着高额薪酬的,待遇极其丰厚。

    也不知道自家儿子是怎么练成的。

    “尔等为保徐州父老乡梓,浴血奋战,本牧十分欣慰,也为尔等高兴!”

    刘备很快就回过神,说了几句官面话后,话锋一转,直奔主题:“传我令,徐盛营骁勇善战,冲坚毁锐,乃是我徐州精锐之师。今日特赐汝等酒肉,人尽有之。”

    “谢方伯恩赏!”

    刘封所部三呼万胜,感谢刘备赏赐。

    军中禁酒,又少肉食,今天不但有酒有肉,还有赏钱,自然人人欢欣鼓舞。

    可即便如此欢喜雀跃,队伍却依旧没乱,士卒站在原地,虽有交头接耳之像,却没有乱窜之人,已经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军纪严明了。

    刘备更为欣喜,让徐盛领部队回营休息,同时又让亲卫部曲接手泰山军俘虏,最后还派专人运送酒肉,犒劳刘封所部。

    刘备带着刘封回城,一番庆功。

    *************

    青州东莱郡黄县,太史慈府上。

    太史慈正与刘备派遣来征辟他的周教闲聊。

    三国演义里说太史慈家境贫穷,孤儿寡母,可实际上太史家在当地可不是什么寒门,而是地地道道的豪强,有着大片的土地和产业。

    太史慈本人可是文武双全,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手。

    同时还擅骑马,能突袭,骑射,有谋略,读经典,曾任本郡奏曹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汉末年豪强英杰。

    这样的人,哪里是寒门能养的出来的。

    自从随刘备军击破了管亥,解了孔融之围,太史慈自觉已经报恩,又不见孔融重用,只能遗憾归家。

    太史慈救北海,虽然有他本人重情重义,想要报答孔融关照母亲的恩德的因素。可另外一方面,从太史慈进北海后的举动,也能看出他想要在孔融面前展现才能,得其重用。

    这不怪太史慈想的多,他自辽东归来之后,母亲告诉他北海相孔融闻知其名,礼重其行,十分称奇,于是数次遣人动问太史慈的母亲的情况,同时还奉送赠礼作为致意。

    这就不得不让太史慈想入非非了,既然孔融表现的如此礼重于他,那自己若是能够展示才能,岂不是能够就此出人头地了?

    因此,杀入都昌之后,太史慈请求孔融给他数千兵马,他愿领之破敌。

    结果自然是让太史慈大失所望,孔融不听其言,婉拒其请。

    后来突围求援,带来刘备,孔融因此得济无事,于是更加重视太史慈,甚至不惜夸赞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

    可结果呢?

    没下文了。

    太史慈要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么一句夸赞,而是机会。

    可孔融就是不肯给,想给的刘备又没资格。

    于是太史慈直接告别惋惜的孔融和眼馋的刘备,返回东莱去了。

    归家之后,太史慈把事情告诉了他的母亲,其母极其失望,但也只能委婉道:“我很庆幸你得以报答孔北海啊!”

    经此一事,太史慈心里更加绝望。

    如果连孔融这样口头上如此器重他的人都不会给他机会,那他还有出头的日子吗?

    就这样,太史慈在家呆了一年多,听闻刘繇已经在江东站住了脚,正在与袁术交战,心里又生出了希望,想要去刘繇那里试试。

    就在他想等春暖花开,路途好走的时候动身出发前,家里居然来人征辟了。

    太史慈和其母焦氏又惊又喜,还以为是孔融终于开窍了。

    结果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才发现,原来来征辟太史慈的并非孔融,而是一年多前,被太史慈当救兵搬来的小军阀刘备。

    太史慈刚开始时心中是又不忿又窃喜又委屈。

    不忿是自己难道只配被如此小军阀看重吗?

    刘备虽然贵为平原相,也是两千石的郡守了,可他毕竟没有地盘,就连平原县都被袁谭给占领了,本人只能靠着公孙瓒养着,颠沛流离,哪里是正牌国相,千里诸侯所能比的?

    窃喜是原来也有人能看的出我太史慈之能,只是这样的人却只能颠沛流离,而孔融却怎么就如同目盲一般,不识英雄?

    最后的委屈,自然是因为刘备没有地盘了。

    这样的刘备,太史慈是不可能会动心的,虽然觉得有些愧疚刘备的一片诚心,可太史慈还是想先去刘繇那里试试,不管怎么说,刘繇也在扬州已经有了两郡的地盘了。

    可没想到的是,来使竟然自称是徐州来使,刘备已经接任徐州牧,掌徐州五郡大事,想要以从事之礼征辟太史慈。

    这下可把太史慈和太史焦氏给震惊了。

    尤其是太史慈,他当时可是接触过刘备本人的。

    这短短一年,这待人赤诚,言谈亲切的刘玄德,竟成一州之牧了?

    而太史慈的母亲焦氏,更是惊喜莫名,心里还有些埋怨自家儿子,怎么都认识了州牧却还不知道主动投效呢?

