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崇祯,挽天倾! » 第20章 赏500两银子

第20章 赏500两银子

    无论是土豆,还是红薯,有明代,栽培不广。

    到清代,栽培广泛,清代的人口暴涨,在乾隆55年,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达到3.01亿人。土豆,红薯,玉米等外来作物居功至伟。

    ......

    吃完中午饭后。

    睡个午觉。

    睡了半个时辰(1个小时),

    精力充沛,头脑清醒。

    继续批阅奏折。

    到下午2点半,把所有奏折批阅完了。

    下午3点钟。

    召见了13人。

    13,“微臣参见皇上*13。”

    朱由检说道,“免礼,赐座。”

    13各坐一张锦凳上。

    13人中,11人道监察御史,1名正四品的左佥都御史,1名,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

    朱由检说道,“都察院,负有...之责,......,都察院是党争的重灾区,......,两京都察院共123名御史,有82人参与党争,参与党争占比百分之六十七,......,党争,朕厌恶,......,还有一些庸懒之辈,周达道,任2年半监察御史,只弹了3章,刘必登,任3年4个月监察御史,只弹了10章,平均4个月弹一章,......,只有你们13人,不党,能尽职尽责,朕颇感欣慰,......,朕不仅要表扬你们,奖赏你们,还要大用你们。”

    13,“谢皇上垂爱*13。”

    朱由检说道,“每人赏500两银子。”

    明朝官员的俸禄出名的低。

    朱元璋弄的。

    把官员们的俸禄搞得低低的。

    倒是对自己家人,厚俸高禄。

    单俸禄这一项,

    来对比一下,

    明代宗藩,

    藩王,一开始是5万石,

    洪武二十八年诏,减诸王岁给:

    藩王(亲王)岁禄万石

    郡王岁禄二千石。

    镇国将军岁禄千石,

    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

    奉国将军岁禄六百石,

    镇国中尉岁禄四百石,

    辅国中尉岁禄三百石,

    奉国中尉岁禄二百石,

    公主与附马米,2000石,

    郡主及仪宾,800石,

    ......

    乡君与仪宾,200石。

    官员与其对比,正一品官员一个月是87石,一年就是87*12=1044石,只比镇国将军多44石。

    正五品官员,年俸禄192石,最低等的宗室,奉国中尉,都要比它多8石。

    500两银子在明朝是一大笔钱。

    13谢恩,“谢皇上赏赐。”

    朱由检看向张祥兴,说道,“张祥兴,张爱卿,

    张祥兴是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

    张祥兴,连忙起身,躬身,双手作揖,“微臣在。”

    朱由检说道,“......,朕任命你为吏部尚书。望你多多提拔对朝廷有用的人才。贬斥庸懒散贪之官。”

    正三品,升正二品。

    “是。”张祥兴应道。

    朱由检看向王大用,说道,‘王大用,王爱卿,’

    王大用连忙起身,躬身,双手作揖,“微臣在。”

    朱由检说道,“.....,朕有意将一部分陕西之民,迁往湖广和四川,不知道爱卿愿不愿为朕分忧。”

    陕西,关中地区有3.6万平方公里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灌溉便利,经济富裕,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

    《史记》称赞道:

    “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前面的王朝对陕西开发过甚了。

    森林被砍光了,西周时期,潼关附近的桃林“广阔三百里”(《史记》)、“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荀子·强国篇》)

    汉初,长安周边区域还有“陆海”之称。

    西汉末年,长安附近已经基本看不到像样的森林了。

    隋唐时期,随着人口暴增,关中地区的木材居然已经满足不了隋唐的需求,以至于唐玄宗时期,营建宫殿要从岚(位于今山西)、胜(位于今内蒙)等州选取木材。

    森林植被大规模被破坏,水土流失在所难免。

    《左传》记载,在春秋时期,渭河即使在冬季缺水季也能载重船。

    而到了唐末,这些天然和人工的航道水量纷纷减少,沙量剧增,而且改道频繁,水运航道终于断绝。

    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环绕长安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西汉时期,有“八水绕长安”之称)。

    土地因长期耕种,也变贫瘠了。(土地也要遵循质量守恒原理,你把麦杆和麦子拿走了,土地就会损失一部分养份(有机质),这种情况下,土地就会越来越贫瘠。现代养土,投入了比产出更多的有机质,各种元素的肥料,地也是越种越肥的,)再加上水土的流失,也包括,土里的养份的流失。

    关中的巅峰在唐朝,关中的衰弱也在唐朝,唐朝的逐粮天子。。。到东都(洛阳)就食。

    唐朝一亡,关中彻底走向没落,繁华不再。

    到明朝,陕西是贫困省。

    没有哪个省,比陕西的压力还大。压力简直要爆炸了。

    陕西要‘支边’,九边,陕西占三边,延绥(治榆林)、宁夏(治银川)、甘肃(治张掖)三镇,故有一个三边总督。

    陕西要养宗藩,有明一代共有五位藩王就藩陕西,随着朱家龙子龙孙的不断繁衍,人口急剧增多。仅秦王一府的人口,到嘉靖年间时,就已经超过了万人。

    天启七年,万历帝之子瑞王朱常浩就藩汉中,皇帝大笔一挥,要求陕西拿出200万亩良田给瑞王。

    嗷嗷待哺的陕西,哪里拿得出那么多良田,最后经过多方协调,才由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四省共同来承担这一沉重的负担,而由陕西承担的部分为112.5万亩。

    陕西的水土流失,折分来讲,就是旱,土地贫瘠。

    到了明末,明清小冰期的高峰期,

    北方旱成为了常态。

    陕西的森林植被在数千年的垦殖与砍伐中逐渐荒芜,不仅难以起到湿润气候的作用,更加剧了风沙对土地的侵蚀,助长了干旱的势头,让本就干旱的陕西地区雪上降霜。

    陕西的旱灾,在以后会越来越严重。

    所以,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在陕西。

    所以,把陕西之民,迁移到邻近的湖广和四川。

    湖广熟,天下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