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父刘玄德 » 第149章 刘表所欲

第149章 刘表所欲

    如果三刘联盟当真能够建立起来,以他刘表为盟主,那将地跨荆、扬、徐三州,而且还能朝着豫州、益州、交州扩张。

    到那时候,刘表之志,非可轻言也。

    刘表觉得这个操作很可行。

    三人之中,他的官位最高,不但是唯一被封侯的,还是重号将军,拥有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力,地位也是最为尊崇。

    况且现在不论是刘备也好,刘繇也好,都被袁术欺凌,此时自己出手相助,想必定然会赢得对方的感激吧?

    到时候顺势提点小要求,应该不过分吧。

    “明公,刘正礼昔日可就不是个好说话的人。”

    蒯越何等机敏,刘表变幻了几个神情,他就猜到了对方心里在想些什么,直接一盆冷水就浇了过去。

    刘表和蒯越相识多年,彼此都很了解对方。

    刘表知道蒯越的才能有多卓著,能量有多强,自然不敢放手使用,否则自己还有什么权力可言,估计都比不过长安城的汉献帝了。

    蒯越也知道刘表的能力和精明,明白对方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示弱装傻就放过自己,反而还会横生警惕。

    倒不如该怼就怼,不但出了心里的怨气,还能让刘表不至于那么担心自己。

    吃蒯越这么一怼,刘表也想起来刘繇那臭脾气,确实有些无奈。

    刘繇当年十九岁的时候,他叔父被群贼给绑架了,他就有本事把叔叔给救了出来,然后名扬郡内,并且以此为根基,被举为孝廉,拜郎中。

    随后被选官,起步就是县长,当时跟他一起出道的都是哪些人?

    之前的陶谦治中,现在的会稽郡太守,未来的曹魏三公王朗,忠肝义胆,于酸枣设坛,升坛盟誓,被袁绍誉为青州功第一的臧洪,以及陶谦别驾,名满徐州,却棋差一着,被笮融这个小人暗算身死的赵昱。

    只能感叹汉末英雄豪杰何其多,可惜东汉中枢不得其用。

    刘繇的脾气性格极其刚硬,在担任下邑县长的时候,郡太守以贵戚托附刘繇,只要刘繇肯照顾一二,升官发财必定不在话下。

    可刘繇先是断然拒绝,被郡太守强迫之后,直接弃官跑路。

    弄的当时郡太守很是难堪。

    当然了,刘繇能够这么刚强,也是因为刘繇家在青州的势力很强,就连宦官也不敢轻易和他们为敌。

    刘繇和兄长刘岱两个人,能够紧挨着被州郡举为茂才,弹劾了中常侍的侄子,济南国的国相后,却有功无过,还成功的使得对方被罢免,这要是换了背景差一点的,早就被械送京师了。

    更别说刘岱日后高居兖州刺史,刘繇又被辟为扬州刺史了。

    “确实,正礼性格刚强……”

    刘表闻言,先是有些尴尬,却也没有不悦。

    斟酌了好一会儿,刘表询问道:“若是我意顺江南下,与正礼合击左将军,正礼会否答应由我来表奏庐江、豫章两郡太守?”

    蒯越面无表情,刘表的胃口和他想的差不多。

    庐江紧贴着江夏郡,但这可不意味着这两者之间交流很方便,整个大别山山体将庐江郡和江夏郡一分为二,陆地可走的交通相当狭小,而且一侧靠山,一侧靠湖,不利于大军行进,乃是兵家常说的死地。

    后世爆发的东吴立国之战——石亭之战,就是在这个狭长通道之中。

    因此,庐江和江夏之间,最高效的交通方式就是长江水道。

    历史上,东吴占据了大别山的南部,而曹魏占据了大别山的北部,将庐江郡南北一分为二,分别掌控,到死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因为这个关系。

