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12章 自杀的真相

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12章 自杀的真相

    古代的官员出事后,选择自杀,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现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官员自杀被视为一种荣誉,特别是在面对失败、羞辱或无法承受的压力时,自杀被官员认为是一种逃脱的方式。

    官员自杀也可以带来仕途和道德上的救赎。

    当一个官员违反法律和道德规定,导致公众的谴责和压力时,自杀可以成为一种“救赎”,让公众对他们的评价产生改变。

    按照汉朝的礼仪制度,司隶校尉的职位是在丞相司直下面的,下官在刚刚就职的时候,是要先行拜见丞相和御史大夫的。

    而当初,翟方进和涡勋都是新入职的下官,涡勋的官职比翟方进低。

    但是涡勋既不拜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见到翟方进的时候也是态度傲慢,以翟方进这样的小心眼当然记在心里了。

    从此小心眼的翟方进就开始安安观察涡勋,后来翟方进发现,涡勋私下结交光禄勋辛庆忌,又在一次外出的时候遇见了外戚成都候王商,下车站到了一旁,等到王商走后蔡上车。

    翟方进就拿着这两件事去弹劾涡勋不遵守礼仪,阿谀奉上的罪过,并且请求丞相罢免涡勋。

    后来丞相司直的翟方进,又被太中大夫平当告了一状。

    平当弹劾翟方进,上奏说:“翟方进是国家的丞相司直,不好好地修身立德做一个群臣的表率,还亲自违反法令在只有天子才能走的驰道上行车,司隶都尉陈庆原本是凭借一刻公正的心去弹劾上奏,规正翟方进,翟方进不仅没有自责羞愧的改正,反而是非不分,恩将仇报,因此记恨伤了陈庆,用陈庆闲谈时的言语,来诋毁陈庆,期望能给陈庆定罪。

    后来丞相薛宣因为一个杀人犯杀了人家一家六口,请求朝廷派遣掾史来督促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涓勋自行越级上奏朝廷,翟方进再一次抓住人家的小辫子不放,弹劾司隶校尉涓勋。

    很多人都认为翟方进做事不是用道德来做事的,而是用个人的好恶和利益来做事,朝廷想要树立威信,就应该遏制住翟方进这一类的人。

    至于司隶校尉涓勋,行事向来公正,偶然犯了小错,也是可以原谅的,应该给他机会,让他成就自己的功名。”

    不得不说,太中大夫的眼睛毒辣,语言也犀利,如果把翟方进弹劾的人放在一起,就会发现,翟方进弹劾的人多是跟他有个人私怨的。

    只是当时翟方进弹劾的人其中,恰好也有汉成帝想动的人。

    于是汉成帝并没有察觉出来,翟方进有什么不妥。

    后来,汉成帝认为翟方进弹劾的人都符合律法,不能因为平当的猜忌,就认定翟方进因为私人恩怨就利用律法做事。

    而司隶校尉涓勋越级上报,不符合律法,将司隶校尉涓勋贬为昌陵令。

    其实平当弹劾翟方进的事,无论从那个角度上来看,和这件事有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道理。

    这么一看,每个人都没有错,之事立场不同罢了。

    那么翟方进真的是这个睚眦必报的人么?

    他还真是,但是话又说回来了,翟方进报复的方式也确实和正当,这种拿住人家错处,来打击人家,不是光明正大吗?

    如果人人都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去做打击报复的事,那么犯罪的人,一定会少很多,只是翟方进连一点点的小事也取计较,这就显得有点小心眼了。

