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虚梦实书 » 35心系祖国

35心系祖国

    父亲说出要硬劝老七辍学去工作,态度之坚决,出乎母亲意料。

    母亲感到奇怪:刚才说得好好的,只要把信儿送到就行。坐这儿看了一阵儿报纸,想法居然一下改变了,不再说把信儿送到就行,竟然铁了心,要硬劝老七辍学去工作。这是出尔反尔。这是不把刚才说的那些话儿当话了。这想法转变得也太快了。在母亲的心里,父亲从不食言,从没办过说话不算话的事情。这回可真是一反常态。前头说着,后边抹着。不怕伤人,不怕伤着老七也要劝说老七辍学去工作。谨小慎微的样儿哪里去了?性情突然改变,这又是因为什么?

    母亲望着父亲,一时也不知道说啥为好。忽然觉得父亲那么温顺,真遇事儿,倒也是个难琢磨的人。人心难测,人难琢磨,这在父亲身上已经体现出来了。父亲不是原来那个人,他人变了。

    父亲没再考虑母亲的想法,滔滔不绝,一直推演自己硬劝老七辍学去工作的正确。他的理由也是一条又一条,列举了好多,其中不乏说些作为新中国的主人,要爱自己的国家,要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的自己的想法和感觉。

    母亲没有文化,没有国家意识,没有整体意识,她注重当前,至于将来,她不管。

    父亲说的都是长远,说的都是将来,说的也都是母亲以为画大饼的事情。有些还是官话,那是报纸上的语言,那是报纸上的说法。母亲听不明白,也就无法辩驳,倒是感觉父亲在这件事情上有点迂阔,有点儿认死理了。

    眼看午饭就要做好,大姐下学回来了。母亲考虑到学生们已经放学,三爷也该到家了,父亲那些话她理解不了,也就劝着父亲说:“你说的这些话,我也听不明白。你不怕伤着老七,硬要劝老七退学去工作,咱三叔是高兴了,老七恼你,那可是你自找的。没事儿寻点事儿,话不投机,让老七恼你,那可是划不来。你跟我说了半天,我听不懂你为啥改了想法;我跟你说了半天,你也听不进去。咱也别说了,你赶快去三叔家吧。快去快回来。别在三叔家吃饭。不要人家一让,你就端碗,那可是没颜色到家了。”

    父亲呵呵笑起来:“你可把我看成不懂事儿的小孩子了。这时候我去三叔家——锅里没下我的米,我端碗,那才真是没颜色。“说着也不等母亲回怼反讥,拿着报纸,朝三爷家走了。

    工夫不大,父亲从三爷家回来了。满脸带着笑,对母亲说:“老七他们学校,这几天也号召应届毕业生参加祖国大建设。海报已贴进校园了。老七响应国家号召,今天上午去应聘,今天下午就要去工厂报到。他被东方机器厂录取了。我这给他送信儿,也是多此一道。人家早就想好了,参加国家大建设,要为国家做贡献呢。”

    母亲说:“这下我就放心了,我就怕你把人家老七给得罪了。”

    父亲说:“为了国家建设,劝他辍学去工作,那是为他好,为国家好,哪能把人得罪了。刚才在回来的路上,我就想好了,我得叫上这些街坊弟兄都去报名。参加祖国建设,这对国家好,对他们也好。”

    那是个火红的年代,工业大建设,生产蒸蒸日上,各单位都需要人。

    在父亲的倡导下,街坊弟兄们,撂下挑担,丟下竹篮,放下称杆,都去应招,都被单位录取了。唯有父亲岁数大,没有一个招聘单位看上他。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此刻,这说法的实境,竟在父亲身上出现了,真意体现得得淋漓尽致。无奈呀!无奈得让父亲有说不出的苦恼。

    母亲只知道父亲心里不舒服,她并不知道那不舒服到啥程度。她以自己的想法安慰父亲,说:”其实,单位招不招你,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咱必须得学会做生意。只要学会做生意,那就一定饿不着。”

    父亲苦笑一声,说:“媳妇呀,时代变了。你不知道,全国一盘棋,生意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的呀。”

    母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她按旧时思维想问题,她以为正确,其实已是错上加错,错得让父亲都不想跟她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