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雅三国 » 第二十五章 弘武佳绩,朝中纷争

第二十五章 弘武佳绩,朝中纷争

    距离上次渤海郡‘弘武大比’过去了三个多月,杨蟠将颜良的事情当做典型宣传了出去。尤其是对于颜良做出的奖励:精铁大刀一把,锁子甲一副,战马一匹,还被升为校尉,领一队兵马,平步青云不过如此。

    天气刚入冬,南皮城的热闹景象一点没减,而且随着“弘武大比”事件的发酵,往来的江湖汉子越发的多了起来。

    这些人一多,城中的治安是飞速下降,杨蟠直接命颜良领精兵五百人,参与到巡城当中。支援斗殴现场的次数逐渐增多,抓住的械斗者,一律关到大牢,等到12月1日大比的前一天放出来。等大比结束或招入军中,或劳改三个月。

    杨蟠正也有意借着此事一来秀秀肌肉,震慑以武犯禁的人,二来也是为颜良的武力扬名,避免有人说道‘弘武大比’太水。

    经过光和六年的扩编整训,渤海郡的军力已经达到了两万五千人。为了避免朝廷忌讳,杨蟠明面上只留下了之前出关击胡的那五千骑兵和高适扩编前的那三千陌刀兵。

    高适带着陌刀兵作为南皮城日常守城力量,徐方带着骑兵整日四处剿匪拉练。其余士兵全都分散开,暂时散布在各地县城、乡镇、关卡处,对外宣称为巡城郡兵。而原有的郡兵和流民全部一心屯田。越是到了关键时候,杨蟠越是低调的苟了起来。

    连杨蟠都没能想到‘弘武大比’竟然能带来这么好的效应。经过半年的宣传,以及颜良的珠玉在前,12月份的武比整整进行了五天才算结束不说。单就最后上台的那俩汉子,一个张扬自信的爆出西平麴义的名号,另一个还没待报名,只看那红脸长胡子的丹凤眼,就让杨蟠惊喜的从主坐上站了起来。

    两人从边上兵器架中挑选制式兵器。一使月牙戟,一使陌刀,双双行礼后不待准备,都迅速的动手厮杀在一块。两人自持武力,又都长于力量,动作中很少试探,都是抛开防御,大开大合的碰撞,看的台下众人纷纷叫好。

    一直持续了三四十汇合,麴义终于气力不济被关羽劈飞了手中兵器败下阵来。

    这次武比不光是关羽、麴义让人眼前一亮,即便是那个第三名的小个子,以其武力值充当军队中的一百人将也足以胜任。

    只可惜文比那边还是不愠不火,不过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杨蟠也早有预料。这年头有资源既习武又学文的,大多都是世家子弟,至少也得家学渊源。这种家庭出来的子弟也不可能无进身之资,整日在外闲逛瞎混。

    为了拉拢人才,杨蟠包了整个酒楼,举行了一场大宴。军中的将校几乎全部参加,加上以颜良为首的那几个第一次比试的佼佼者。

    宴席开始前杨蟠当众发放奖励,关羽、麴义自不必说,他俩的武力早都将一众折服,兵器盔甲良马不必细说,其参赛武人也是按照标准一一赏赐。习武之人,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几轮烈酒灌下来都嘻嘻哈哈的玩闹到一块儿了。即便是高适这个儒将,也没能逃脱一醉。

    第二日关羽一行就都被杨蟠亲自带着去了军队。关羽、麴义领了校尉,暂时做了高适的副将。第三名程秋领了百人将,做了徐晃的副将,文比的那几个全部去军中做了基层小校。

    光和六年春日大朝

    “启禀陛下,大司农崔显年老致仕,当另选贤才补缺。”太尉许戫向天子问奏。

    “许爱卿可有人选?”

    “臣推荐渤海郡太守杨彪,杨文先此人勤勉忠正,昔日为京兆尹时便做到政令通明,这些年渤海在其治理下更是地富民丰,不若调其入京补缺。”

    刘宏想到这些年杨氏和渤海郡源源不断的孝敬,似有意动,可是又一想当年他老师杨赐动不动就来一出耳提面命,加上杨彪也是个顽固书生的性格。突然又有所犹豫“以杨卿的能力补缺大司农自无不可,只是渤海郡那边的富庶却是少个合适的人才维系。”

    “可由冀州高氏嫡子高躬接任。”许戫想到高氏的那些孝敬,也暗自打算,得寻机打探一番渤海郡的情况,这冀州高氏居然愿意花这么大代价来摘渤海的桃子。

    “不可,陛下,那渤海郡去年刚刚奉陛下击胡令大破鲜卑,去年一整年幽、冀、并三州边关得以安宁,如若突然将其郡守调走,怕是对外胡会少一分震慑。不若让颍川太守种拂补大司农一职。”议郎卢植站出来说道。

    “陛下,我举荐….”