    就这样,翟方进一年之内就罢免额两个司隶都尉,朝廷上下都知道他小心眼,会拿住对方的错处进行打击报复,大臣们都很害怕翟方进。

    但是丞相薛宣却和看中翟方进,认为翟方进拜师得力,有格局有能力,将来一定会超越自己,做到丞相的位置,后来薛宣被免职后,翟方进果然成为了继任丞相。

    后来翟方进办事得力,在修建昌陵的工程中,揭发了很多贪赃枉法的赃物。

    汉成帝认为翟方进的能力能够升任更高的官职,就提拔翟方进为京兆尹。

    翟方进在做京兆尹的时候,打击豪强势力非常严厉,京城的人们都害怕他。

    当时青州刺史胡常听说了翟方进的事,特意写信劝翟方进,太过威严会失去人心。

    翟方进是个能听到进去话的人,马上就放松了威严。

    翟方进做了三年的京兆尹之后,被汉成帝升任为御史大夫,终于走到了朝廷核心官员的位置上。

    几个月后正好遇见丞相薛宣因为办事不力被罢免。

    汉成帝认为翟方进的能力做的了丞相,于是就任命翟方进接任丞相一职,奉高陵候,封地一千户。

    翟方进因此走上了他为官生涯的最高峰,此时的翟方进已经今时不同往日,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任人欺凌,被人嫌弃的小官吏了。

    当翟方进拥有了权势富贵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孝顺他的继母,翟方进的继母在他父亲死后,还照顾供养和翟方进很多年,翟方进对他的继母感激涕零,所以侍奉继母非常虔诚。

    后来翟方进的继母去世,翟方进为继母守孝二十六天,二十六天之后,翟方进蔡开始办公。

    翟方进做丞相的时候,清正廉洁,公正严明,谨守礼仪,不敢犯一点点错。

    而且翟方进不畏权贵,执法严苛,只要是对方犯了错,不管是高官还是权贵,翟方进都敢弹劾。

    比如翟方进弹劾过的陈咸、朱博、萧育、逢信、孙闳等人都是出自长安的世家子弟,在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名。

    然后翟方进出身寒微,却在几十年里凭借优秀的政绩后来者居上,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他丝毫不害怕,依然用律法去弹劾罢免了这些人。

    早在汉元帝的时候,陈咸就已经成为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

    后来汉成帝继位,陈咸经历几次的升迁于贬谪后进入朝廷人少府一职,当时于身为刺史的翟方进关系很好。

    再次事前逢信已经做到了京兆尹,太仆,为卫尉了,无论是为官的政绩和资历都在方进之上。

    等到御史大夫的官职空缺出来的时候,陈咸,翟方进,逢信都是备选范围内的人选,最后翟方进得到了这个职位。

    后来丞相薛宣因为办事不力被罢免,翟方进因为做过丞相司直被牵连,陈咸趁机责问翟方进,想要得到昔日好友翟方进御史大夫的职位,翟方进因此跟陈咸反目成仇。

    之前,大将军王凤上奏举荐任命陈汤为中郎,非常信任陈汤,后来很多证实都跟陈汤商量之后才决定。

    后来王凤去世了,他的弟弟车骑将军王音代替王凤辅政,也十分看中陈汤。

    当时陈咸,逢信和陈汤都十分交好,陈汤也在王音和王凤的面前称赞逢信和陈咸。

    后来王音王去世,王凤的弟弟成都候王商又继任大司马卫将军继续辅政。

    但是王商和陈汤有旧怨,王商就抓住陈汤的过错弹劾他,经过查证陈汤确实有罪,汉成帝就罢免了陈汤,流放到了敦煌。

    当时翟方进已经做了丞相,之前与他反目成仇的陈咸非常害怕,生怕翟方进上位之后报复自己,毕竟翟方进的小心眼是出了名的,自己当初对翟方进落井下石,翟方进很有可能报复自己啊。

