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清平乐:从刘娥驾崩开始 » 第22章·终结舆情

第22章·终结舆情

    四月四日早,赵祯没有在温柔乡中流连忘返,而是一如往常的早起晨练。

    现如今,赵祯晨练的内容在射箭、骑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门五禽戏。

    这是太医院的翰林医官们经过多方考证、去芜存菁、总结整理出来的一套强身健体、固本培元的动作。

    五禽戏每戏三动,共计十五个动作,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五种动物的灵韵。

    可依次施展,也可单独施展,对动作姿势没有严格的要求,核心在于舒缓身心。

    “杨帅,今日上午,朕要前往洪福院瞻仰生母遗容,你不必陪同,用过早膳后直接去步军司,协同步帅整顿兵马,等朕瞻仰结束后会直接过去。”

    “臣遵旨。”

    “狄青,你去跟讲武堂的第一批生员们说,从今天开始,到四月十四日结束,朕给你们放十天假,十天后,讲武堂正式开课。”

    “回官家,十天结束后,我们在哪里集合?”

    “去枢密院报道即可,朕会提前知会,让他们安排好集训场地。还有其他问题吗?”

    “臣没问题了。”

    ……

    洪福院祭奠生母,说的好听点叫瞻仰生母遗容,其实就是开棺验尸,因此陪同之人除了在京从三品以上的重臣、宗亲、外戚,还有太医院的全体医官。

    流程、祭品、仪式,均由太常礼院安排,赵祯只需在赞礼官的提示下,一步一步的执行即可。

    祭奠是很严肃的一件事,尤其涉及到皇室,更是繁琐到无以复加,但这就是礼制。

    礼制是人类从原始野蛮,迈向先进文明的一个重要工具,没有礼,人类便与野兽无异。

    在最原始的社会,礼制不仅是日常行为的准则,更是一种法律规定,所谓‘出礼入刑’,凡是不受礼法约束的,就必然要受到刑法的处置,而古刑法一般都和肉刑甚至死刑挂钩。

    后世将刑和礼分成两部,是因为大家发现,让所有人都严格遵守礼法很难,但让所有人都不触犯刑法比较容易。

    因此,在礼和刑之间开辟出的这片不提倡也不禁止的区域,俗称‘不违法,但不道德’。

    ……

    走完了一系列流程后,赵祯特命太医院判、宰相、八大王、以及李宸妃的胞弟李用和一并入内,确保在开棺的第一时间,四方势力的代表,能同时看到棺内实况。

    至于赵祯,则是站在门口等消息。

    这是太常礼院的安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李宸妃的遗容吓到皇帝,那可就出大问题了。

    片刻后,四人依次出来,太医院判最后出门,赵祯问道:“情况如何?”

    “回官家,臣方才第一时间看到了宸妃娘娘的遗容,可谓栩栩如生,臣认为,这是使用水银精心养护后的结果,宸妃娘娘的下葬,绝不是草草而为。”太医院判站在自身职业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说法。

    赵祯又问向李用和:“舅舅,你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回官家,臣见棺内姐姐的遗体上穿的乃是皇后服饰,可见,大行太后对姐姐的身后事极为重视,绝不是传言中的那样敷衍了事。”李用和一脸悲伤感动的说道。

    赵祯再问宰相吕夷简。

    “回官家,臣看到的与院判和国舅看到的一致,臣以为,既然大行太后以皇后之礼为宸妃娘娘下葬,官家可全大行太后之意,正式追封宸妃娘娘为先帝皇后。”

    赵祯点了点头,最后问向八大王赵元俨。

    “王叔,今日当着文武百官、外戚宗亲的面,你还有何话说?一并说完。”

    赵元俨颤颤巍巍的手持着笏板,扑通一下跪在地上:“臣,错了,请官家重罚。”

    没有狡辩,直接认错,赵祯微微惊讶的看了他一眼,差点以为,他也是被人蒙蔽的。

    但此事已经闹到了这个地步,不严惩无以慰先灵。

    “朕今日开棺,叨扰生母亡灵,是为还养母刘太后一个清白,相信生母在天之灵会理解朕的。”

    “朕受大娘娘庇佑十年,却差点因为一些风言风语而误信谗言,足可见众口铄金,人言可畏。”

    “荆王赵元俨,自太后薨逝,屡进谗言,煽动舆论,诋毁皇家清名,朕多次申斥仍不听,即日起,褫夺王号,降为荆国公。”

    赵元俨跪在地上的身体猛地一颤,语气颤抖的谢恩:“臣,谢官家开恩。”

    赵祯说的那几個词,每一个拎出来都是重罪,但最终的处罚仅是夺了王号,再无其他处罚,确实是开恩了。

    ……

    上午的事情结束后,赵祯没有回宫,而是直接去了步军司大营,杨知牧和步帅均已等候多时,赵祯抵达后简单的见了一遍高级将领,接着就是遴选生员。

    返回皇宫时虽然已经天黑,但赵祯还是径直去了垂拱殿,召来宰相吕夷简、副相晏殊,商议政事。

    “朕觉得,宗室外戚子弟该好好管管了,两位卿家有何想法?”

    晏殊双手缩在袖口里,先看了看吕夷简,而后率先开口道:“回官家,我朝设有宗正寺,虽无实职官坐堂,但机构仍在,只需授予判寺差遣,恢复宗正寺职能,便可对宗室和外戚进行管理。”

    赵祯觉得,这个提议不错,恢复各机构职能是个好法子。

    “臣以为,宗正寺的机构级别太低,不足以管理起庞大的宗室外戚团体,且宗室和外戚应当加以区分,不能以一个机构管理两个群体,这会导致宗戚合流,于国朝不利。”

    赵祯想了想,觉得吕夷简说的似乎更有道理。

    晏殊若有所思:“若如吕相所言,臣觉得,可以扩大宗正寺的规模等级,以高阶官员判寺事。”

    赵祯总结了一下说道:“宗正之职,古已有之,掌五服之内宗室名籍,调解宗室纠纷,赐予宗田,请授官爵,以及诸般杂事。”

    “自今日起,改宗正寺为大宗正寺,设大宗正一人,由朕亲领,另外,改右谏议大夫孔道辅的差遣为判大宗正寺庶务。”

    “两位相公可有异议?”

    孔道辅乃是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对于宗法这一块,可以说是很有发言权,名头也够响,镇得住这帮宗室。

    “臣无异议。”

    “那好,明日让中书门下拟好诰命文书,送朕加玺。”

    “臣遵命。”

    目送两位大臣离开垂拱殿后,赵祯也要回福宁殿用晚膳。

    赵祯刚走出殿门,一个身穿青衣,头戴乌纱帽,面白无须,身材纤挑的‘小内侍’迎面走了过来。

    “六哥,奴奴听说你今日忙碌了一整天,连晚膳都没进,就做了一些点心,想送给你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