    “陛下…”

    “行了,新年刚开始就乱哄哄一团,像什么样子,各自将提议的人选呈上,退朝后我自有定夺。”这朝堂分的派系多了看来也不是件好事,各自都想着为自己的阵容争名夺利,闲事办不好,正事吵吵吵。

    “呵…唉…”刘宏彻底掌权的这些年玩乐太过,精力已是大不如前,张着呵欠已经是困乏至极“还有何事?没正紧事的话就问安吧。”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刘宏一看是卢植一脸严肃的出列,心中一叹,不耐烦道“说罢。”

    “陛下,自两年前起,有巨鹿张氏人称大贤良师的张角三兄弟,建立太平道,打着治病、驱邪、卜卦的名义四处招收信徒。去年更是公开聚集钱粮,施恩于流民。天下数州汇聚流民几十万,短短几年能有如此阵势,此人一定所图不小,陛下不可不查。”

    “一介野道士,能倒弄处什么动静来。”刘宏不屑一顾“众卿家怎么看。”

    “陛下,卢议郎有些过滤了,那太平道我也略有耳闻,却是一些愚民,吃不饱肚子,信些神鬼之言,聊以自慰罢了。”

    “荒唐,自古以来,只有天子施恩于百姓,一介草民,无论其抱着什么心思,敢与陛下争名,必是大奸大恶之徒,当抓起来严加拷问。”

    “李都尉言重了,我大汉信黄老学说由来已久,道士比比皆是,积德行善的道观不知凡几,照李都尉所言,岂不是全杀了?”

    “是极,是极……”

    “范御史此言有误,我认为……”

    朝堂上又开始分成几种不同的观点争论不休起来。

    “封胥!你这货去年不是还跟朕提过太平道吗,说说怎么回事?”刘宏说的是张角兄弟托封胥进献宝物的事情。

    “陛下!…”卢植见宦官都能进入朝堂之上问政,正待出来呵斥,被关系较好的马日磾拉住。

    侍奉在大殿外的封胥听到皇帝大声传唤,赶忙连滚带爬的跑进殿中跪下。

    “启禀万岁,奴婢家奴一个,哪有什么见识啊。只是当时那张氏三兄弟,言说方外之人,想要世外得道,就得行善积德,多享香火。加上看那三兄弟也是忠厚之人,奴婢想着也不是啥坏事儿,就跟万岁面前提了一嘴,当时那三个还想瞎了心,想要在京畿传道,不过这个事情却是被奴婢严词回绝,那三人当时也就灰溜溜的离开了京师,我看那三人也算听话,再就没有多做打听。”

    “嗯,此事我当时知道。看看,就这么三个野道士,只是信众多了点,动静大了点罢了。那么,卢爱卿,你意如何处理?”

    “启禀陛下,太平道能短短几年间发展迅速无非是流民太多,地方官吏良莠不齐,过度压榨所致。只要陛下严查庸官恶吏,任用贤良,必能安抚各地百姓;此外宽宥党人,缓和社会矛盾,招募名望显著之人入朝为官;再者关闭‘西邸’,停止卖官鬻爵,拿出财物……”卢植只顾着滔滔不绝,没看到天子的脸已经黑的跟锅底似的。

    “啪!”只见御案上的茶盏砸碎在卢植前面的地上。“够了!”刘宏站起身恶狠狠地盯着卢植“说什么太平道霍乱天下,我看是你卢议郎另有目的,如果真觉得这朝纲如此糜烂,容不下你这般清贵,那么朕给你个机会致仕回乡。”

    “陛下息怒。”一众臣子躬身行礼。

    “哼!”

    见刘宏转身离去,张让很有眼色的跟上,并示意边上的黄门高声唱喏“退朝!”

    “哼,这群自以为是的家伙,气死朕了。”回到后宫的刘宏一通打砸,才算是心情舒爽了一些。看着跪在一旁瑟瑟发抖的内侍、宫女,不耐烦的甩甩手。“摆驾秀水殿。”

    秀水殿是刘宏专门在宫里修的一个浴场,每次烦闷之时都喜欢去泡一泡。

    张让知道刘宏的喜好,吩咐将宫里新调教的那一对姐妹花连忙送过去。

    等刘宏更衣进殿时,看到准备好的一切,心里对张让更是满意了几分。

    享受完的刘宏躺在龙床上,两个妖娆夷女,一个怀抱龙头,一个怀抱龙足,轻轻的按着。“让父,你说渤海杨文约能给调回来吗?”

    “陛下,老奴一个身体残缺之人,怎敢插嘴朝政大事啊。”张让连忙跪下。

    “哎,起来起来,朝堂之上的那些人,你以为他们就没有私心?一个个道貌岸然,不都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论忠心,你要比他们强的不知凡几。”

    “回陛下,杨文约此人对于治政理事还是有几分手段。杨氏家风虽然又臭又硬,但素来忠于陛下,而且杨氏名望深重,更有利于陛下平衡朝堂上各方势力。”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那渤海郡接任之人你觉得谁更合适?”

    “那杨氏二郎听说在经营之道上颇有能为,不如就让他……”

    看到刘宏瞪过来的眼神,张让立马跪在地上“老奴该死,老奴该死,老奴僭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