    陈咸想要缓和关系,拿不准翟方进的意思,就派小官杜子夏去试探一下翟方进的意思。

    子夏受命前去拜访翟方进,经过试探之后,却发现依然对陈咸对他落井下石的事耿耿于怀。

    所以不敢为陈咸开口求情,心理也知道以翟方进的性格,有机会一定会反击陈咸,陈咸恐怕没有几天好日子过了。

    果然不久之找翟方进就上奏弹劾陈咸和逢信,结党营私,贪污受贿。

    明知道陈汤结党营私,攀附权贵,违反乱纪,还和他交往过密,以求升迁,请求汉成帝将二人罢免。

    汉成帝同意了,陈咸和逢信两位高官再次折在了翟方进的手上,翟方进有一次震慑了群臣。

    过了两年,汉成帝下诏举荐品行端正,敢于直言的谏臣,红阳侯王立立刻举荐陈咸,陈咸因此做了光禄大夫,给事中。

    翟方进不甘心陈咸再次翻身,非要按死陈咸。

    于是再次弹劾陈咸,说陈咸之前就是因为品行不端,贪赃枉法才被免职的,没有把陈咸杀了已经是法外开恩了,怎么能够再次为官。

    翟方进还顺便弹劾了红阳侯王立举荐人才的时候,隐瞒实情。

    汉成帝因此罢免了陈咸,但是却下令不要翟方进弹劾王立。

    其实这个时候翟方进就应该知道收敛,但是翟方进做丞相太久了,忘记了居安思危,揣度上意了,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任何反思,所以导致了后面悲惨的结局。

    几年之后,皇太后的姐姐的儿子侍中卫尉丁玲后淳于长犯了罪,汉成帝因为忌惮皇太后的关系,只是免去淳于长的官职,并没有将淳于长治罪。

    有关负责部门将淳于长遣送回了他的郡国,淳于长想要自救,就贿赂王立,王立就上密折为淳于长求情,但是汉成帝没有理会王立,是将淳于长治罪了。

    翟方进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立刻上奏弹劾王立,用外戚的身份和皇太后的关系胁迫汉成帝妥协,狡猾不讲道义,应该将红阳侯王立治罪。

    而汉成帝因为红阳侯王立毕竟是他的舅舅,所以只是将王立遣送回了他的郡国。

    翟方进弹劾王立这件事,其实是不应该做的,之前王立做错事,汉成帝就因为王立是他的舅舅没有将王立怎么样。

    这就说明,在汉成帝的心理,其实是不愿意处罚王立的,即使王立真的犯了错,虽然后面汉成帝因为王立为淳于长的事求情,汉成帝也只是迫于无奈,才将王立遣送回国的。

    所以翟方进依然没有意识到汉成帝其实没有多记恨王立,相反的,汉成帝也意识到翟方进的小心眼有多烦人了。

    翟方进因为对王立穷追不舍,所以在自己的衣食父母汉成帝的心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是在是得不偿失。

    即使这样翟方进还是觉得这口气出得不够,于是继续弹劾王立的朋友亲属的等相关联的人,汉成帝对朋党势力也是不满了很久,见到翟方进弹劾的人也是确实证据确凿,于是将翟方进弹劾的二十多个人全部都罢免了。

    这二十多个人之中就有好不容易再次爬上来的陈咸,而陈咸因为被王立牵连,再次失去官职,后来再家中怨愤生病死掉了。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也不知道陈咸的死,算不算翟方进的责任。

    后来翟方进因学识渊博,又兼任法令吏事,被称为通明相,汉成帝非常器重他,翟方进上奏的事,汉成帝基本都允准了,翟方进就揣度汉成帝的心意来做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之前,定陵侯淳于长是有权势的外戚,翟方进也曾经和他交好,并且还曾经称赞举荐过他。

    后来淳于长犯罪,所有于淳于长交好的大臣几乎都受到牵连,但是翟方进却安然无恙,因为汉成帝器重翟方进,所以没有提过这件事。

    但是这件事被有心人翻出来了,翟方进知道了之后,感觉到十分惭愧,于是想汉成帝请求离职。

    汉成帝没有答应,并且还安慰翟方进说,知错就改就好。

    翟方进就安心了。

    但是后来翟方进是在是树敌太多了,再加上翟方进人任丞相一来,除了惩治有罪的官员,再没有什么出色的政绩了,这件事被翟方进的政敌翻出来了,拿来弹劾翟方进。

    如果不是翟方进被人弹劾,他根本就没有发现,翟方进这几年的政绩平平,现在很多大臣都去弹劾丞相,汉成帝不由的认真的去考量这件事,发现翟方进这个人的性格,能力,确实不合和做丞相。

