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 第73章 麦收

第73章 麦收

    陪着李红梅一起来的,还有他娘家的哥哥李红兵。

    自李红梅负气回娘家之后,赵卫中去接了两次。

    第一次是遇到李红兵想为妹子出口气,一言不合,被轰了出来。

    第二次则是李红梅的大嫂向他索要一百块的保证金,并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和媳妇发生矛盾。

    碰了两鼻子灰之后,赵卫中就没有再去过。

    而赵长兴这个公爹似乎也忘记了这个大儿媳妇,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提过。

    如今三个月过去,赵卫国都快忘记这个大嫂的存在,却没想到,大嫂的娘家人竟把人送了回来。

    按李红兵的说法,没有谁家的女儿在娘家长住,这一住三个月,传扬出去,两家人面子上都不好过,惹旁人笑话。

    李红兵说话时,李红梅一反往日的泼辣,只低着头看着地面。偶尔在哥哥指责她不懂规矩时,才会高声反驳大哥的说话。

    在外人看起来,倒像是李红兵犯了什么错,来低声下气的赔罪。

    这其中的原因,只有李红梅这个当事人自己清楚。

    不是她想回来,而是真的没法在娘家住了。

    当初一怒之下回娘家,除了跟公爹赌气之外,也是存着拿捏赵卫中的心思。

    她也没想到,会在娘家住上三个月这么久。

    一开始嫂子还对她客客气气,还会经常给她出一些拿捏赵家的主意。

    等发现从她身上占不到便宜后,嫂子对她的态度急转而下,甚至以她每天晚上点灯为由,找她索要伙食费和灯油费。

    李红梅是个不肯吃亏的性子,当即对嫂子反唇相讥,以嫂子没有生下儿子为由,说她是一个不会生养的老母鸡。

    姑嫂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整个李家都受了连累,上下闹成了一团。

    李红兵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索性横下心来,半哄半劝,逼着李红梅回到了赵家。

    李红梅回来后发现,这个家离开了她,并没有她预想中的一片混乱,甚至比她在的时候还顺畅了一些。

    婆婆依旧不管事,老二家的媳妇周彩娥得了公爹的信任,俨然成了家里的主事,不但管着家里的开支,还跟亲戚们

    在她这个弟妹的张罗下,老三赵卫国也定下了婚事,马上就要娶媳妇。

    等老三媳妇娶进门,肯定和老二媳妇一个鼻子出气,将她抛在一边。

    作为大儿媳妇,李红梅断不能容忍这种情况,这个家一天没有分,就没有老二媳妇踩在她头上的道理。

    这次回来,说什么也不能再回娘家。

    赵长兴对这个大儿媳妇没什么好感,又当起了甩手掌柜,让大儿子赵卫中自己坐决定。

    俩人去东屋嘀咕了十几分钟,最终赵卫中点头同意,李红梅留了下来。

    李红兵总算舒了一口气,趁着妹子勉强安顿了下来,就以磨镰刀准备割麦为由,仓皇地离开了赵家。

    随着气温的高涨,一年一度的麦收也拉开了序幕。

    民以食为天,在桐阳地区,麦收是重中之重,所有的事情都要为麦收让路。

    各级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周的麦假,除了初三和高二的毕业班学生之外,其他各年级的学生,上到高一,下到小学一年级,都要下地帮助家里进行麦收。

    这是一场全民的战争,在温饱面前,其他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

    赵家全家齐上阵,男人们忙着收割运输麦子,女人和孩子们则跟在男人的身后,捆绑麦子并捡拾遗漏的麦穗。

    父子四人则是往返于麦地和麦场之间,将收割的麦子运到麦场里堆成麦垛,再经过晾晒和石磙碾压脱壳,趁着有风的时候扬麦装袋。

    经过了四天三夜的忙碌,总算是将麦子收到了家里。

    赵长兴细算了一下,今年亩产三百五十二斤,比去年还少了一些。

    赵长兴把这一切,都归咎在春季少锄了一遍草上面。

    对于赵卫国来说,今年不但要给自家收麦子,还要去郭家帮忙。

    赵家养的有牛,拉麦和拉石磙都不用人力,干起活来也事半功倍。

    郭家那边就不一样,什么家当都没有,郭守义又是个病怏怏的身子,只能做些捆麦装车之类的轻活。

    其他所有的活计,都落在郭燕秀一个人身上。

    赵家十八亩地已经收拾齐毕,郭家那边刚刚把三亩多的麦子从地里运到麦场里。

    赵卫国过去,顶着胡岗村上人奇异的目光,又将晾晒、碾麦、扬麦的流程重复了一遍,花费了两三天的功夫,才算是忙完。

    其间还在麦场遇到了那个一直骚扰郭燕秀的胡老五,对于郭燕秀和赵卫国的婚事一直耿耿于怀。

    只不过,他自知打不过赵卫国,也听人说过赵家背景的传闻,只敢在人群背后说些见不得人的酸话,却不敢再当面大放厥词。

    连着八九天的体力活,饶是赵卫国年轻力壮,也有些吃不消。

    好在赶在麦收之前,夜校那边的学习已经结束,一个班的同窗聚在一起,简单的开了个结业典礼,各自留了地址,领了结业证书就各自散去。

    对于赵卫国来说,夜校的这三个月,可谓是收获满满。

    几位授课老师教了不少实用的技术,听说他有心搞养殖,几位老师也都给予了帮助,施老师不但给他提供了低价的鸡苗,后续还经常关照他,询问鸡苗的生长情况。

    还认识了来自于各个公社的农业技术骨干,尤其是在农校宿舍住宿的这几个月,认识的那几位农校应届毕业生,这些都是他意想不到的收获。

    若说有什么遗憾,自然是没有求来心仪的鱼苗,致使他的养鱼计划临时搁浅。

    不过这事儿是时代的局限,不可急于求成。临走时,他也记下了几位老师的联系方式,说不定在日后就能派上用场。

    回到家后,他顾不得休息了一日,去鸡舍将老太太替换了回来。

    几日没来过这边,似乎公鸡又长肥了一些。

    原本纤小的鸡苗,经过了几个月的培育,已经长成了大公鸡的样子,每个足足有两三斤重,可以拿到市场去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