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战神朱厚照 » 第十三章 王阳明龙场悟道

第十三章 王阳明龙场悟道

    不久之后,内行厂收到了一封来自南方的奏报。这封奏报呈到刘瑾手中后,刘瑾看了差点惊掉下巴。

    什么?王守仁?王阳明?他不是死了吗?他怎么成圣人了?

    话说回来,王阳明告别了家中老父王华和一众亲人,踏上了前往贵州的任职之路。王祥、王金和王舍跟随着少东家的脚步,也踏上了未知的旅途。他们三人并不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在哪里,也不知道贵州究竟是什么概念,或许只有王阳明心中怀着一份坚定。

    他们不知道走了多久,只知道翻过了一座座山,趟过了一条条河,从云雾中走来,又走向云雾中去。终于走到了贵州贵阳地界,就快到终点龙场了,再坚持坚持,到了龙场驿就可以休息了。

    夕阳西落,一束昏黄的阳光从天星桥洞穿而出,照在赶路人——王阳明的身上。他诗兴大发,脱口而出: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诗中所提到的芳杜洲,正是今天贵阳甲秀楼旁的南明河畔。这首诗,大概意思就是:我这个每天都在赶路的被贬之人啊,已经记不清走过多少座山,一路南来,爬山涉水,就当它是一场游览吧。耳边布谷鸟不停地鸣叫,眼前的小村因为下雨的缘故稍显昏暗,路旁的刺桐花没精打采,石头小溪显得格外幽静。南地的炊烟轻快的在青杨上空飘过,身处芳杜州的我,心头涌起一股惆怅的乡思。身在夜郎这个地方,家乡已经在万里之外了,抬眼远眺,京城在五云小镇的北方。虽说自己还是一介流浪之身,但是王阳明却显得格外坦荡。

    又经过了半个月的脚程,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龙场。

    彼时的龙场,还是一片荒芜,虽说早就设立了龙场驿,可是压根就没有驿站,只有一片荆棘和杂草。

    走吗?还是继续留在这里?成为了王阳明心中一个纠结的问题。

    王阳明主仆四人,将行装卸下,稍作休息,便想着寻个人问个明白,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一个人影。直到傍晚,才缓缓走来一个老者。王阳明上前打听情况,才得知这名老者正是即将交接的龙场驿丞。既然王阳明来了,那他就可以退休了。

    老者告诉他:此地苗彝杂居,不通汉话,可千万不能惹。

    是呀,万一惹出麻烦,恐怕会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刘瑾知道了可就完蛋了。既然如此,那就扎根此地,低调地生活吧。

    地址是龙场没有错,驿丞是王阳明也没错,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对。究竟是哪里不对呢?

    龙场驿,那么驿站呢?错就错在龙场驿没有驿。

    亲爱的王大圣人,收拾收拾睡吧,明早起来还要干活呢!四人把杂草铺在石板上,将就一夜。第二天起床(并没有床)后,着手盖间茅草屋吧。

    王阳明的天,塌了。刚到龙场初期,他的心情十分低落,每天都非常郁闷,完全没有精神,三个仆从看了也十分心痛,轮番去安慰他。渐渐的,他终于振作了起来。

    龙场这个地方,没有文书需要邮送,也没有达官贵人前来叨扰,有的只是当地居民(苗彝杂居)时不时地问候。所谓问候,就是掷石头砸主仆四人。刚开始时,本地人觉得新鲜,因为被砸了之后,王阳明也不吭声(主要是不敢吭声,怕被打),像个傻子,但时间久了,当地居民也觉得无趣,不再捉弄他们了。

    慢慢的,王阳明等人和当地居民处成了朋友。此外,王大圣人还学会了苗语和彝语,同时还将汉家文化普及到了当地,形成了不同民族间的融合发展。他们在龙场互帮互助,互相学习,比如苗彝居民教他种瓜果,他教苗彝居民写诗歌,其乐融融,乐在其中。

    深山毒障危险,王阳明好几次差点中毒而死,多亏了当地居民相救。可他的随从王祥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一次外出打柴的途中,遭毒蛇咬伤,最终无药医治而亡。王阳明痛心疾首。