    对于丞相这个职位来说,政绩平平没关系,国家大事没有继续糟糕下去就好,问题就是经过翟方进一系列的弹劾,报复行为,已经让汉成帝印象极为不好了。

    汉成帝之所以把翟方进提拔到丞相的位置,是看中他的政绩,现在翟方进因为私人恩怨耽误公事,并且九年都这样,汉成帝就认为翟方进已经不能再用。

    后来汉朝出现的天降异象的事,汉成帝被洗脑了,认为翟方进耽误了天下大事,应该谢罪于天下,所以赐死了翟方进。

    其实翟方进完全是有机会争取一个善终的,但是问题就处在翟方进的心胸太过狭隘,过于关注个人恩怨,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大事,忽略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官的意向,忘记了居安思危这回事。

    所以最后,错过了无数全身而退的机会,得到了一个悲惨的机会。

    说起来,也是一个可怜人。

    这翟方进本来是可以厚着脸皮不自杀的,但是,他一生严格按照儒家经典的标准要求别人这样和那样,到头来,没有想到皇帝也以孔子去说他的事情了,这下,翟方进的脸就挂不住了

    翟方进自杀之后,汉成帝还亲自去吊唁他,对外隐藏了他自杀的真相,还谥封了他的爵号,这给了翟方进极大的面子。

    翟方进出身低微,处于阶层业已固化的汉王朝后期,依靠个人奋斗走上高层,这本身是鼓励我们后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为官后,先后任职于地方和中央,任上束己公约、崇尚清明、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搏击豪强、为民请命,无大功亦无大过。

    王朝的末期,统治阶层内部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政治倾轧,翟方进也参与其中,虽落得自杀身亡的下场,但其对汉王朝的贡献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个人感情色彩过于浓厚,没有做到客观公正。

    其中大段讲述翟方进参与的政治倾轧而对其优点和贡献只字不提,甚至有些地方更是让读者莫名其妙,例如:王莽以阴谋篡权上位,任上倒行逆施,人神公愤,置个人生死与家族前途于不顾,首倡义旗反对暴政,对比陈胜、吴广,这难道不是大义。

    这充满个人感情色彩而将是非淡化的总评,无异于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孔光少年时好经学,年纪不到二十岁,就被推举为议郎。

    光禄勋匡衡推举孔光品行端正,担任谏大夫。因为议论政事有与皇上意思不合之处,贬官为虹县县令,孔光白免,回家去教授经学。

    汉成帝刘骜初即位,孔光被推举为博士,多次让他负责平反冤狱,整治风俗,赈济灾民,孔光每次奉命出使都圆满完成任务,孔光的名声传遍朝野。

    这时,博士分三科选官,成绩优良的选为尚书,次一等的担任刺史职务,那些不通朝政事务的,就留待以后补任诸侯太傅,孔光以成绩优秀担任尚书,负责考察前代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多年研习精通了汉代的制度和法令。

    汉成帝很信任他,先后迁为仆射和尚书令。

    汉成帝有诏书嘉奖孔光办事周密谨慎,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升任诸吏官,并任命他的儿子孔放为侍郎,给事黄门。

    几年后,孔光又迁为诸吏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给事中,赏赐黄金百斤,兼任尚书。

    之后又迁为光禄勋,仍负责尚书的事务,像过去一样担任诸吏给事中。

    孔光一共执掌朝政机要十多年,维护法度,修定制度。

    汉成帝有政事询问,孔光总是根据经典法律,以自己认为对的答案来回答,不希望与皇帝的旨意苟合;如果有的时候皇帝不听从,孔光也不敢强硬谏争,因此孔光当官时间很长,而且安全。

    有时他上书言事,已经写好的奏章总是删削修改,认为上书张扬皇帝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官的大罪。

