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汉王朝 » 第三十六回 良臣勇将征胡虏 肃宗爱色容权戚

第三十六回 良臣勇将征胡虏 肃宗爱色容权戚

    显宗十八年秋八月初六,在东宫前殿驾崩,享年四十八岁;谥号“明帝”,历史上就称他为汉明帝;显宗临终遗诏命令:“不要给我修造寝庙,当初修造寿陵时,规制标准也只是能使陵墓避开水、防止被淹就行。只要四时祭奠,安排几个士卒供给打扫就可以了。敢有违背我命令大兴土木的人,以擅议建宗庙法论罪。”帝遵行建武年代的制度留下了遗昭,所以当时没有敢违抗的大臣。外戚之家,不得封侯参政。光武帝的女儿即馆陶公主,为儿子求郎的官位,汉明帝没有答应,只是赐给她钱千万。对群臣说:“郎官上应天上星宿,宰辖百里,如果人选不当,老百姓就要遭殃,因此不能准许。”因此官吏称职,老百姓安居乐业,远近边疆部落归顺,户口人数都逐渐增多了。

    肃宗孝章皇帝,名叫刘炟,是显宗的第五个儿子。年少的时候就很宽容,爱好儒术;即位时年龄十九岁,尊马后为皇太后。十月,肃宗下诏大赦天下,就像先皇一样赐给老百姓以爵位和粮食。任命节乡侯赵熹为大傅,司空牟融为太尉。牟融的行动举止单纯周到,没有任何心机,行为大方稳重,显宗每次商议讨论政事,牟融都以经明才高,善议论著称,朝廷都佩服他的能力和才干;牟融善于用人,向皇帝举荐了第五伦为司空。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第五伦,少年时耿介而好义气。王莽末年,盗贼四起,宗族乡亲争着到第五伦那里避难。于是,第五伦在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贼人来后,他便率众引弓持矛坚守自卫。先后有铜马、赤眉的军兵数十部围攻他们,都无法攻克。第五伦开始以营垒首领去见郡的长官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干,征为自己的属吏。后来鲜于褒因过失犯了错误,降职为高唐县令,临行时,握着第五伦的手告别说:“只恨与你相知太晚。”

    第五伦后来任乡里啬夫,均平徭役,调解怨忿,很得乡里人的欢心。他自认为长久任官不能升迁,于是带着家人迁居到了河东郡,改名变姓,自称王伯齐。贩盐来往于太原、上党之间,做着食盐生意。第五伦车马所过之处,都把运送食盐的牛马粪便打扫干净才离去,路人都称他为有道之士;亲友和过去的熟人却不知他在哪里。多年以后,第五伦原来的上司鲜于褒,就把他推荐给京兆尹阎兴;于是,阎兴任命第五伦为主簿。当时长安铸钱的官吏多耍奸弄巧,阎兴安排第五伦为督铸钱掾,管理长安的货币市场。第五伦统一衡器,纠正斗斛,市场上再没有弄虚作假、欺骗买主之事,百姓欢悦叹服。他每次读诏书,常常叹息说:“这是圣明的君主,见他一面,便可以决定大事。”同僚们笑他说:“你连州将都无法说服,怎么能说动万乘的君王呢?”第五伦说:“是因为没有遇到知己,道不同的缘故。”

    建武二十七年,第五轮被举为孝廉,补任淮阳国的医工长,随同淮阳王到他的封国。光武帝召见他,深感他与众不同。建武二十九年,随从淮阳王至京城,与其他官属一同被接见,光武帝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趁机对奏为政之道,光武帝非常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入宫,和他一直谈到天黑。光武帝和第五伦开玩笑说:“听说爱卿曾殴打岳父,不让兄长和你一起吃饭,有这种事吗?”第五伦回答说:“臣三次娶妻都没有父亲。哪来的殴打岳父呢?少年时曾遭饥荒之苦,实在不敢随便请人吃饭。怎么说得上不让兄长吃饭呢。”光武帝大笑。第五伦出京,建武帝诏令任命他为扶夷县长,还没有到任,又升任为会稽太守。他虽然身为二千石一级的官员,仍然亲自锄草喂马,妻子下厨房做饭。所得到的俸禄是粮食,也只留下一个月的口粮,其余的都低价卖给贫苦百姓。会稽地区风俗迷信,多滥设祀庙,喜欢占卜。民众常常杀牛祭神,百姓的财产因此不保;那些自己食用牛肉而祭祀的人,发病将死时,要先发出牛叫的声音一样哀鸣,之后才死去。先后几任郡的长官,都不敢禁止杀牛祭祀的作法。第五伦到任以后,给各属县发布文书,晓谕百姓,凡是巫祝有依托鬼神以诈术恐吓愚昧百姓的,都要捉拿问罪。胡乱杀牛的人,官吏都必须给予处罚。民众开始时都很恐惧,有的巫祝胡言乱语地加以诅咒,第五伦却追查得更紧,以后巫祝便逐渐绝灭了,随意杀牛祭祀的坏风俗也逐渐改变了,百姓得以安定;粮食和人口都得以增加。