    对于王阳明而言,他与三人已经不是普通的主仆关系,而是共同经历了千山万水的战友,更是亲密无间的家人。王阳明怀着悲恸的心情,将王祥隆重地掩埋,并且还立了块碑。

    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王阳明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一定咬坚持下去,总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时候。盖的茅草屋终究抵不过贵州的山风,尤其是到了季风天,更是一日三补。后来,王阳明在山后发现了一处洞口,他便搬了进去,并命名为“阳明小洞天”。

    他开始在洞中读《易经》,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他梦寐以求的,是想要找到一条通往圣贤的路。曾几何时,他研究儒学,追寻孔孟之道,感悟“仁德之心”,但是儒学众说纷纭,并不是王阳明追寻的圣人之道。后来,他开始研究佛学和道学,而且常常心有体会,将佛道之学认为是圣人之学。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佛道之学依旧不能解答心中的困惑。

    夜深了,他躺在在一口石棺中,开始了思考:

    为什么那些熟读圣贤书的官差会依附权贵去欺负弱小?为什么不受王化的苗彝居民能够乐于助人?为什么刘瑾嘴上说着圣贤之道却无恶不作?为什么蛮荒之地却有着正义之心?

    这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那么,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圣贤之道不在书中,那它到底在哪里?王阳明在思考。

    孔孟讲仁义和礼,佛家讲慈悲,道家讲无为,朱夫子讲“理”,他们到底谁才是对的?既然格物致知,那么格什么物,得什么理?王阳明每天都在思考。

    吃饭时,在思考。

    砍柴时,在思考。

    连睡觉时,还在思考。

    终于有一天,在那个荒凉的山谷中,在那个死一般沉寂的夜空中,他双腿盘地而坐,双目微闭,心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反问自己:仗义执言,追求真理,我错了吗?不,我没有错,错的是刘瑾,是这个世道错了。天有天理,人有人欲,存天理,去人欲。欲在何处?“理”又在何处?欲,在心中,那么,“理”呢?“理”在哪里?

    冥想许久,一阵狂笑划破宁静的夜空,在山谷中经久不绝:我悟道啦!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原来我苦苦追寻十九年的“理”,不在浙江,不在南京,不在北京,也不在贵州,而是在我心中。

    没错,王阳明顿悟了。他悟出了“天理即是人欲”“心即理”,中华文明因为他而增添了一抹浓烈的色彩。龙场悟道,是载入历史的一刻,那一刻已是永恒,世人将不断追寻王阳明的脚步,去探索“知行合一”。

    王阳明,你是好样的!你终将得到了历史的认可,终于追上了孔孟与朱子的脚步。你是五百年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星星,你的成就终将照亮所有奋力前行的人。

    悟道之后,王阳明结合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最终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心学。所谓心学,便是心外无物,世间万物皆由心出,心中所想、心中所知、心中所解,统一构成了你对世界的认知。后来,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便是将你内心所知与实践行动合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很多人可能会陷入“先知后行”的误区,没有知识理论的基础支撑,贸然去进行实践行动,就很容易走偏、走岔。王阳明对此做出了解释,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就是对知的探索与补充,知又能为行提供基础理论和探索方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分开的。

    很多人容易认为应该知先行后,最后走入了只知不行的境地。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是同一思维的不同形态。知是行的本源,行是知的道路,就好比两只手牢固缔合,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践。

    现实中纷扰太多,很少有人能够坚守本心。朋友,你须记住,内心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只要心力不竭,就会源源不断地爆发出新的动力。

    此外,王阳明还为贵州学子立下了规矩: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贵州教育的发展,推动贵州文化教育跨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悟道之后,王阳明之前心中无法解开的疑惑都得到了解决。为了报答当地百姓的帮助和照顾,他在龙场创建了龙冈书院进行讲学,赢得了贵州百姓和学子的倾慕和拥戴。

    龙场讲学让王阳明名声大振,贵州本地的官员听了他的课,都纷纷相邀到自己的治地进行讲学。其中有一人名叫毛科,是王阳明的同乡,听闻他的事迹后便邀请他到贵阳讲学。

    时至今天,贵阳和修文等地还保留着王阳明讲学时期留下来的痕迹,诸如贵阳的阳明祠和翠微园,修文的阳明文化园等等。

    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出了名之后的王阳明,名声很快就传到了刘瑾耳朵里。刘瑾得知王阳明还活着,气得半死。不光是活着,还活得好好的,活成了圣人。有了圣人的光环加持,刘瑾也拿王阳明没办法,三年任期到了,只得将其调任,任命为庐陵县(现江西吉安)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