    孔光推荐别人做官时,也惟恐被人听到。轮到放假之曰,回家休息,与兄弟、妻子儿女们说家常话时,始终都不提朝廷官署裹的政事。

    有人问孔光:“长乐宫温室殿的树,都是一些什么树啊?“

    孔光只是嘿嘿地一笑,并不回答,然后用别的话岔开去。

    孔光不泄露朝廷政事就是如此。

    孔光是皇帝的老师的儿子,少年的时候就以经学和品行而著名,当官成名很早,不结党扶植培养游说之徒,也不求助于别人。

    这既是他性格内向严谨的结果,也是他学宦早成的身世决定的。后来孔光从光禄勋迁任御史大夫。

    二月,汉成帝已经即位二十五年,没有继承皇位的儿子,最亲的亲属有同母的弟弟中山孝王以及同母弟弟的儿子定陶王。

    定陶王博学多才,像皇帝的儿子似的。

    定陶王的祖母傅太后暗地里为定陶王谋求继承皇位,私下勾结赵皇后、昭仪以及皇帝的舅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因此他们都劝汉成帝定继承人。

    汉成帝于是召集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引入密室,商议中山孝王、定陶王哪一个应该定为皇位继承人。

    廉裹、朱博也都跟方进、王根的意思一样。

    惟独孔光认为根据礼制选立继承人应根据血亲关系,中山王是先帝的儿子,皇上的亲弟弟。

    按照《尚书·盘庚》所记载的,哥哥死后弟弟继承王位为例,中山王应该立为继承人。

    汉成帝根据《礼》有兄弟不能都入庙堂的记载,加上皇后、昭仪要立定陶王,因此选立定陶王为皇太子。

    孔光因为议论不合皇帝的意思,贬官为廷尉。

    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

    后光禄勋匡衡推举其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汉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数成就为博士、大夫。

    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几次到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灾民,后迁为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

    绥和二年,又迁为大将军,继而拜为丞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

    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

    孔光回乡不到一年,朝中接连换了三位丞相,廷议皆不如孔光。

    元寿元年,傅太后去世,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

    他与大司空何武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规定逾限者归官,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

    因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施。哀帝死后,平帝刘衎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王莽。

    孔光担心有不测之事,上书请求辞官回乡。

    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为太傅,次年拜为太师。

    后称病辞职。

    元始五年四月乙未(初一)日,孔光病故,享年七十岁。

    朝廷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谥简烈侯。

    孔光少年时好经学,年纪不到二十岁,就被推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推举孔光品行端正,担任谏大夫。

    因为议论政事有与皇上意思不合之处,贬官为虹县县令,孔光白免,回家去教授经学。

    汉成帝刘骜初即位,孔光被推举为博士,多次让他负责平反冤狱,整治风俗,赈济灾民,孔光每次奉命出使都圆满完成任务,孔光的名声传遍朝野。

    孔光执掌机要这时,博士分三科选官,成绩优良的选为尚书,次一等的担任刺史职务,那些不通朝政事务的,就留待以后补任诸侯太傅,孔光以成绩优秀担任尚书,负责考察前代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多年研习精通了汉代的制度和法令。

    汉成帝很信任他,先后迁为仆射和尚书令。

    汉成帝有诏书嘉奖孔光办事周密谨慎,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升任诸吏官,并任命他的儿子孔放为侍郎,给事黄门。

    几年后,孔光又迁为诸吏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给事中,赏赐黄金百斤,兼任尚书。

    之后又迁为光禄勋,仍负责尚书的事务,像过去一样担任诸吏给事中。

    孔光一共执掌朝政机要十多年,维护法度,修定制度。

    汉成帝有政事询问,孔光总是根据经典法律,以自己认为对的答案来回答,不希望与皇帝的旨意苟合;

    如果有的时候皇帝不听从,孔光也不敢强硬谏争,因此孔光当官时间很长,而且安全。

    有时他上书言事,已经写好的奏章总是删削修改,认为上书张扬皇帝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官的大罪。