    等到周教将刘备领兵援徐,随后又被前任使君陶公挽留,驻扎小沛,最后在陶公病逝之前,接任徐州的一番缘故详细描述了一遍。

    这时候,太史慈和母亲才明白了这次征辟的前因后果。

    太史慈心中不禁赞叹,昔日见那刘玄德,只觉得对方手臂过膝,耳垂厚重,是个有福分的人。

    只是想不到对方福分会如此之大,真是天上掉下个州牧来,硬是砸到他刘玄德的脑袋上了。

    想到这里,太史慈忍不住开始动心了。

    他和刘备也算是老相识了,昔日相交,刘备就有招揽的想法,只是自己不愿而已。

    现在对方刚一上任州牧,就如此郑重其事的派遣使节前来征辟,不论是诚心还是知遇,都可以算得上是独一份了。

    太史慈忍不住想要仰天长啸一句。

    你孔北海妄称天下名士,竟还不如人家刘玄德有眼光!

    没想到,周教随后还取出了孔融的推荐信,信中盛赞刘玄德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建议太史慈不妨考虑一下,可去徐州看看。

    周教神秘兮兮道:“方伯恐子义难请,特修书一封,恳求孔北海帮忙举荐,由此可见,子义在方伯心中的地位啊。”

    太史慈感动非常,对此深信不疑。

    他却是不知,如果不是刘封提醒,刘备还真想不起他了。

    当日,太史家设宴款待使节。

    晚间,太史慈与其母商议。

    太史焦氏力劝太史慈接受征辟,不但要接受,而且要大张旗鼓,招募乡间少年健勇一起前往徐州,为刘备效力。

    太史慈虽然很受刘备礼遇而感动,但还是有一些动摇,毕竟刘繇也是扬州牧了,而且还是老乡。

    这个年头,乡党的身份可是相当重要的纽带,甚至可以排到第一档位,哪怕起步低点,可太史慈自恃才能,不怕不能出头。????但太史慈的母亲太史焦氏却有不同看法,她的一句话让太史慈彻底下定了决心。

    “子义,你能保证刘扬州一定能用你吗?孔北海也视汝如友啊。”

    太史慈幡然醒悟,母亲说的真是金玉良言。

    若是不能用他,那再多的才能又有何用?

    就像孔融一样,都喊他小友了,也没见对他委以重任,甚至连个官位都混不上。

    这可算得上是前车之鉴了。

    要是拒绝了刘备去找刘繇,又遇上同样的情况,那太史慈可没地方后悔了。

    于是,太史慈做出了决定,打算听从母亲的话,打开太史家的府库粮仓,招揽游侠少年,一起前往郯城为刘备效力。

    **************

    大宴结束之后,又举行了小型的家宴,仅仅只邀请了糜竺和牵招。

    与大宴不同,家宴就随便了许多,没有上下关系,只序亲朋之谊。

    刘备先是让刘封讲述了一遍他是如何正面击溃泰山军,生擒昌豨的。

    虽然报捷的帛书上有清楚的叙述过经过,可刘备还是喜欢听刘封再讲一遍。

    无奈,刘封只能再次细细叙说,听的刘备、牵招、糜竺等人惊讶连连。

    “这长枪阵,威力竟如此之大?”

    刘备主动发问,徐州乃是四战之地,三面环敌,除了北面琅琊有些山岭,其他地方皆是一马平川,可不就得靠士卒的人肉长城去抵挡入侵之敌吗?

    若是长枪阵的威力真的如此之大,那刘备可就动心了。

    “父亲,确实如此,不过长枪阵的弊端也是很多。”

    刘封自然不能坑自己老爹,仔细讲解道:“首先,长枪兵首重训练,尤其是军纪,因为一人乱则乱一伍,一伍乱则乱一排,以此类推,枪阵崩解。”

    “而长枪阵非常累赘,而且缺乏侧翼和后方的保护,移动缓慢,转向迟钝。既害怕骑兵骚扰侧击,也非常害怕远程火力。尤其是现在部队装备很差,仅有皮甲护身,一旦遭遇强弓重弩,伤亡率一旦急速上升,长枪阵能不能坚持到接敌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次能够打出如此强大的战果,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是昌豨轻敌,不识长枪方阵,贸然主动强冲我军枪阵,形同自杀。第二则是昌豨的泰山军没有多少远程火力,区区百十把猎弓,根本形不成威胁。最后一点就是,昌豨军完全没有同长枪方阵作战的经验,只会凭借血勇强行冲锋,伤亡居高不下。一旦士气衰退,很容易就形成了连锁反应,导致全军崩溃。”

    刘封总结道:“所以长枪方阵只能成为军中的一个部分,却不能代替其他兵种。而且想要发挥长枪方阵的最大威力,恰恰需要许多其他兵种的辅助掩护。”

    “况且目前的长枪方阵还只是一个雏形,并非完全体,甚至可以用残破不堪来形容。能够大获全胜的关键还是敌人太弱。”

    这可不是刘封在瞎说,真正重装长枪方阵兵训练起来可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最少起步也得是一、两年,而且哪有一上来就直接训练方阵的。

