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幻墙倾覆:面对混沌我屡败屡战 » 102 神话

102 神话

    从梦中醒来以后,林柏豁然开朗,他所悟出的猜想虽然较为经验主义,但逻辑上是能自圆其说的。至于“林老爷”的那番话,大抵是真相的另一个角度。

    周五上午,李祥教授有课要上,林柏与杨明天借此机会前往图书馆。

    天水大学的图书馆设立在山脚边湖泊旁,靠近学校南门。由于李祥教授需要用到教工卡,他们仅仅局限于随便看看,并不能借阅任何图书。

    在一楼大厅的图书检索器上,他们找到了存放民俗学等类书籍的区域,便直奔主题而去。

    林柏在书架上看见了《苗族通史》,却看见它竟然分了五册,实在是长,就只好转向于另一本《苗族神话研究》,便取下来开始看。

    翻开书页,林柏感觉自己遇到了个大麻烦。由于种种原因,居于不同区域的苗人所流传的神话是不同的。

    好在本书作者十分用心,于最后一章中以不同地域为划分,梳理各个神话带的神明谱系,林柏可以依照目录找到他想要看到的部分。

    想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就要先了解他们的历史。

    蚩尤败于黄帝已成定局,其后嗣自然就命运多舛。如是说来,苗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冲突、战争、迁移,他们的伤已然积累千百年。

    林柏不能忘记记忆幻景中其他人是如何看待那两个巫女的,一瞥一笑、一言一辞,那是些居于大众人群中的鄙视链,是已成习惯的地域黑。

    翻过绪论部分,他来到第一章第一节的部分。在该节中,作者以形式和内容来给苗人神话作分类。

    其传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韵文咏唱系统,二是散文叙事系统。

    韵文咏唱系统分类:长篇叙事史诗、短篇叙事古歌、记事古歌和短歌。

    散文叙事系统分类:叙史故事和叙事故事。

    之于内容,则分为五种。创世神话、射日神话、洪水神话、族源神话和迁徙神话。

    作者在每一个门类下皆举出例子,让林柏深深迷住了。因为那些如童谣般的风格,那些极其纯粹的东西。

    就比如这曲有关创世神话的叙唱:

    来看制天造地吧,

    谁来冶天炼地呢?

    远古造天的公公,

    太初制地的婆婆,

    他俩造个大坩埚,

    用它来冶天,

    拿它来炼地,

    一次铸成了两块,

    白的向上浮,

    黑的向下走,

    就得了一块宽宽的天,

    就得了一块大大的地。

    除了这曲叙唱,另有两首史诗让林柏觉得有必要记下来。那是关于迁徙神话的、解释迁徙理由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一是因为人太多太拥挤,所以向着太阳落下的西方而行。

    爹娘原来住哪里!

    他们住在这样的地方:

    大地连水两茫茫,

    波光潋滟接蓝天,

    处处平得象席子,

    象盖粮仓的坝子。……

    吃的是清明菜,

    穿的是竹壳片,

    老葛根当作饭,

    崖藤叶作衣衫。……

    这样吃啊饿得慌,

    这样穿啊烂得快,

    快来我们商量吧,

    西方去找好生活。

    然而,林柏看见如今这居于这西南的许多老百姓并不富裕,若非后来有gt干涉,恐怕他们现如今依旧在到处搬迁。

    第二个说法是因为遇见灾难,被迫迁徙。

    ……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

    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

    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

    苗众不得安居,

    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

    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

    这一部分的末尾,作者做出结论,迁徙神话是一部民族间的“分离——融合——分离”的发展史。

    林柏看见这个模式时,立马就联想到了那“分割——边缘——聚合”的三重阈限阶段。很显然在他的理解下,“分割”与“聚合”应和“融合”相对、“边缘”和“分离”相对。

    在第二节中,作者用图表画出了神话系统里的五条神话带和九个主要神话圈。可见之这体系的复杂性。再加之与周边民族的往来,这些不同的神话会相互交融,不断变异,其丰富性绝不容小觑。

    他们的神话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以及庄严的崇拜仪式。从这些神话中,又可以窥见他们过去的历史。这些神话,是他们生活的一种映射。

    第三节则论及神话的产生以及其五种模式。这是基于历史发展而成,从中可以见到先民从母系社会渐渐发展成父系社会的过程。这五个模式及五个演变过程:散性神话、女性神系神话、亚女性神系神话、亚男性神系神话、男性神系神话。

    第四节讲的是神话传承的方式,一种是零散的口述方式,一种是正式庄重的“史诗”传承。“史诗”在苗语中成为“贾”,传授“贾”的风俗是极其独特的。

    第五节作者用理性的语言解释神话圈之间为何有那么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地区间的地形、地质状况、气候、生态环境各具不同。文中做出归纳,差异性的表现有以下方面:地理结构、动物结构、土地结构。

    在作者过竹极其理性的笔法下,神秘性几乎荡然无存。而林柏甚至还没有下到彩青!在神秘性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有时间的存在,更因为那异术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用的。

    从第二章的标题“苗族神话史诗反映的原始思维”开始,这理性科学的氛围就更加浓厚了。第一节就用一段《洪水滔天》的史诗作为案例,分析了一番原始思维的认识构建。得以论证出人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会批判腐朽的旧认识(指的是案例中批判兄妹成婚的不合理),并加以更新。

    林柏快速看完这一章,知道了作者是在描述苗人先民认识世界、并理解世界的一种模式。看见、听见、触到,再感受,理解,并以自己的意愿去改造这个世界。从掌握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表面开始,一点点进入事物的深层部分。

    随后是第三章,从那神话史诗见之先民的远古社会,分析社会结构以及历史变革,再到其反映的社会民俗现象。

    在最后一节中,作者举出了一些苗人民俗的例证,他们那些规矩讲法跟汉人很不一样。从源于祖先崇拜的“拉鼓节”,讲到“满月礼”以及与求子祈福相关的灶神,讲到法礼“埋岩”,再到婚丧礼节。

    在丧礼的那一部分中,林柏大受震撼地发现,在极远古的时候,他们会举行“食葬”。不会做棺材埋起来,而是把死人给分了吃了。看起来,这比雪区的“天葬”还要让人无法接受。

    好在这种不利于族群发展的民俗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消失了。

    林柏翻过这页,将视线转移到下一章的标题上,“神话史诗与苗族原始宗教”。他感觉这里面会有他想要看到的东西,很快,一个词引起了他的注意。

    【苗巫教】

    虽然这书才不去可能让读者学会那些巫觋的本事,但林柏可以初步了解一下其模式。他隐约察觉到,嗯……也不是隐约,连“林老爷”也暗示过,那个仰金妞根本不是真正的苗族巫师,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有几个北方人能够知道西南地区的民俗啊!

    正当林柏看得入神的时候,杨明天忽然拍了他一下。

    “什么事?”

    “下午李祥教授会做一个学术讲座,到时候我们过去听听。”

    “哦。现在时间还算是早吧,我刚看到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