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陛下别冲动 » 第十九章赵氏火铳

第十九章赵氏火铳

    皇帝自己不怕死,硬要进去,戴淳能有什么办法?

    进入厂内,前面是火铳制造部分,大约有五十几位工匠正在忙碌。

    制铳的关键在于制作铳管,如果铳管不合格,极其容易炸膛,非但危及士兵性命,炸膛率过高,还容易导致士气低落。

    如今大明的铳管制作方法分两种。

    第一种是铳钻法,先将钢水倒入磨具中,冷却得出铳管粗坯,再用钻头对内壁打磨,直到铳管内壁圆润笔直便算完成。

    铳钻法,对匠人的技术要求极高,手必须稳,一旦铳管内壁钻歪,整个铳管也就报废了。

    第二种是冷锻法,在模具上,将裁剪好的钢片,直接卷压成铳管,并在接口部位,用熔点低,可锻造的铅,来做焊接物。

    冷锻法,对匠人的技术要求简单,制造速度更快,缺陷便是,气密性不如一体成型的铳钻法,铳管使用寿命较短。

    “你们如今锻造的,都有些什么类型的火铳?”朱由检边走边询问。

    “回陛下,目前主要锻造鲁密铳以及迅雷铳,另有少量掣电铳。”戴淳一边回答,一边指着一旁的成品火铳介绍道。

    鲁密铳,是赵士桢向鲁密国使者朵思麻请教,并改良后的火铳。

    属于明军目前的制式装备,设置了照门、照心,可用于瞄准目标,提高射击精度。

    其射程也比鸟铳远,鸟铳不到百步,鲁密铳则超过一百一十步。床尾(枪托)暗藏(折叠)钢刀,敌人近身后,还能翻出来当斩马刀用。

    与目前弗朗机诸国,装备的制式火神枪,处于同一水平,且口径更小更为轻便。

    迅雷铳,有五根铳管,各长二尺多,重十余斤,当然若是有需要,也能改装增加铳管数量,最多甚至能达到十八根铳管。

    铳管安装在前后两个圆盘上,中央为长木柄,木柄上设有发火装置的“机匣”,另外备有特制的小斧和一个半径为一尺六寸的圆牌,柄末端装有枪头,来不及装填弹药时,即可去掉圆牌,倒转枪杆用长枪头刺杀已逼近的敌人。

    各个铳管上都装有准星和照门,发射时将圆牌套在铳上,小斧倒插在地用来架枪,使机匣上的龙头对准一支铳管的火门,按一下龙头即发火,五支铳管依次轮转射击。

    迅雷铳,是赵士桢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并改良后的一款单兵多管火铳。

    优点是连发,射速快,多门配备,甚至能压制骑兵冲锋。

    缺点也很明显,其结构复杂,操作费时,在作战时难以短时间内排成战阵,而且打完一轮,就别想现场装填了,直接当冷兵器用更好。

    掣电铳,没错又是赵士祯,他参考了弗朗机后装速射炮原理,改良的一款后装火铳。

    长约六尺,重五斤,前用溜筒(即母铳铳管),后部可安子铳,子铳使用金属套筒,提前装好火药与弹丸,并插入引线,发射时先将子铳塞入母铳铳管(参考单发栓动步枪上弹步骤),扣动扳机,火绳点燃子铳预留的引线,完成击发。

    射击完毕,取出用过的子铳,换上新的,便可再次击发,相当于,使用火绳点火射击的,单发栓动步枪,可卧姿装弹,不受地形影响,只要子铳(子弹)带够,其火力压制能力,不输于迅雷铳,且续航能力更长。

    掣电铳,虽然集合了鲁密铳,以及迅雷铳的全部优点,但其缺陷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子铳必须采用金属套筒,以大明目前的锻造技术,金属管还勉勉强强,至于金属套筒,无论制作难度,还是生产成本,都十分高昂。

    说白了,大明养不起,要精度,鲁密铳能胜任,要火力压制,迅雷铳甚至可以改成十八管。

    掣电铳更像是一种技术储备,为将来的后装步枪研发,提供参考价值。

    这赵士祯还真是个人才,凭一己之力,硬是将大明火器发展,提升了一个档次,别说什么仿造,那叫集各家所长,怎么能叫偷?

    可惜,赵士祯已经死了十多年,否则朱由检还真想跟他好好聊聊,毕竟脑海里还有个95式,人家能魔改各国武器,万一也能魔改95式呢?

    做精密加工咱们不行,大不了把枪改成炮,咱弄它个95炮出来......

    “你们王恭厂怎么都在使用冷锻法?是没有大匠吗?”

    朱由检巡视一周,也没见到一个使用铳钻法的工匠,工作台倒是有几个,只是上面没人。

    冷锻法确实不错,但它更像是在流水线上打螺丝,没法训练出优秀的工匠。

    “回禀陛下,有大匠的,不过现在,都被徐侍郎借调到炮司去了。”戴淳解释道。

    王恭厂隶属工部兵仗局,为了便于研发,兵仗局在王恭厂内,特设炮司,专司研发新式火药,火铳,以及火炮。

    “徐侍郎?工部有姓徐的侍郎吗?”朱由检疑惑道。

    “是礼部侍郎徐光启,他三天前才从西安回来,都没去礼部述职,便直接便跑来我们这儿,召集所有大匠,说是要研发新的火炮。”

    “难怪早朝名册上没他的名字.....”朱由检自言自语道。

    朱由检为何知道,工部没有姓徐的侍郎,是因为每次早朝,他都会关注点卯官员的名册,主要是为了,找点有印象的名臣,可惜没什么收获。

    毕竟魏忠贤倒台之前,这些名臣要么外放为官,挤不进权力中枢,要么不屑与之为伍,直接辞官蛰伏,毕竟魏忠贤年纪也大了,弄不死他熬也能熬死他。

    徐光启就是这样,若非顶着礼部侍郎的头衔,可以更好接触番邦人员,套取各种技术学识,便于自己的研究,他才懒得当这个官。

    “走,咱们也过去看看。”

    朱由检内心有些小激动,徐光启可是个货真价实的科学家,而且他与赵士祯关系亦师亦友,在武器研发方面,赵士祯主攻火铳,徐光启则主攻火炮。

    如果说,现在的大明,有谁能把朱由检抽奖得到的那些“黑科技”变成现实,估计也就只有徐光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