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虚梦实书 » 13埋怨

13埋怨

    父亲和母亲带着俩孩子从姥姥、姥爷家出来,已是掌灯时分,早过了饭点。

    这时爷爷应该在家,再晚人家就要睡觉了。这时跟爷爷见面最合适,时间用不了多大一会儿,请个安,说声自己回来了,有句话就行:这是礼节。不去父亲那里不行,那就让父亲抓了把柄。这是掐着钟点儿去的,早不行,晚也不合适。母亲取笑父亲:”这就是孝行?”

    父亲摇头,光笑,不吭声。因为天黑,母亲看不到父亲的举动。

    天上没有月亮,只有满天的繁星,四下里黑咕隆咚,什么也看不清。微微有点风,感觉有点儿冷。路上偶尔出现一盏两盏风灯,昏昏的,照不亮自己,照不亮别人,那是掌灯者在炫富耀贵,显摆自己的能耐,同时也是告知路人:我有钱,我不怕熬油白点灯!——是的,那个年代不是特富有,谁舍得无事点灯熬油?

    偶尔一两道手电光,一闪一闪,亮得刺眼。缓缓地来,急速地去。掠过树梢,照见房顶上的瓦松,明灭只在一瞬间,像鬼火,明灭不定。拥有手电筒的人大概是富人中的豪杰,潇洒得让人仰慕。——如今看不上眼的东西,那时的人家难得有一只让人陶醉的手电筒。这就看出我们祖国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转过弯儿就是庙南街。距爷爷家已经不远。母亲带着商量的口气,说:“我和孩子就不去了吧。”

    父亲说:“不去也好,到那儿他不定又会说点儿啥,让人别扭。”

    母亲说:“那我就领着孩子先回家,把火捣开,把水烧上,把茶叶给你泡上,只怕这些事情办好,你也该到家了。”

    父亲没吭声,又是摇摇头,又是笑一笑,把女儿的手,交到母亲手里,大步朝爷爷家那边走了。

    走进爷爷家,爷爷已经吃过饭,正领着与小婆子生的俩孩子玩。听得父亲进了门,小婆子慌忙从厨房跑出来,赶到临街屋,说:“他大哥,你说这是咋回事儿呢。无论吃啥我都返酸,返到喉咙里,只觉得剌得慌。你说这是咋回事儿?刚吃过饭,我正刷碗,听见你过来,我就慌忙出来问你这是咋回事儿,这是哪里的毛病?”

    父亲说:“这是消化不良。胃酸过多。整几片苏打片,饭前,一顿吃一片,吃个三两天,也就好了。”

    “哦,哦。谢谢他大哥。——当家的,听见了没?苏打片,一吃,病就好了。苏打片,让他大哥给你写个条,别忘了,明天买一包回来。要不是医院垮了,哪还用着上街买,打发个徒弟送来就行了。”小婆子撒娇似的这么说。

    爷爷听见了,扭头瞅她一眼,没吭声,冲着父亲说:“回来了?坐。”

    因那俩孩子还在身边,爷爷没落做,为这父亲不敢做,稍微欠点儿身,呆呆地站着。

    小婆子很有眼色,回身就围腰上擦一擦手,把孩子领走了。爷爷在迎门桌边的椅子上坐下,父亲才拉过一个方凳在爷爷旁边斜纤着坐了。

    这种父子关系是没有闲话可说的。开门见山,张口就是书归正传。

    “啥时候回来的?”爷爷问。

    父亲答:“今天下午。”

    爷爷又问:“事情说住了?”

    父亲又答:“没有事情,说住个啥?”

    用反问的语气回答,爷爷是不能接受的。爷爷瞪了父亲一眼,稍微带点怒气质问:“没有事情为啥要审查你,为啥不审查我?”

    父亲如实回答:“你老人家做了一辈子生意,终年长袍大褂,一看就是做生意的。我与你不同,我穿制服,少说也有五六种。穿制服本来就是正常事儿,到咱这儿,让那些没见过世面的人看见,就不正常了:咱家从西京搬回来,在庙前、庙后、庙左、庙右、庙东、庙西都买有房,这大庙附近的百姓看见我穿着西式制服,来来往往,还不嘀咕我干过那边的事情?那边的事情只要遭住党、政、军,特,特别是特,麻烦事就来了。有没有血债,这一定要查清楚。政府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政府也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爷爷思忖半天,赞叹说:“说这有道理。可你明明没有参与过任何组织,更没办过坏事儿,为啥审查你一年有余?”

    父亲感到委屈,壮起胆,埋怨起父亲。直言相告:“爹呀!爹!说起这事儿,我不得不说我有多委屈!那还不是因为你?”

    爷爷是个很刚愎的人,一听此说,顿时愣在那里。心里很不舒服,思忖半天,一口顶回去:“我养你大,给你买房娶妻,到头来,你竟敢说是我委屈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