    永平五年,第五伦因触犯法令被征召,郡中的老少百姓攀住他的车子,拉着马,啼哭着跟随,每天只能走几里路,无法赶路。第五伦于是假装住在亭舍里,却暗中乘船离去了。众人知道后,又前来追赶。第五伦被送到延尉,官民到京城上书为他求情的有一千余人。当时汉明帝正审理梁松的案子,也有很多人为梁松申冤。明帝深为不安,下诏给公车司马令,令其不要再接收为梁松和会稽太守申诉的上书。后碰巧明帝巡查廷尉监狱,审录囚犯口供,得知第五伦的冤情,并巧遇第五伦,第五伦得以免罪,放归田里。从此,他亲自下田耕种来为生,不与官宦来往。

    数年之后,第五伦又被任为宕渠县令,举荐乡中佐吏玄贺为官。后来,玄贺先后任九江、沛郡的郡守,以清正廉洁著称,所到之处,教化得以推行,官至大司农。第五伦任职四年后,迁升为蜀郡太守。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掾史家中的资财多至千万,都乘坐漂亮的车子,以高头大马驾车,很多人因为有财产得以担任更高的官职。第五伦把家境丰足的官吏全部精简掉遣送回家,改选孤弱贫寒有节操的人担任属吏。从此争相贿赂之风便被禁绝了,官员的操守得到提高。他所举荐的人多官至九卿或二千石级的官,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善于识别人才。任蜀郡太守的第七年,汉章帝新继位,把第五伦从边远郡调入朝廷,代替牟融任司空。章帝因为明德太后的缘故,尊崇皇舅马廖,让他们兄弟都居于要职。马廖倾心与达官显贵交往,官员士大夫争相前往依附。第五伦认为太后家族势力太盛,便想让朝廷压抑削减他们的权力。上疏说:“臣下听说忠言不用避讳隐瞒,直臣不逃避迫害。臣下不胜狂妄,冒死上疏表白意见。《尚书》说:‘臣下不应作威作福,否则将使自家受害,国家也会受损。’《谷梁传》说:‘大夫不应在境外与人交往,不应接受哪怕只有一束肉的馈赠。’近代的光烈皇后,虽然非常亲爱自己的家人,但终于让兄弟阴就回到自己的封国,流徙和赶走阴兴的宾客。此后梁家和窦家,都有人犯法,明帝即位之后,多加以诛杀,自此以后洛阳城中不再有手握大权的外戚,通过书信请托的事也都没有了。她又告谕诸家外戚说:‘辛苦交结士人,不如一心报效国家,既戴上盆子避雨,又要望天,事情无法两全。’臣下对这些话常铭记在心,书写带在身上。而今议论又集中在马家。我听说卫尉马廖以三千匹布,城门校尉马防以三百万钱,私下送给三辅的士大夫,不论是否相识,无不赠送。还听说在腊祭之日,又送给洛阳每个士人五千钱;越骑校尉马光,曾在腊祭时用羊三百头,米四百升,油五千斤。臣认为这不符合经义,心中惶恐得不敢不向陛下报告。陛下本心是厚待他们,但也应设法保证他们的安全。臣今天说这些话,实在要对上忠于陛下,对下保全外戚之家,请陛下检省裁决。”

    当时马防任车骑将军,准备出兵征讨西羌时,第五伦又上疏说:“臣下认为对外戚可以封侯使他们富贵,不应当任命官职,委以重任。为什么?对他们绳之以法则损伤恩德,因私人感情思宠他们又违背国家法令。听说马防如今要西征,臣下认为太后恩德仁厚,陛下极为孝敬,恐怕稍有过失,难以因恩宠而不加惩罚。据说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赐给他很多钱财绢帛。杜笃在乡里为人们所不耻,寄居在美阳,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来往,他们所在的县令深为他的不守法令所苦,将其收捕论罪。如今到了马防那里,议论的人都有怀疑,觉得奇怪,何况又以他为从事,我恐怕将会因此议论朝廷。如今应该选拔贤德有能力的人辅助马防,不应让他自己请人,有损于他的事业和前途。我有这些想法,怎敢不上奏给您。”虽然忠直,但他的意见都没有被汉章帝采纳。