    对于刘表来说,却是截然不同了,如果他能把庐江郡拿到手里,长江中游通往下游的水陆通道等于同时落入了荆州的手中,而且还极大的增强了荆州对扬州、徐州、豫州的影响力。

    如此一来,刘表的软实力和影响力立刻就能登上一个台阶,若是能将这份软实力转化为基本盘,甚至足以和袁绍分庭抗礼。

    至于豫章,虽然地域辽阔,产出丰饶,人口众多,但不论是以地理位置,还是开发程度,都远不如庐江郡重要。

    不过刘表倒是很想要举荐自己的心腹故吏诸葛玄接任豫章太守,虽然他此时还尚未归来,但已修书告知归期。

    只可惜,蒯越的回答相当的无情,只是冷冷的吐出四个字:“绝无可能。”

    可刘表依旧不死心,继续问道:“那若是我以兵马先占江北,刘正礼能如何反应?”

    蒯越这次没有急着回答,而是陷入沉思之后。

    他这次沉思持续很久,刘表却没有半点不耐烦,只是安静的等在一旁。

    终于,蒯越重新抬起头,慎重道:“刘正礼怕是多半会就此忍气吞声。”

    刘表顿时大喜,他对蒯越的判断还是很是信任的。

    “既如此,可行也。”

    刘表面带喜色,跃跃欲试。

    荆州能不能拿到庐江、九江这江北之地,是对扬州有没有领导权的关键。

    江北之地如果在刘表手里,那刘繇只能在俯首称臣和鱼死网破里二选一。

    既然蒯越觉得刘繇会让步,那无疑就是刘表最希望得到的结果了。

    “明公打算何时出兵?”

    蒯越抬头看见刘表脸上的喜色,心里有些不悦,故意毛遂自荐道:“若明公不弃,越愿为明公效力,攻打庐江。”

    刘表顿时被噎住,他自然是不想让蒯越去的。

    因为他知道蒯越一去,虽然成功的可能大大增加,但也意味着蒯越能有更多的战功,对军队的影响力也将更大。

    “不可,州事繁重,我须臾离不开异度,更遑论这一去就要数月。”

    刘表装作看不懂蒯越的意思,否决道:“还是让德珪去吧。”

    相比起蒯越,蔡瑁的野心不大,而且也更好说话一些。更重要的是蔡瑁是自己的小舅子,总要比外人更忠心一些。

    蒯越早有所料,可心里还是微微有一些许的失望,不过他也能理解刘表,毕竟该给蒯家的东西,刘表也没有小气。

    整个荆州的文官集团,就是以蒯家为首,确实不能再给过重的军权了。

    于是蒯越起身离席,拜谢道:“明公恩重,越感激不尽。”

    刘表赶忙将其扶起,摆手道:“异度,你我之间,何须如此,且自宽坐。”

    随后,刘表又接着问道:“既如此,我欲遣使东行,异度可有人选举荐?”

    蒯越沉吟片刻,举荐道:“零陵刘先,字始宗,博闻强记,识经纶,明典故,性坚毅,可为使者,当不辱使命。”

    “刘始宗啊。”

    刘表想了想,就欣然同意:“不愧是异度,荆州名士良才,恐尽在汝胸中。刘始宗确是出使的合适人选。”

    于是,刘表定下使者人选,派遣刘先刘始宗,出访扬州和徐州。

    此时,淮泗之地风起云涌,一场大战即将进入高潮。

    袁术军整兵三日之后,以孙策部为先锋,吴景为后继,桥蕤都督中军,孙贲为后军,全军三万,兵发广陵。

    此时,太史慈沿途骚扰,使得袁术军集结了骑兵部队想要兜住太史慈部。

    不过太史慈也是十分精明,虚晃一枪,就撤退回了广陵城。

    袁术军大军绵延,旗帜招展,先锋孙策军抵达广陵城外,开始扎营的时候,后军孙贲都还没离开江都城。

    对于袁术军来说,这一战也是有相当优势,后勤线路十分顺畅,而且消耗极少。????粮食军械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厉阳顺江而下,直接卸载到江都。而江都距离前线大营不过十余里地,随时可以转运,且没有被劫掠的可能。

