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的年代1979 » 第四十七章:一个天才的诞生

第四十七章:一个天才的诞生

    酒过三巡,孙工按捺不住,开始问王建军一些论文上的细节。

    王建军倒是细心解释,不过解释几句就看一眼杨书记,有点拘束。

    杨书记笑了:“你老看我干啥?我跟孙工是老熟人了,我希望你跟他好好学习,那样通河就有精通中药的人才了。”

    孙经理看着杨书记说道:“杨书记,别看建军年龄不大,可他的心智和学识,跟他的年龄根本不成正比,只是稍加点拨,以后肯定会成为中药大家。”

    “哦?孙经理对他的评价这么高?那我倒要听听咋回事儿了。”

    这下子酒桌上的人分成了两波,一波是王建军和两个专家,另一波是孙经理和杨书记。

    当然孙经理介绍认识王建军的过程也打了埋伏,不能啥都说。

    跟王建军越聊,两个专家的眼睛越亮,因为王建军对黑熊养殖指出的几个问题,正是同裕堂极待攻克的难点。

    学问这东西唬不了人,王建军是学林业的,并不是中药专业,可他的优势是比孙工多了二十年的记忆,这可不是靠学习能得到的。

    “建军,你要是有时间,能不能去京城同裕堂的养殖基地看看,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试了很多办法都不行。”

    王建军犹豫了一下:“暂时我脱不开身,家里的事儿挺多,等我空闲下来可以的。”

    这时孙经理插了一句:“建军,如果黑熊养殖的难题攻克了,给你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比你弄个食品厂要强多了,你是技术型人才,应该发挥你的优势。”

    杨书记立刻看向了王建军:“你还弄了个食品厂?不简单啊?你才十九岁就能做这么多事?”

    王建军一脸尴尬:“杨书记别听孙经理瞎说,我就是弄了个小作坊,把祖传的制糖手艺规模化,叫食品厂是就是对外说着好听点。

    我弄这个小作坊,也是想带动林场家属搞多种经营,树只能越砍越少,现在不想出路以后怕来不及了。”

    杨书记点点头:“靠山吃山是咱东北的老传统,这些年东北的木柴、煤、矿石成火车皮往外输出,可资源早晚有枯竭的一天,你小子能想到提前找出路,我看比政府的一些干部有眼光。

    你好好干,遇到啥困难就来县里找我,只要不违反政策我都会支持你。”

    王建军赶紧端起一杯白酒,拿起来就要干,让孙工一把给抢过去了。

    “你这孩子胡闹啥,你把这杯干了还不得睡两天?赶紧跟我说说这预埋管到底用啥材料合适。”

    这顿饭吃得很精彩,杨书记看着挺乐呵,而两个专家跟王建军相谈甚欢,这期间王利过来两趟,见没人搭理他,讪讪地走了。

    走的时候孙经理拉着王建军落后了几步。

    “建军,叔跟你说的都是心里话,你的学问就是钱,真没必要窝在山沟里,与其弄啥小食品厂,都不如全国各地给同裕堂收药材赚的多。”

    王建军笑了笑:“叔,我爸身体不好,我为了照顾他连大学都不考了,咋可能把他丢下四处走?再说咱们合作不是有很多方式吗?不是非得离开大青山。”

    孙经理拍拍王建军的肩膀:“你这么想也对,百善孝为先,孝顺的孩子人品差不了。”

    孙经理他们住的是县招待所,杨书记把他们送到招待所就回去了。

    王建军说的还真是实话,他不愿意离开大青山,主要就是因为王老蔫。

    他现在手里的钱足够在临江市里买个房了,可王老蔫死活不愿意离开林场,说自己半条命都给大青山了,死也得死在这大山里。

    其实王老蔫的态度,代表着林场大多数老工人。

    建国初期,建设兵团开进了大青山修铁路开隧道,这才有了今天的小站林场,父辈是在这大山里流过血流过汗的,这大山对伐木工来说不只是饭碗,还是情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重生前王建军曾迫切想离开这大山,当时的动力就是徐帆,不过那时候徐帆对他若近若离的。

    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个致命玩笑,他成了林场第一个大学生,但也是上了大学又被分回林场的第一人,就连关峰一个中专生都留在了市里。

    所以他对这座大山的感情很难解释。

    重生后他确实把目标定在了赚钱上,甚至为此放弃了高考,但赚钱也得有个思路,他的思路还是靠山吃山。

    半辈子都让人瞧不起,他也是憋了一股气,他就是要在大家伙儿眼皮底下干出点儿名堂来,扬眉吐气一回。

    孙工他们带过来不少资料,其中就有中药种植的,王建军翻看一下,拿出了一份灵芝种植的材料。

    “我今年就会在我家后院盖一个大棚种植灵芝,同裕堂不用再研究灵芝种植技术了,把目光放远一点,研究灵芝孢子粉的产品开发。”

    孙工和李工俩人相互看看,都一脸不可思议。

    “建军,目前东北搞灵芝种植的很少,除了气候原因,种植技术也不过关,你就这么肯定你自己能搞成?”

    王建军笑了笑:“你说的技术问题是除菌和控制干湿度吧?现在国内搞灵芝种植还在用菌袋,那东西上手容易,但后期管理麻烦也多,所以我养灵芝会直接种在椴木桩上。

    灵芝养殖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而且很快就会被攻克,所以我才让你们把目光放远些,提前研制灵芝产品深加工。”

    孙经理看着王建军张大了嘴。

    这番话哪像是一个孩子能说出来的?到底是王建军喝多了,还是自己喝多了?

    此时两个专家心底的震撼比孙经理更严重,因为王建军直接指出了目前灵芝种植技术的问题。

    这可不是光看看材料就能说明白的,需要亲自接触,王建军弄的那篇养殖黑熊的小论文就已经够吓人的了,现在又谈到了灵芝种植的瓶颈,这也太神了。

    孙经理嘴都发干了,喃喃自语般问了一句:“建军,你真的只有十九岁?我咋感觉你考虑问题比我都细致呢?”

    孙工看向王建军的目光也一样带着疑惑。

    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的山里娃,咋会懂这么多东西?难道他这学问是胎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