    第五伦虽然刚烈耿直,然而他也常憎恶庸碌官吏的苛刻。等到升达三公之位,又逢章帝是位忠厚长者,多有良好的政治措施,第五伦于是上疏赞扬美好盛德,借此来勉励教化和德行。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后亲自推广天生的德性,体现温文的风姿,以宽宏大量对待臣民。即位四年,先后处死六名贪婪、残暴的刺史、二千石级的官员。这些都是英明圣德的裁断,远非各位臣属所能及。然而诏书每次都要求宽和,但施政却仍然不见宽松,务必要求节俭,可奢侈之风仍然不能制止的原因,就在于风俗有弊端,群臣不称职。光武皇帝在王莽动乱之后,多以严厉的法令施政,后代又承袭光武帝的作法,于是形成风气。诸郡和封国举荐的人,大多是只知守职的庸碌官吏,很少有宽厚博爱能够符合圣上要求的人。陈留县令刘豫,冠军县令驷协都是以刻薄的方式来治理百姓;处理政务时,一心想着诛杀,务必使百姓窘迫困苦;官民忧愁怨恨,没有不痛恨的,可现在议论的人却认为他们能干。这是违背上天的意愿,不符合经典义理的,实在是不能不慎重。不应只是将刘豫、驷协治罪,还应当谴责举荐他们的人。若一心进用仁德贤良的人,委任以政务,用不着多少人,风俗自然就会改变过来。臣下曾读史书和记载,知道秦朝因为用法严酷急迫而亡国,又亲眼目睹王莽因为法令苛刻而自我毁灭,所以施政勤勤恳恳,就在于防止重蹈他们的覆辙。又听说诸王、公主、贵戚、骄奢僭越国家制度,京城中尚且这样,又怎么能限制外地人呢?所以说:‘自己不端正,虽有命令也无人执行,以身作则进行教育,别人就愿意服从;以言论教训别人,则容易引起争论。阴阳调和了,才会获得丰收;君臣一心,教化就能形成。对刺史、太守以下的官员,任命为京官以及在洛阳之外的,陛下都应召见,可以趁机了解四方的情况,还可观察本人的品行能力。对各位官员上书提出建议,有不合法令政策的,可让他们回归家乡,不应过分地以自己的喜怒而处罚,以明示施政宽厚。臣下的愚见,也许不足以让陛下采纳,只是我多嘴罢了。请圣上自裁。”

    等到马氏诸人因罪而回到封国,窦氏又开始尊贵了。第五伦又上疏说:“臣下以空虚无能的才质,处于辅佐陛下的职位。素来性情迟顿怯懦,却地位尊贵,爵位很高,因此感到责任重大,压力也很大。因而遵循经典大义,暗自鞭策砥砺,即使处于百死之位,也不敢逃避,又何况身处于清谈高论的时代。如今承袭百王遗留的弊端,人们都崇尚文饰巧言,大多趋于邪路,没有人能守正道。我见虎贲中郎将窦宪,属于后妃的亲属,掌领禁卫军,出入宫廷,正值壮年,志向远大,谦卑而喜好善事,这实在是他喜欢名士并与他们交结的原因。然而那些出入奔走于外戚门下的人,大多品行不端,曾受过法令制裁,特别缺少遵守法令、安于贫穷的气节。士大夫中没有志向之徒更是互相吹捧引见,云集在贵戚的门下。众人一起吹气也会把山吹走,众多蚊子一起叫的声音也如同打雷一样响亮,这就是骄横跋扈产生的原因。三辅地区议论的人甚至说,因为贵戚而被废职禁言,应当再由贵戚来洗清罪过,这就是犹如用酒来解除醉酒一样,万万不可。那些阴险诌佞趋炎附势之徒,实在不可亲近。臣认为陛下和皇后应严令窦宪等闭门自守,不得任意交结官吏士人,以防止祸患于尚未萌芽之日,思虑灾害尚未发生之时,使窦宪可以永久保往幸福和俸禄,使君臣都欢喜,没有丝毫的隔阂。这是臣下极大的愿望。”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违心阿附。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都予以训斥;吏员们上奏及直接上奏之事,他都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憨厚,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因此而受人轻视。有人就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却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这样看来,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他接连以身老体病为由,上疏请求辞职。元和三年,汉章帝批准了他的请求,终身给予二千石级官员的俸禄待遇,加赐给钱五十万,公宅一所用于养老。此后数年去世,享年八十余岁,诏令赐给安葬的秘器、衣衾和钱布。

    这个时候,北匈奴将关宠包围在柳中城里。北匈奴听说中国有大丧,皇帝死了,救兵没有派出来,车师也就叛变了,就与匈奴一起共同攻击耿恭。耿恭率领豪杰兵士和民众抵御了几个月,粮食吃完了,就煮肉皮子的铠甲来吃,煮皮子的弩弓来吃。耿恭与士卒们推心置腹一同共生死,所以都没有二心,但是,守兵在渐渐死亡之中,最后只剩下了数十人。单于知耿恭困乏了,想要使耿恭投降他,就派遣使者招安耿恭说:“你若投降的话,就封你为白屋王,将女子嫁给你作为妻子。”耿恭便假装答应了,诱其匈奴的使者上了城,耿恭亲手击杀了使者,用火在城墙上烧烤使者的尸体。单于大怒,更增兵围攻耿恭,还是不能攻下城池。