    孔光推荐别人做官时,也惟恐被人听到。

    轮到放假之曰,回家休息,与兄弟、妻子儿女们说家常话时,始终都不提朝廷官署裹的政事。

    孔光被贬廷尉绥和元年二月,汉成帝已经即位二十五年,没有继承皇位的儿子,最亲的亲属有同母的弟弟中山孝王以及同母弟弟的儿子定陶王。

    定陶王博学多才,像皇帝的儿子似的。

    定陶王的祖母傅太后暗地里为定陶王谋求继承皇位,私下勾结赵皇后、昭仪以及皇帝的舅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因此他们都劝汉成帝定继承人。

    汉成帝于是召集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引入密室,商议中山孝王、定陶王哪一个应该定为皇位继承人。

    翟方进、王根认为定陶王是皇帝弟弟的儿子,同胞弟兄的儿子就好比是自己的儿子一样,是他的后辈也就是他的儿子,因此定陶王应该定为继承人。

    廉裹、朱博也都跟方进、王根的意思一样。

    惟独孔光认为根据礼制选立继承人应根据血亲关系,中山王是先帝的儿子,皇上的亲弟弟。

    孔光因为议论不合皇帝的意思,贬官为廷尉。

    孔光公正执法孔光长期掌管尚书事务,制订法律制度,号称精细平和。

    这时,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被杀了,淳于长的小妾乃始等六人都在淳于长犯罪的事没有被发觉之前离他而去,有的重新嫁了人。

    等到淳于长的事情发生之后,丞相方进、大司空何武商议,认为“按照法令,犯法的人都要以犯法时的法律论处,在时间上有明确的界限。

    淳于长犯大逆不道罪的时候,乃始等是他的妻子,已经犯有株连之罪,跟自己犯罪一样。

    她们在犯罪之后才离开他,按照法律是没法免罪的。请陛下裁定。”

    孔光发表意见,认为“犯了大逆不道的罪,罪犯的父母妻子子女,以及同母。

    亲属,无论年纪大小,都应该处斩,弃尸街头,以此来警戒今后犯法的罪人。

    而夫妇之间的法则,是相互之间有情义就结合,没有情义的话就分离。

    淳于长自己不知道要犯下大逆不道的罪,就抛弃了乃始等人,她们有的重新改嫁了,夫妻之间的情义已绝,如果还要认为她们是淳于长的妻子,来杀掉她们,名义上不正当,因此不应当牵连判罪。”

    汉成帝下诏书,肯定孔光的意见正确。

    孔光官拜宰辅绥和二年,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因为与犯罪的定陵侯淳于长、红阳侯王立交谊深厚,也都被罢免为庶人。

    任命孔光为左将军,担任右将军的官职,任命执金吾王咸为右将军,担任后将军的官职。

    撤销了后将军的官位。

    几个月后,丞相方进逝世,汉成帝召见左将军孔光,准备拜他为相,已经刻好了侯印和写好了拜他为相的策书,这时汉成帝突然死去。

    就在汉成帝暴死的当夜,葬礼之前,拜授丞相。

    汉哀帝刘欣初即位,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节省减少了许多费用,朝廷政事都由皇上自己负责处理,朝廷一时震动,盼望太平盛世的到来。

    汉哀帝褒扬奖赏大臣,给孔光增加封邑一千户。

    这时,汉成帝的母亲太皇太后王政君自己住在长乐宫,而汉成帝的汉祖母定陶傅太后住在皇帝的住处,汉哀帝便下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应当住在何处?”

    孔光平时听说傅太后为人处事刚烈残暴,而且擅长于玩弄权术谋略,从皇帝还在襁褓之中,就开始抚养,直至教育他成人,在皇帝登基的时候又出过力。

    孔光担心傅太后干预朝政事务,不想让她与皇帝朝夕相近,就发表意见,认为定陶太后应该另外修建宫殿居住。

    大司空何武说:“可以住在北宫。”

    汉哀帝听从了何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