    这些长枪兵得先单独训练刺枪,训练手部的力气和发力的技巧,要做到刺枪能够扎破铁甲,最少是皮甲才算合格。

    这难度可不是几个月就能练习出来的,很考验力量和技巧,可即便达成了,也才是刚刚合格了第一关。

    随后还要训练体能,做到身披铁甲依旧不影响枪刺的力度和精准度。

    最后才是开始阵型磨合,形成重装长枪方阵。

    在西方古典军事末尾期时,长枪方阵事实上已经被淘汰了。

    整个军事体系进入了封建时代早期,开始出现了重装步兵、强弓、弩兵和骑兵。

    这些都大大克制了长枪方阵的发挥,尤其是远程火力的兴起,比骑兵对方阵的威胁还要大上许多。

    任何武器战术的兴衰,都是有原因的,而这原因的最底层基础,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军事时代里,重装长枪方阵死灰复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游牧民族轻重弓骑兵的组合出现。

    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使得游牧民族的物资也多了起来,从而发挥出了重骑兵,并且提升了自身远程火力的强度。

    这样一来,直接淘汰了称雄数百年的罗马方阵,逼迫拜占庭等农耕国家开始向重装长枪方阵+强弓劲弩+重骑兵的军事路线发展,让长枪方阵再次走上历史舞台,反过来又再次吊打了游牧民族。

    这充分说明长枪方阵并不是无敌的,它的兴盛和衰亡也是波浪形的。

    不过现在当然不一样,昌豨军两千人里都找不出五套铁甲,连人手一套皮甲都做不到,刘封的残次版长枪兵自然能大放异彩。

    有这么多独特的原因在里面,所以刘封一点都不害怕别人跟风。跟风的人只会被他用更新的技术进行吊打,输的更惨罢了。

    在座三人中,刘备战事经验最为丰厚,很快就明白了枪阵的弱点,并且设计出好几套理论上能够打垮长枪方阵的方法。

    牵招经验不足,但天赋很强,也通过刘封的描述,想到了不少针对枪阵的方法。

    但只要是想正面破阵,无一例外都需要重甲步兵和强弓劲弩,否则就只能利用骑兵机动性来消耗疲惫突袭对手了。

    想要用昌豨那些连皮甲披甲率都不高,训练也很一般的泰山军击败长枪方阵,那只有想办法利用地形,偷袭等战术,正面冲阵的后果已经是血淋淋的了。

    刘备和牵招低声讨论,唯有糜竺糜子仲老实的坐在原地,表情毫无变化,安坐如常。

    可刘封却还是把主意打到了糜竺的身上,因为眼下,只有糜竺才有继续帮他壮大的力量。

    “父亲,唯有别驾有能力增强枪阵威力,以使枪阵可扬长避短。”

    刘封这话,可让在场三人又被惊到了。

    糜竺甚至忍不住在心里感叹,这位公子封又有什么新想法了吗?

    莫非是又缺钱了?

    即便豪富如糜子仲,这一次也有些牙根发凉。

    这可是才刚给了几百万钱啊。

    听说前些天抄曹宏的家,搜索出了几百万钱的家产,曹豹他们上交了一半到国库,剩下的就给分了,其中也给了少主一份,足足几十万钱。

    这就没了?

    也没看见刘封有什么花钱的喜好啊。

    糜竺却是不知道,刘封这边烧钱的项目可太多了。

    甚至还有一大堆的项目都没敢开启,担心资金链断裂,搞砸了全局,哪里会嫌钱多?

    刘封有心在这里和糜竺提一嘴,为以后的合作做铺垫。

    刘封心里和糜家最大的合作,自然是钢铁军工企业。

    但这个东西,投资太大,而且短期是看不到回报的,甚至为了支持刘备扩张的脚步,长期的利润也不会太高,甚至可能还得赊账。

    最重要的是,两家的关系还没到位,要是如历史上联姻的关系,那倒是可以开启了。

    糜竺定了定神,开口回应道:“公子有何吩咐,我糜家自然全力以赴。”

    “不敢当。”

    刘封先是一顿猛夸:“别驾对我父忠贞之心,倾力之为,有目共睹,我对别驾只有亲近仰慕之心,如何敢提吩咐二字?”

    刘备在旁边满意的点头,帮腔道:“子仲,此子所言,也是备之肺腑。自入徐州以来,不过短短数月,却是风霜筚路,若是没有子仲相助,备如何能安坐此位?”

    糜竺有些吃不住劲了,小的说也就罢了,大的也这么说,他如何还能安居坐席。

    于是,糜竺离席拜倒:“使君何出此言?自使君来徐州后,数月之间,白土复有炊烟,贼寇已然俯首。此皆州牧之功,竺安能窃居其能?竺乃愚笨之人,亦知忠孝,愿为使君效犬马之劳。”

    牵招在旁看着,感动莫名,难怪我刘大哥做下好大的事业,这手推心入腹真已出神入化,比之昔日涿州时,又精进了许多。

    糜竺已经在刘备身上押了重注,现在看着刘备的行情蹭蹭上涨,哪怕是刘封又打算在他这里薅羊毛,他也是痛并快乐着。

    (38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