    关宠上书向朝廷求救,朝廷召集公卿开会商议。第五伦认为不宜去救;司徒鲍昱说:“现在让人处于危难的境地,紧急地将他们抛弃了,对外来说则是纵容蛮夷的暴行,对内则伤了为国家尽忠的死难之臣的心。以后没有边疆的战事则罢,匈奴如果又来侵犯边塞,为非作歹残害百姓之时,陛下将拿什么人来作为边将迎敌呢?目前处于困境的两部兵马,人数才各有数十人,匈奴包围着他们,经过几十天都没有攻下来,是他们以寡弱的力量在尽最大的努力啊。可以命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人马,多置他们的番号和旗帜,日夜兼行,以赶赴前去救急。匈奴疲惫极了的军队,必定不敢抵挡。四十日的时间,足以入塞救援到位。”汉章帝认为正确;就派遣征西将军耿秉驻扎酒泉、行太守事,派遣酒泉太守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发援兵,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共计六千余人,前往解救耿恭和关宠。这时,已经是十一月了。

    第二年,为建初元年,正月间,秦彭等率兵会师在柳中城,打击车师,攻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北匈奴兵马惊走,车师又投降了。可是,援兵迟迟没到,关宠已经战死了;王蒙等闻之,便想率兵回来。耿恭的军吏范羌当时在军中,坚持请求前去迎接耿恭。诸将不敢前去,就分兵二千人与范羌。范羌率兵从山北迎接耿恭,遇上大雪天,地上的积雪深达丈余,援军仅能到达。耿恭困守的城中深夜听到兵马的声音,以为是匈奴人来了,大惊。范羌在遥远的地方就开始呼叫:“我是范羌啊,汉朝派遣军队来迎接校尉了。”城中都山呼万岁。耿恭命令打开城门,和范羌相拥而笑着涕哭。第二天,就一起相随同归。匈奴的兵追来,范羌率队与之且战且行,匈奴的兵马也无法取得胜利。耿恭的吏士长久的又饥又困,出发到疏勒时,还有二十六人,一路打仗死了一些,三月间道玉门关时,还剩下十三人。衣服破烂、鞋子也破了,形容消瘦得像枯槁。中郎将郑众,为耿恭等人备好衣服鞋履和洗澡水,洗完澡后穿上衣冠,才像一个活人了。郑众上疏说:“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抵挡匈奴大兵团的冲击,面对着数万的敌人,几个月了,过了年关才得到解救,心力交困耗尽了,挖山为水井,煮铠甲弓弩为粮食,经历了万死才有了一次生的希望。前后杀死杀伤匈奴数百上千人,是大忠大勇,没有给大汉丢脸。耿恭的节操和大义,古今未有过,应该接受显赫的爵位,以鼓励别的将帅。”等到耿恭到了洛阳,鲍昱上奏书,说耿恭的节操胜过了苏武,应该蒙受爵位的赏赐。皇帝于是任命耿恭为骑都尉,任命耿恭的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任命张封为雍营司马,任命军吏范羌为共丞,任命其余的九人为候补羽林。

    之后,耿恭又率领兵将征讨西羌之敌,耿恭带兵与西羌接战,斩获无数,西羌于是害怕了,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族的数万人马,都投降了耿恭。当初,耿恭出陇西时,汉章帝说:“已故的安丰侯窦融,昔日在西州,很得羌胡的信任。今大鸿胪窦固,即是其子孙,之前攻击白山,勇冠三军,应该作为大使,镇抚凉州部。令车骑将军马防驻扎军队在汉阳,作为震慑。”因此,马防认为耿恭对他是一大忤逆,谒者李谭于是就按照马防的旨意,奏报说:“耿恭不忧虑军队的事情。”被汉章帝下诏埋怨。后来因为一件小事情,耿恭被连坐下狱,被免官回归本部,最终死于马防之手。一代抗击匈奴的良将和功臣,为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忠臣,就这样死在了外戚的手中,可悲可叹。这就是,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终究是人家的奴才。

    马防,明德太后的兄弟,虽然性情奢侈放纵,对耿恭又积怨,但是构陷耿恭未必是出于他的本意,大约富贵显赫的人家,大都是承龙颜趋圣旨的人,一贯作威作福,为害一时,留下笑柄给后世,可说的太多了!马防的兄长马廖,也倾身结交权贵,有地位的达官贵人也争相迎合他。