    袁术军这次稳扎稳打,没有轻易攻打城市,而是扎营围城之后,开始打造工程器械。

    袁术军是做多手准备,如果徐州军主力南下来援,那就撤退,回去也能交差了。或者袁术同意了孙策的计划,那么他们在广陵城下的忙碌也起到了掩人耳目,欺骗刘繇的效果。

    如果最后徐州军既没有援军过来,袁术也没有改变想法,非要逼着他们进攻广陵。

    那么这段时间准备的器械也就派上了用场,否则广陵这种坚固城池,总不能拿人命去填吧?

    袁术军总共也就只有三万人,城里徐州军就有一万,理论上袁术军其实是不占优势的。

    也就幸亏徐州军是新到,不得民心依附。

    否则一万徐州军,再加上城内那几千精壮和上万妇孺老幼,袁术军就算死绝了,也不可能打得下广陵城的。

    刘封站在城墙上,眺望着袁术的军营。

    对方围三缺一,只围了南北西三个城门,留下东城门缺口。

    不过刘封怎么都不可能放弃广陵。

    如此坚城,要是让给了袁术,那回头得在城下死多少徐州军士卒?

    “子龙叔叔,老师,你们觉得对方会在何时发动攻击?”

    刘封这确实是不懂,虚心求教。

    赵云和太史慈对视了一眼,互相想要谦让,最后还是赵云开口道:“看对方打造攻城武器的速度,料想再有个三五天,就有攻城的底气了。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开始,还得看对方主帅的选择。”

    太史慈也点头赞同:“少主请看,这些乃是井阑,用于控扼高点,可居高临下,朝城***箭,以掩护士卒攀援和冲车靠近城门。对方主要也是在等这些利器。若是云梯和冲车,不用等这么许久。”

    刘封恍然,眼看着对面二十几架井阑已经成型,难怪赵云和太史慈都觉得对方攻城之日,就在这几天了。

    城外忙的热火朝天,城内也没闲着。

    刘封之前就通过广陵郡县的长吏们组织起了年轻精壮,让他们出门砍伐树木,搬运石料,加固城防。

    刘封这边在闲聊,袁术军那边却是却是将帅集合,严阵以待。

    “主公的命令已经传来了,让我等全力尝试一次。若是可以,当以拿下广陵为上。若事不可为,正可以此来迷惑刘繇,偷袭江东。”

