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的年代1979 » 第四十二章:红火的日子

第四十二章:红火的日子

    徐帆居然给王建军带的饺子,虽然是鸡蛋韭菜虾米馅的,但王建军却吃得很香,狼吞虎咽的。

    “你慢点,快喝口水别噎着了。”

    徐帆看着王建军一脸幸福。

    “你咋跟你妈说的啊?拿这么多饺子出来?”

    徐帆一咧嘴:“你还说呢,你给我爸拿的烟酒当时装在牛皮纸袋子里,我爸也没看,回到家我妈一打开吓一跳,两瓶茅台一条人参烟,立刻就问是谁给的。”

    王建军一脸坏笑:“你承认咱俩的关系了?”

    徐帆捶了王建军一下笑道:“你滚一边去,我才十九,敢跟我妈说我搞对象吗?我说是我同学给的,求我爸帮着做机器,不过我爸对你评价老高了,说你是他见过最有机械天赋的年轻人,还让我多跟你学习呢。”

    王建军边往嘴里塞饺子,边含糊不清的说道:“徐帆还是咱爸识货,但是我懂的可不光是机械,会的东西多了,以后你就知道了。”

    吃完饺子王建军找旅店服务员要来纸笔,凭记忆把七九年的政治考题写了不少,徐帆一看都蒙了,因为王建军写的她很多都没学过,尤其是时事类的题。

    “你这是在哪儿看的这些题啊?我都没学过你咋知道的?”

    王建军刚要说奉天二中,徐帆的手已经掐在了他软肉上。

    王建军忙举起了手:“我可没说奉天二中,不过这些时事题真是我自己琢磨的,今年可是国家政策转型的历史性阶段,历史题怎么可能不往实事类靠?

    数理化语虽然重要,可政治拉分太多不一样落榜?还好哥哥我有先见之明,读书看报听广播,算是把实事这一块吃透了,你相信我,我现在给你写的政治题最少能考一半,你这等于捡分一样。”

    徐帆虽然一脸不相信,可还是认真地看起了王建军写的题,不知不觉就看到了十点来钟。

    “我得赶紧回家了,这么晚不回家我妈该担心了,你这卷子我拿回去接着看,你也早点睡吧。”

    送徐帆回家,王建军有点心不甘情不愿的,光顾着讲政治浪费了大好时光,俩人独处的机会多难得啊?哪怕亲个嘴也行啊?

    见王建军磨磨蹭蹭的,徐帆推了他一下:“快点走,磨磨唧唧的,你天天脑袋里想啥别以为我不知道,满脑子低级趣味。”

    王建军嘀咕道:“啥低级趣味啊?男女在一块儿也不能光学习吧,不也得搞生产,这搞生产你不得接触?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孩子可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哎呀……”

    开始徐帆还没听明白,听王建军越说越下道,一把掐在了他的软肉上。

    徐帆家的灯还亮着,送到家属楼下王建军依旧恋恋不舍,没想到徐帆凑过来对着他的脸亲了一口,转身就跑上了楼。

    心潮澎湃,就是王建军此时的心情。

    第二天一早徐帆就来找王建军,手里拎着个网兜,里面装了不少吃的和衣物。

    “我爸说大概十天左右你的机器就能做好,等机器出来他再核算价格,好像用不了多少钱。”

    王建军嘿嘿一笑:“咱爸这回可是帮了我大忙啊,省钱是次要的,主要是时间紧,人家铁路服务公司等不起,第一次合作咱就不能按时交货,掉链子了以后还哪有信誉?

    这两天你好好复习,以你现在的水平考吉春师大没啥问题,你也可以考虑报吉春医大,报志愿的事儿跟你爹妈商量了吗?”

    徐帆嗯了一声:“我妈就是老师,她说老师工资最低,不是很喜欢我考吉春师大,不过我听你的,你要是觉得当老师好我就报师大。”

    王建军笑了:“就是吉春师大毕业也可以进机关或者去其他单位,不一定非要当老师,以后就业选择多样化,无非就是找找人花点钱呗,你毕业还有好几年呢,到那时候说不准临江市我就能给你找到关系了。”

    徐帆点点头,拉着王建军去了汽车站。

    回到通河,王建军把能想到的题又捋了一遍,觉得没问题了才回了小站林场。

    回到家一看,二丫和王老蔫已经做出来好几百斤米花酥了,这功夫正在院子里炒松子,俩人眼都熏得通红。

    看着忙碌的爷俩,王建军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家庭作坊式的生意永远做不大,企业化才是经济发展必经之路。

    “爹你们俩不用这么着急了,这么干根本不够人家服务公司卖的,我这就去找李主席,让他发动一些林场家属,让他们自己炒榛子松子,你跟二丫在家熬糖稀就行。

    老库我马上就收拾,十天以后机器进来产能就上来了,另外二丫你明天就去市里找李辉,赶紧把表填了,能进铁路大集体,这机会多少人一辈子都等不到。”

    二丫看看王老蔫,又看看王建军,一脸纠结。

    王建军揉了揉二丫的黄毛头发,笑着说道:“你有啥闹心的?你是去帮咱食品厂打前站,你在服务公司上班能掌握一手资料,这就叫商机,而且你倒班休息一样能回林场,又不是一走就不回来了。”

    二丫这才点点头,继续跟王老蔫干活了。

    到林场把合同给李主席一看,李主席频频点头。

    “建军你这可是给咱林场,甚至给咱林业局开了个好头,带着林场家属一块儿致富,能给林场减少多少负担啊。

    这件事儿我已经跟卢厂长汇报过了,还跟局里打了招呼,局里也对这件事儿很支持,说现在这么干并不违反政策。

    我这就安排人收拾仓库,你领人在场部干活,我去县里办服务公司的执照,公对公做生意谁都挑不出毛病来。”

    收拾仓库不用王建军拿钱,李主席安排厂办公室进了沙子水泥和红砖,按照王建军的要求施工。

    王建军插不上手,开始盘算林场每年的山货数量,算计够不够食品厂用。

    以前打松塔采榛子不成规模,林场工人根本不弄这个,都是林场的老娘们上山,一年也打不多少。

    不过王建军重生前可是林场的技术员,这大青山能出多少东西他心里有数。

    看来自己还得把林场家属组织起来,起码得让大伙认识到靠山吃山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