    建初元年(76),章帝想分封几位舅舅,马太后坚决不允许。第二年夏天,大旱,分析这件灾事的人认为是由于没有封赏外戚的缘故,经办此事的人因此上书奏请,应依汉制旧典,对外戚封侯。马太后诏令说:“凡是讲到旱灾应对外戚封侯的,都是想讨好于我以获得福禄。从前成帝时,同日俱封王太后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个关内侯,那时黄雾充塞于东南西北四方,却不见及时雨下降。像田蚡、窦婴等外戚因为受宠显贵,骄横任性,而遭倾覆的祸患,是世人尽知而应当引以为戒的。所以先帝(明帝)在世时,谨慎地防备他的舅舅家族,不让他充任朝廷宰辅及近要中枢官员。各位皇子的封邑,只令有楚、淮阳各国封地的一半,常说‘我子不当与先帝子等同’,现在管事的人为何以我马氏比阴氏呢?我身为皇太后,服用大白缯,饮食不求甘美,左右的人只着帛布,没有胭脂水粉薰香之类的修饰打扮,是为了以身作则,做为天下的表率。认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我约束,没想到他们只笑说太后素来爱好俭朴。前日经过濯龙门上,见外家来问候我起居的人,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奴仆戴着绿色的袖套,领和袖是纯一的白色,但一看我的驾车,和他们相比就相差很远了。我不加谴责和生气,只断绝他们的用费而已,希望他们暗暗地私心惭愧,但他们还是懈怠不自知,没有羞耻感,没有忧国忘家的思想。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王,更何况是亲属呢?我难道可以上有负于先帝的旨意,下亏损先人的德行,重蹈在西京长安时吕禄、吕产、窦婴、霍禹等外戚遭到诛戮败亡的惨祸吗?”坚决不让汉章帝封爵诸舅,以免他们遭受将来的祸患。

    汉章帝读了太后的诏令不胜悲戚感叹,又重新请求太后说:“汉室兴,舅氏封侯,犹如皇子封王。太后确实有谦虚的美德,怎么能让我承担独不加恩于三个舅父的名声呢?况且卫尉马廖舅舅年岁很大,两校尉马防、马光舅舅大病在身,如果一旦不幸,将使我长抱刻骨的遗憾!应趁吉日良辰,封侯舅氏,不可稽延耽搁。”

    太后回答说:“这件事情,我反复考虑过了,想做到两方面都好很难。我难道想获谦让的美名,而使皇帝您遭受不施舅父恩宠的嫌疑吗?以前,窦太后想封景帝王皇后兄王信,丞相条侯说受高祖的约定,无军功,不是刘氏子不封侯。今我马氏无功于国,怎能与阴氏、郭氏中兴时期皇后等同呢?我常常看到富贵之家,禄位重叠,好像结第二次果子的树木,负荷太重,它的根必定受到伤害。而且人们之所以希望封侯的根本原因,是想能有丰厚的物品对天地神明祖先进行祭祀,自己和子孙能过富裕的生活。现在我马家的祭祀享受四方的珍馐,衣食就蒙朝廷俸禄而有余裕,这难道还不够,而必要必需封侯得一食邑吗?我一再深思熟虑过了,没有半点疑惑了。儿啊——最好的孝行,安亲为上,现在连遭几次变异,谷价涨了几倍,饥民无食,我日夜忧愁惶恐,坐卧不安,而你却要先对外戚封侯,这违背了慈母的一片赤诚啊?我素来刚烈急躁,胸中有气,是不可不顺的呀!如果以后阴阳协调,边防无事,然后再按照你的心愿封授吧。我就只含糖弄孙儿去,就不能再关心朝政了。”

    太后曾经下诏给三辅各地,各马氏婚亲属如果有属托郡县的官吏,干扰祸乱法治的人,那就必须要依法惩处。这时,新平主家的车夫不小心失火了,燃烧至北阁后殿。马太后以为是自己的过错,起居都郁郁寡欢。当时要去拜谒原陵,马太后引咎守备不谨慎,愧对陵园,就没有去。之前,在安葬太夫人的时候,起坟略高,太后就提出意见,太后兄马廖等即时进行减削。其外亲有谦虚朴素尚义品质的,就给予温和的言辞,赏给财物提高地位。如有骄横跋扈不良之处,就先给与严格谨慎的脸色看,然后加以谴责。有把车辆服饰搞得豪华美丽不合乎法度的,便断绝族籍,遣归老家。广平、钜鹿、乐成王车辆坐骑朴素,没有金银的装饰,章帝告诉了太后,太后马上赐钱各五百万。于是内外跟从效法,衾被衣服表内如一,各家都很谨慎,不敢奢华,俭朴远远超过了明帝永平时期。马太后于是设置纺织房,养蚕于濯龙苑,频频前往观看,以为娱乐。太后常与章帝日夜谈论政事,教授诸小王,评议经书,叙述平生经历,雍和终日。

