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我为浮世仙 » 第四章 闹市之中遇道人

第四章 闹市之中遇道人

    龙王县,傍山而建,毗邻渭水河。

    县内百姓,多打渔为生。

    外围村落,内置县城,便是龙王县的真实格局。

    时值春末夏初,城外的农田里满是翠中带黄的油菜。

    有戴着素色头巾的农人在丛中忙碌,更有蜂蝶伴飞,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而进了县城,便是与城外完全不同的景色。

    其内行人如织,人潮汹涌;商贾小贩交错吆喝,稀奇古怪的物件数不胜数;街边刚出笼的包子被孩童捧在手中,轻咬一口,便是香气弥漫;亦有杂耍艺人口吐烈火,吞吃长刀,引得围观百姓连连惊叹,抛出的铜钱如雨如织,教那捡钱的小孩笑得睁不开眼。

    “李兄,这龙王县,倒是比我想的要繁华不少!”

    崔姓士子打开一把折扇,踱步于闹市街头,宛若一位翩翩公子。

    在他旁边,方源正将手中的不知名红色浆果,一粒粒喂给花衣,神情专注而认真。

    “我大丰,盛世王朝,当有此景!”

    李姓士子头颅高昂,意气风发。

    大丰如今国力强盛,四海之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周边诸国无不俯首称臣,朝贡献宝,当称得上一句盛世大丰。

    “小先生,前面可是你的同道?”

    李先的声音忽而从前方传来,方源抬起头,顺着几人的目光看去。

    只见不远处,一中年道人身着朴素道袍,领着一青年人和一俊美少年,正在与一位卖朱砂的小贩说着什么。

    那中年人虽看着面有老相,但发髻乌黑,眼神清明,倒像是一个正值青年的小伙儿。

    “应是道门中人,但我不认识。”

    方源摇了摇头。

    他从小与师父生活在山上,未曾见过其他修道之人,自然是不认识的。

    但眼前这中年道人精气充盈,神凝不散,想来非是凡俗。

    这也让他不由得多看了两眼。

    “嗯?”

    某一刻,正在与商贩讨价还价的刘玄忽而神情一动,仿佛察觉到了什么,扭头看向旁边——

    便正好与方源的目光对上。

    ……

    ……

    “师父?”

    “师父?”

    一旁的俊朗青年杨子明见自家师父久久未动,不由得轻声开口。

    那年轻道人看着平平无奇,也不像有修为在身,除了气质出众,实在看不出有何特殊之处能让自己师父凝视如此之久。

    “唔……”

    刘玄发散的目光缓缓聚焦,宛若泥塑般的僵硬躯体也开始微微抖动,如同一棵枯树突然有了些许生气。

    “我这是……?”

    散落各处的记忆碎片开始拼接,一幕幕场景浮现,那是他过往四十多年的人生痕迹,如走马灯般在眼前一幕幕闪过,直至出现了——

    一双眼睛。

    那是一双黑白分明,古井无波,深邃悠长的眼睛。

    一双明明感觉很普通,但就是让人移不开目光的眼睛……

    “!”

    中年道人突然猛的抬头,却只能看到人群中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

    ……

    “各位,在下还有些许杂事,就在此处分别吧!”

    行至一家药铺前,方源忽然拱手说道。

    “小先生可是有何难处?”

    几人面面相觑,还是李先上前一步问道。

    “非也,些许杂事罢了。”

    方源轻轻摇头。

    他下山时,未带银钱,此刻便打算用山上一些年份略久的药材换些盘缠。

    有道是,金银虽是身外物,无钱寸步亦难行。

    他虽是下山游历,但也不必过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

    “如此,那我们就在此暂别吧!”

    李先与其他人对视几眼,纷纷拱手道别。

    “有缘再会!”

    方源也不拖泥带水,大步跨入身后的药铺。

    ……

    “之前街上的那位道长,看起来真有几分仙风道骨的风采!”

    闹市之中,李姓士子李玉轻摇折扇,语气感慨。

    “李兄说得不错!”

    有人当即赞同回应。

    “那道长看着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在人群中如鹤立鸡群,格格不入,一眼就知道非是凡俗!”

    “李兄说得极是啊!我看那位道长多半出自某些名山大观!”

    ……

    同行的士子纷纷点头称是,唯有崔阳,缓缓摇了摇头:

    “我倒觉得,方先生更像是一位方外之人。”

    “哦?崔兄难道有何发现?”

    李玉眉毛一挑,一下子来了兴趣。

    “倒不是有何特别的发现,只是一种感觉罢了。”

    崔阳嘴角露笑,语气缓缓,但没有过多解释。

    在这同行的小半天里,他和方源交流不多。

    但每一次交流,都能让他眼睛一亮。

    这个看起来很年轻的小道长,话语之中,仿佛能看到千百年之后的未来,这种远瞻性,实在令他惊异!

    “哈哈哈!原来如此。”

    “那崔兄可得去好生结交一下。”

    李玉大笑两声,却没有再往下接话,而是转过头去与其他人交流起了龙王县的风土人情,时不时朗声大笑,引得行人纷纷注目。

    一旁的李先嘴角微动,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陷入了沉默。

    而崔阳见状,也不恼,笑着加入了谈话之中。

    只是在心里,他也在暗暗可惜:

    “若是下次见到方先生,定要与其好好结识一番!”

    ……

    ……

    檀香弥漫的房间里,桌椅陈设一如既往,俊美少年陈玉山低着头站在一旁,时不时抬眼瞟向蒲团上双目紧闭的师父。

    “玉山,有什么想说的,直说即可。”

    刘玄长舒一口气,双眼睁开的刹那隐有光华闪过。

    “师父,今天在街上看见的那位可是您的旧识?不知在哪处道观修行?”

    陈玉山小心翼翼的问道。

    那年轻道人比他大不了多少,竟然能让自家师父驻足如此之久,实在让他很是好奇。

    “为师并不认识。”

    刘玄轻轻摇头,而后缓缓说道:

    “不仅如此,他也并非道门中人。”

    此言一出,两名徒弟俱是一怔。

    “按大丰律法,非道门中人着道袍者,可是得杖责三十!”

    陈玉山忍不住轻声嘀咕。

    大丰朝,崇尚道教。

    传闻当年丰高宗皇帝开疆拓土之时,有道家真人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亚于挽大厦之将倾。

    因此自开国先帝起,大丰朝历代帝王都笃信道教,且与不少道家真人关系密切,造就了现在的道门地位崇高。

    而当今这位则更胜一筹,在十多年前一连颁布了好几条有关道门的律法,其中就包括非道门中人不得随意穿着道袍,否则杖责三十。

    三十庭杖,对普通人来说,少则三月不能下床,多则送命,已然算是很严厉的刑法了。

    因此,时至今日,穿着一身道袍就敢招摇撞骗之人已近乎绝迹。

    还能在街上见到的,大多是有度牒的真正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