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相父诸葛亮:开局坦白现代留学 » 第四章 事后诸葛亮

第四章 事后诸葛亮

    曹魏,洛阳,皇宫。

    正殿高耸入云,气势辉煌。屋顶巍峨,青瓦翘起如鸟翼,悬挂于上的铜铃飘摆,伴随着微风发出悦耳清脆之音。

    比蜀中刘备、刘禅的皇宫,要奢侈得多,排场得多。

    司马懿缓步走进大殿之中,向大殿之上端坐的皇帝曹丕,行君臣大礼。

    曹丕看着司马懿,脸上似笑非笑:

    “仲达,你的计谋,用五路大军,逼迫益州。

    “其中四路,都是‘借’的兵将。

    “又联合诸位爱卿,写下劝降书数封,送到益州。

    “想必不出几日,这益州小儿刘禅,便会举手投降了啊!”

    司马懿听着曹丕随时夸奖,但话语中轻描淡写,心中有些不快:

    “陛下,这益州之地,小儿刘禅无能,不足为虑。

    “可这诸葛村夫,却有着‘卧龙’的称号,一定不能轻视!”

    曹丕听着司马懿的解释,却是摇了摇头:

    “大家都说这诸葛亮,是一个既具有智慧的人,朕却并不这样认为。

    “朕认为,仲达和他相比,要厉害太多。

    “难道说,这个诸葛亮,真的如同传说中所说的一样,能够知道五百年后发生的事情吗?”

    ……

    炎汉,益州,御书房。

    刘禅看着眼前的相父诸葛亮,轻声道:

    “昨日我做了一个有关大汉未来的梦,可请相父解惑?”

    大汉、未来、梦境……

    诸葛亮听闻刘禅所说,双眉微动。历史书中常常记载,圣主明君会被前辈圣贤托梦。可这些事情,都是愚弄外人的笑话罢了,今日陛下为何问到这件事情?

    而且,今日陛下变化非常,难道这变化的原因吗?

    刘禅看着诸葛亮今天脸上第二次疑惑不解的神情,心中暗笑。

    今天看到诸葛孔明脸上的不解,已经超过了去未来留学之前的全部。

    “我清楚地梦到了两千年后的情景。

    “甚至,那就不是梦境,而是两千年后的现实世界!”

    诸葛亮听着刘禅所说,神情从疑惑,慢慢转向严肃。看刘禅的样子,并不像是在说笑。

    “我梦到后世两千年后,将咱们这段历史,称呼为后汉三国……”

    刘禅一口气,就将去往未来留学,从历史中看到三国后半段的历史,简要和诸葛亮讲述了许多。

    不仅仅有三国时代的历史,还有一些有关诸葛亮的传闻轶事。

    “微臣察人不明,愧对陛下啊!”

    听到一出祁山,马谡失街亭;四出祁山,李严丢粮草。诸葛亮扼腕长叹。

    “微臣,愧对陛下重托啊!”

    听到秋风五丈原,七星灯续命失败,相父诸葛亮突然朝向东方行礼,感情真挚动人。

    “微臣,怎么和陛下争辉!”

    听到两千年之后,成都武侯祠正门原来是“昭烈帝庙”,诸葛亮连声叹息。

    刘禅并非只是叙述诸葛亮的憾事,相反,更多的叙述了许多诸葛亮在史书上灿灿生辉的时刻。

    但诸葛亮似乎是浑然不觉,只是在意几个美中不足之处,眉头紧锁,似乎是在思索应对之法。

    有关未来的事情,刘禅若是一个说给一个普通人来听,不过是一个故事罢了。

    这个普通人可能还会仰天长笑,嘲讽刘禅几句。

    有关未来的事情,刘禅若是讲给一个普通谋士听。

    他可能听到未来的事情,有所收获。但会陷入担心和彷徨之中,反而不知道应该如何做才好。

    可是诸葛亮学富五车,才智过人,在听到刘禅复述的史料记载之后。

    他立刻就能够听得出来,刘禅所说,就是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在听到有关未来的事情后,诸葛亮不会轻视、更不会犹豫。

    而是在听到的第一时间,去分析和判断,未来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大汉第三次复兴!

    这就是千古丞相诸葛孔明吗?

    刘禅看着面前的相父诸葛亮,眼眶有些湿润。精益求精,鞠躬尽瘁。形容的就是这类人吧!

    “相父……”

    刘禅看着面前的诸葛亮,沉浸在对未来的感慨和思索中,不敢打扰。

    直到诸葛亮似乎是想通了什么关键,激动的向刘禅拜倒。

    刘禅忙将诸葛亮一把拉起来,顺手递过去一杯热水,杯中漂浮着几粒枸杞:

    “先润润喉,保重身体。”

    诸葛亮看着面前刘禅递过来的枸杞水,连忙接过饮用:

    “殿下,此乃天佑大汉啊!”

    刘禅笑了笑,知道诸葛亮是想通了什么关键,也不着急,只是再次扶诸葛亮坐下:

    “内忧外患,季兴大汉,刘禅无能,还需要相父帮助我啊!”

    诸葛亮点了点头,没有谦虚:

    “此事尤大,若让宵小知晓,恐不利于我大汉季兴!”

    刘禅点了点头:

    “相父所言极是,方才之事,我定不会与他人相谈。”

    刘禅承诺完,站起身,对诸葛亮恭谨地说道:

    “相父。刘禅,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来孙。

    “曹贼篡汉,父皇于益州,立汉旗,重整河山,壮业未成,中道崩殂。

    “禅年幼德薄,忝为汉帝,兴汉还国,日夜所思,还望相父鼎力相助!”

    诸葛亮听到刘禅诚挚的闻讯,眼睛中闪出了一丝泪光。这个场面,似曾相识,恍然间如当年草庐,刘备三次前往拜访。

    那一次,诸葛亮拿出了举世闻名的《隆中对》,奠定了季汉前期的大战略方面。

    这一次……

    诸葛亮深吸了一口气:

    “依照臣的见解,虽然未来所见,数出祁山,终未建功。

    “在战略上是可以延续的。”

    诸葛亮所说,数出祁山,在战略上是可以延续的,并非是战于和。

    战与和的选择,季汉从来没有选择过和。即使成功的希望渺茫,也从来没有像东吴小儿一样,只想着偏安一隅,这便是季汉的魅力。

    诸葛亮所说,而是更侧重讲述在北伐和东征之间的选择。

    刘禅明白诸葛亮的心意,在东征和北伐之间,刘禅也更侧重于北伐。

    因为东吴之地,虽然名义上是孙权的江山,但其中派系庞杂,并不是一心,可以使用利益进行交换。

    而北方的曹魏,在司马家族篡权之前,对全国的控制都是相当强势的,是一个必须先歼灭的对手。

    刘禅点了点头:

    “自然要首诛曹贼。”

    诸葛亮继续道:

    “南方的孙权,我们应当与他们联合。

    “然后臣再向南渡过泸水,平定南蛮的叛乱。”

    刘禅点了点头,看着诸葛亮,满眼期待。

    诸葛亮继续道:

    “等到周边安定,国内士卒训练有素,仓库中的钱粮和武器充足,便可以北伐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