    建初四年(79),天下丰收,边陲无事,汉章帝于是封三个舅舅马廖、马防、马光为列侯。他们都辞让,愿意就封关内侯。马太后闻知,说:“圣人设置教化,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深知人们的情趣性灵是不能整齐一致的。我在少壮的时候,只羡慕古人留名竹帛书籍,千载流芳,而不考虑命之长短。现在虽年纪大了,而仍然告诫自己不要贪婪吝啬,所以日夜警惕畏惧,总想自我压抑减损,避免闪失错漏。居不求太安逸,饮食不求太美好。希望按照这条道路生活下去,而不辜负先帝的期望。也用以启发诱导各兄弟,共同抱定这个志向,好在一命归天的时候,没有什么遗憾。现在你们偏偏愿受封爵,万不料我的夙愿还是得不到你们的顺从,不能实现啊!我只有永远含恨于九泉了!”马廖等不得已,接受封爵后马上退位回到自己的府第,不问政事。这年,马太后病重,她不信巫祝偏方,多次命令不要求神祈祷;至六月,逝世。在位二十三年,享年四十余岁,合葬显节陵。

    章帝已被马太后抚养,就只以马氏为外家,所以贾贵人没有登上皇太后的高位,贾氏的亲族中也没有受到宠幸而显耀的。到马太后逝世,章帝才下诏书加封给贾贵人诸侯王用的红绶带,四匹马拉的安车一辆,宫女二百人,御府所藏杂色绢帛二万匹,大司农所管黄金一千斤,钱二千万。

    肃宗刚刚即位的时候,遭受大旱天气,小米很贵。就问群臣:“用什么办法来消灭这场旱灾呢。”校书郎杨终,上奏书说:“广陵、楚、淮阳、济南的监狱之中狱,被发配的人数以万计,又驻扎在遥远的空旷绝地,所以官吏和老百姓都怨声载道,足以震动天地;不如给他们减刑归农种植庄稼;就会一方面消减了埋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务农的收入。”皇上问司徒鲍晃这个意见如何,鲍晃回答说:“陛下初登大位,虽然有失有得,但是和以前也没有什么不同。下臣以前是汝南太守,依法处理楚王造反的事情,受连累牵连的一千多人,我知道其中有很多人是被冤枉抓进来的。那时大兴刑罚,被冤枉的人超过半数以上。又奉旨被发配的人,已经是骨肉分离了,被发配到他乡荒僻野蛮之地,死了也是孤魂野鬼,得不到家人的祭祀。所以,应该把一切发配的人,免除牢狱放回来,使他们生有地点、死有安葬之处,还可以兴农少怨、务农增收,那么,天下的和气就可能到来了。”第五伦也上书,建议应该及时停止发配罪人去驻扎在边关。肃宗都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元年三月,下诏命令班超搬师回朝。第二年的三月,撤回了驻扎在伊吾卢的军队,还下诏释放因为楚王造反、淮阳事件受牵涉而被连坐的已发配边疆的人四百多家。

    班超班师回朝之后,匈奴又派遣军队,镇守伊吾卢地。班超接到朝廷要求他回去的诏书,将要走的时候,疏勒全城忧恐。疏勒城的都尉黎弇说:“汉朝的使者把我们抛弃了,我们必定又要被龟兹国所灭。实在是不忍心去见汉使。”因此,将一把刀带给班超,班超接到刀,知道黎弇是什么意思了;但是也无可奈何了,毕竟圣命难违。班超回来的时候到达了于窴国,于窴国王侯及以下官员,都哀嚎哭泣着说:“我们依靠汉使就像依靠父母,你们实在是不可离去啊。”他们各自都跪下抱着班超的马腿,使班超不得前行。班超也想遂了他们本来的志向和愿望,就改变行程回到了疏勒城。而这时疏勒的两座城就已经投降龟兹国了,而兴与尉头已经一起合兵了。班超到达之后,立即捕斩造反的人,率军击破尉头的部队,杀了六百余人,疏勒城又才安定下来了。

    建初三年的三月间,肃宗立贵人窦氏为皇后。第四年,立皇子刘庆为皇太子。当初,明德马皇后听说平陵宋、扬两家的女儿皆有才有貌,扬家更以恭孝名扬乡间,扬家的姑姑即马皇后的外祖母,于是迎入宫里接受教育。永平末年,被选入太子宫,很受宠。肃宗即位,一起被封为贵人。皇后,是窦勋的女儿。窦勋娶了东海王刘疆的女儿淯阳公主。窦勋的父亲窦穆,娶的是内黄公主。而窦勋父子,都因给郡县打招呼求照顾或为人说情、以致被定为交通轻薄罪受到连坐,被下到监狱里面死了。建初二年,皇后与女弟子都已被选入宫。肃宗先听说皇后很美丽,等到见了到时候,深深的喜爱上了她,因而迁入后宫临幸,皇后性情温柔机敏,对肃宗倾心体贴,称道她的声誉一天天高起来了。到了第二年,就被册立为皇后。梁贵人,是梁竦的女,也在建初二年被选入宫。宋贵人生了皇太子刘庆,梁贵人生了和帝。皇后没有儿子,并嫉忌宋梁两位贵人,多次搞离间,渐渐被疏远和嫌弃了;后来,因为诬陷宋贵人挟邪媚道,于是撵出宋贵人姊妹,居于被审问的暴室,两姊妹于是服毒自杀;皇帝于是废刘庆为清河王。立梁贵人子刘肇为皇太子,皇后养为己子。皇后想专门使外戚家得到名利,而忌讳梁氏一门,于是谮越杀害了梁贵人,梁贵人的父亲梁竦,先是备其兄梁松的事连坐,被发配九真,后来遇到大赦回京,于是窦皇后又加以陷害,被关在监狱之中被整死,家属又被发配九真,其嫂舞阴公主也因被连坐而发配到新城。宫省里面的事情很隐秘,没有人知道皇帝和梁氏生的儿子的情况。