    桥蕤和在场的众将转述了袁术的决定。

    对于这个决定,孙策等人虽然不是很满意,但其实也已经远比心里底线强太多了。

    最少袁术也意识到比起江东的肥肉来,这广陵城无疑就是个硬骨头。

    于是,众将欣然应命,决定五日之后,发动总攻,一次性将所有工程器械全部用上。

    同时,袁术也同意他们加派人手,继续侦查丹徒一线的情况,以便于下一阶段的激战。

    就目前的情报来看,丹徒仅有两千不到的守军,曲阿则有三四千驻军。

    只要袁术军能拿下丹徒,刘繇军根本没有能力再阻挠袁术军了。

    五日后,袁术军大飨全军,随后主力出营,朝着广陵城围来。

    袁术军的装备要比徐州军好上不少。

    孙策的部曲固然是装备精良,披甲率超过八成,就是桥蕤的部队,披甲率也在六成以上,还有不少铁制扎甲。

    袁术军先将井阑推了出来,一步步推到射程覆盖广陵城城墙的地方后,才停了下来,然后开始加固,并且修筑防御工事,以抵御守城防的反击。

    一般而言,守城方是不能容忍井阑持续对着城头输出火力的,这样不但会大大增加防守方的伤亡,更会严重打击防守方的士气。

    同时还会干扰精壮平民对城墙上战备物资的补给工作,可谓是弊端众多。

    这也是井阑的厉害之处。

    因此,守城方会集中精锐部队,突出城外,夺取并摧毁井阑。

    或者在城内依托高楼进行反击,以弓对弓,射杀井阑上的攻城方射手。

    袁术军分成了三部分,分别围攻广陵城的北西南三门。

    北边是六千孙策军,西门是六千吴景军,而南门则是八千袁术亲军,孙贲军则留守大营,策应前方。

    攻城武器也被分为了三份,北门和西门各自分到了三成,剩下的四成集中在了南门。

    这个方案是众将商量之后,一起认可的。

    此时的袁术军还是相当融洽的,孙策、孙贲、吴景是一家人,彼此之间关系很是融洽。桥蕤从内心崇拜仰慕孙策,对他言听计从。

    有了这样的氛围和基础,计划自然相当好拟了。

    孙策其实也是特别照顾了桥蕤,让舅舅绕行最远,也是最危险的北门,自己则负责西门,照应两方,把地形最为开阔,又离大营最近的南门让给了桥蕤。

    桥蕤也不是傻子,对孙策很是感激。

    当然,之所以只出动了两万人,孙贲八千精锐却呆在大营里观战接应,不是因为袁术军愚蠢自大,轻视广陵徐州军,而是战场就这么大,只能摆开这些人了。

    孙贲八千精锐如果加入战场,很可能会使得战场过于拥挤,调配不灵,反而影响了战事,增加己方的伤亡。

    除非孙贲这八千人放到城东,可就算如此,孙贲也最多只能带上两三千人,因为城东有大片滩涂,无法列阵。

    因此,袁术军索性依旧维持围三缺一的策略,把孙贲的部曲放在大营里,保证营地的安全了。

    袁术军士气不错,想要先声夺人,却没想到徐州军这边却是求战心切,士气高昂。

    面对袁术军的全面攻势,徐州军这一方自然毫不畏惧,竟然选择了直接出城迎战。

    随着嘹亮的号角声,徐州南门开启,徐州军以潘璋部为先导,缓缓出城。

    最先出城的是太史慈所带领的一百骑,这是搜刮了整个广陵城内的战马才凑出来的骑兵部队,也幸亏太史慈麾下擅长骑术,参加过骑兵演练的士卒并不少,只是缺乏马匹。

    现在有了马匹,倒是直接增加了即战力。

    太史慈所部出城之后自然不可能单独发动攻击,而是转到一旁边压阵。

    他们后面紧跟着徐盛的一千六百名长枪兵,这些长枪兵的装备又更豪华了一些,每个人的左手上套着一面圆盾。

    这面圆盾中有内外两长一短三根绑带,两根长的绑带分别从上部和下部绕过肩膀,在另外一边的腋下捆绑束缚,而短的那一根,则是勒住手腕,固定盾牌的同时,也不影响双手持枪。

    这样一来,长枪兵们左手就都多出了一面木盾,可以用来阻挡箭矢。

    这一千六百名长枪兵,分列成四排,每一排都有四百人,同时,又分为四个小阵,每个阵型中间都留有一道两三人宽的缝隙。

    所有的长枪兵都竖举着长枪,在最先出城的太史慈带着骑兵压阵之后,他们成了先锋,一往无前的朝前走去。

    在他们之后,出城的是赵云的部曲,四千人分成两拨,掩护中间长枪兵的侧翼,保护他们脆弱的侧翼。

    再然后,就是潘璋和周泰两个人所带领的重甲步兵。

    在战前,周泰特地向刘封请战,于是刘封索性将他塞给了潘璋,暂充潘璋的副手,分领一百五十名重甲步兵,作为开路先锋。

    周泰此时已经帮助徐州军草建水军,编制为两千人,其中一千还只是水手,但刘备大手一挥,擢升周泰为水军司马,蒋钦为曲军候。

    这些重甲士们也不用走路,而是坐在牛车上,由辅兵帮忙照顾,等到需要他们破阵的时候,才会着甲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