    窦皇后受宠越来越多了,兄长窦宪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窦笃为黄门侍郎,兼职内侍宫殿等职务,赏赐累积起来很多,而他们都喜欢交接通络宾客。司空第五伦上奏说:“窦宪是椒房之亲,管理着禁兵,出入宫闱内阁,而且喜欢与名士交游结盟。这些出自贵戚的人,多是恶意挑挟惹事受到禁锢管理的人,特别缺少信守条约安贫守节的人。这些个士大夫无志之徒,更加相互出卖牟利,云集到豪门贵胄之下,所以骄横失德没有教养修养的人就充斥了朝野。下臣希望陛下、中宫严厉的敕教窦宪等人,教他们闭门自守,不要擅自交通士大夫,防止他们在萌芽状态,永远的保持住福气和俸禄。”窦宪自恃着后宫的声势,从诸侯王、主上及阴家、马家等原来的外戚家,没有不害怕忌惮他们家的。窦宪以不值钱的土地要求置换夺取沁水公主家的园田,主持公道的人也被逼畏惧不敢出来说话;只得任窦宪霸占了沁水公主家的园田。后来,皇后和皇帝出门时,经过该园田时,皇后指着这片园田问窦宪:“公主的园田,为何变成了你窦宪的了?”窦宪阴沉着脸被皇后喝斥一顿,不敢回答。后来,皇帝也发觉了这件事情,大怒,召来窦宪深切的责备他说:“深思前过吧,你夺公主的田园时,多么像赵高的指鹿为马啊!这么久了,你真让人恐怖啊!现在,贵为公主的人,你也可以强行枉夺,何况是平民百姓呢!国家抛弃你窦宪这样的人,如抛弃一只死老鼠一样啊。”窦宪深深恐惧。皇后为窦宪的罪行深表歉意,不断感谢皇帝的大恩,很久之后,皇帝才稍微纾解了,命令窦宪把园田归还给公主。虽然这次没有绳之以法、追究窦宪的罪责,然而亦从此不委以重任。

    下邳的周纡,爱好韩非的依法治国的理论学说,性情中就仇恨狡猾腐化的官吏,志在铲除豪强和贼人,专门执行刑法,而且善于断案;被皇帝任命为雒阳令。周纡凡是遇到断案,下车就先问涉及的大姓、主子名字,官吏们多次以阎里豪强的名字相对,试图敷衍过去,恐吓周纡。周纡厉声喝道:“本来是问你的贵戚、后台是否有像马家、窦家等辈的,怎么能说一些像卖菜一样的平庸之辈来吓唬我呢?即使是马家、窦家的人,我一样的依法办理。”于是部吏承望周纡的风骨和精神,争着秉公办事,于是贵戚们都从此局促不安、谨慎小心,不敢再有造次;于是,京师那些权贵们的违法乱纪行为,基本收敛。

    肃宗初期,政治上承接永平年间宽大为怀的政策,治理还很严很真切勤勉。尚书陈宠劝谏道:“为政最怕的就是歌舞升平、大张琴瑟,大弦急切小弦绝。陛下应该照顾天下百姓之心,以致积累功德,靠德性感召天下,以对得起天意。”肃宗非常敬信陈宠的话,每每遇到事务的时候都采取宽厚的态度对待;第五伦也以秦朝残酷虐待人民而导致亡国的教训、以王莽苛刻的法律导致灭亡来随时提醒他。后来就下诏:设立检查酷刑的衙门,解除对妖言巫师蛊惑之类举报就定罪的命令,清除文字狱之类似的事件五十余起,这些举措都规定成成文法令执行下去。所以,后人习俗逐渐归于和平,没有了相互造谣、举报、攻讦的琐事,天下屡屡出现祥和吉祥的景象。陈宠,王莽时挂冠而去的人,祭祀时也只用家里祖上的腊肉,他是陈咸的曾孙,家中世代学习法令和规章制度,遇到刑律,要求案件清楚务实准确,量刑时都务求宽宏大量把握尺度。

    当时,皇帝下诏给讨论贡举的大鸿卢韦彪,他就对皇帝建议道:“国家以简朴办事、以重贤为要务,贤明的人以孝道行为为首要标准。所以,如果要寻求忠臣,就必须到孝道的家门里去。凡是忠孝的人,秉持的孝心很急切很忠厚;缺乏历练的人,秉持的心近乎刻薄。使用士人应该以才能和品行为第一,不可单纯的靠他的阅历。如果要选二千石左右的官员,二千石的贤人,那么贡举的只要是公正的程序,都能得到合适的人才。”肃宗常常告戒世俗官员和一般的吏员,叫他们戒骄戒躁,诏文说:“那些庸俗的官员矫揉造作、狐假虎威,外貌则似是而非的,我很讨厌他们这样的人。安静平和的官吏,平平淡淡的,每天干事虽然不多,但是一个月下来还是看得见的。比如襄城县令刘方,对待小吏和老百姓的叫苦声和琐事都不厌烦,勤勤恳恳的办事,虽然没有和其他官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亲近老百姓的啊。空了敕给他二千石粮食,用于他赏罚宽明。如果以苛刻为明察,如果以苛刻为英明,如果以轻量刑为品德,如果以重量刑为威风,四者都兴起了的时候,那么下面的老百姓就有怨恨之心了。他们勤勉思念过去的法令,很适合朕的意思。”

    肃宗还下诏给各儒生,让他们会聚在白虎观,讲解讨论五经相同和不同之处。又赐给各位怀孕的人以调养的小米,每人十斛,对怀孕者的丈夫增加一岁(以便早一年退出服劳役名单),并命令将这个条文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施政的法令。又诏告卢江太守和东平相,赐郑均、毛义谷子各十斛,常常对任职八个月以上的官吏进行慰问,赐给他们羊肉和美酒,以显示和以前不同的地方。郑均,字仲虞,少年就喜好黄老的书籍。已经成为了县吏,很受县令的礼尊敬和奖赏。多次向上级建言劝谏终止不合理的事项,上级都不听,即辞职脱身为平民,每年还得到慰问的钱帛,回家就与他的兄长说:“财物都可以失而复得,如果作为管理而贪污受贿,将被人终身遗弃。”他的兄长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成为了廉洁的官吏。郑均看中礼仪做事很踏实,兄长死后,就养着寡嫂和孤儿,恩情和礼貌都很周到,常常称病在家里,对州郡的辟召都不相应理睬。建初六年,皇帝派遣公车来特地邀请郑均出仕,他被任命为尚书;任尚书之后,多次给皇帝进忠言,肃宗非常敬重他。之后,郑均以有病为有请求告老还乡,被任命为议郎,议郎终生享受朝廷的俸禄,并允许他回归家乡。元和二年,肃宗东巡,过任城,就临幸郑均的住处,钦赐给他尚书禄爵位,以终养其后身,当时的人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白衣尚书”。

    毛义,卢江人,之前为安邑县令。当初,张奉仰慕毛义的盛名,前往拜谒,正碰上皇帝任命毛义为县令,毛义拿着诏书进入屋里,心情显得非常激动,张奉内心就很是看不起他。后来毛义的母亲死了,皇帝和州郡征招毛义去做官,他都不去。张奉这时才叹息着说:“贤能的人是不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毛义以前被任命为县官就表现出来的高兴、喜形于色,其实是为了母亲的高兴而高兴啊,那并不是发子他内心的喜悦。”

    汉章帝在位十三年,章和二年正月驾崩,年仅三十三。孝和皇帝刘肇即位,年仅十岁。窦太后临朝垂帘听政,窦宪兄弟都在最亲近最重要的位置上做官掌权。窦宪以前的太尉邓彪,仁厚听皇帝的话,所以窦太后尊崇他,任命他为太傅,明令百官都要服从他的安排、尊敬他。但是窦宪则不这么做,他在朝廷上命令邓彪向他奏报琐事,窦宪再到内宫告诉给窦太后,事无大小无不依从窦宪做主。校尉桓郁性,知道惹不起窦氏家族,就辞官自守信节,请求在禁中教授经书。所以内外都依附窦宪,无人敢有异议。

    窦宪性情暴虐蛮横,个性乖张,睚眦必报。已故谒者韩纡,弹劾窦宪的父亲窦勋,使他被下狱了。窦宪命令门客斩杀了韩纡的儿子,并用砍下的头到窦勋的墓冢上去祭奠。齐国都乡侯刘畅回来,吊国忧,太后几次召见他。窦宪害怕刘畅分了内宫及各省的大权,派遣门客刺杀了他,而嫁祸于刘畅的弟弟,即利侯刘刚,还派遣侍御史严刑拷打刘刚。

    窦宪如此作恶,结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