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29章 谄媚、疑团、诬陷、冤屈

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29章 谄媚、疑团、诬陷、冤屈

    杨震出身弘农杨氏,少时师从太常桓郁,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被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

    当时的儒生称赞他说:“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居住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很

    多人认为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杨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坚决。

    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鳣鱼,飞栖在讲堂前面,主讲之人拿着鱼说:“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

    杨震直到五十岁时才在州郡任职。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

    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

    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惭愧地离开。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

    他在任内公犁察请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

    他的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签婆端辈,想要他为子孙布置产业,杨震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元初四年,杨震受命入朝,担任太仆,又升任太常。

    以前的博士选举大多名不副实,杨震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的称赞。

    永宁元年,杨震接替刘恺,升任司徒。

    永宁二年,邓太后去世,安帝宠爱一些后妃开始骄横起来。

    安帝的奶娘王圣,因为抚养安帝有功,依靠帝恩,无法无天。

    他的女儿伯荣出入宫中,贪赃枉法。

    杨震上疏说:“臣听说,君主自古以来施政,主要是选用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治理国家,管理主要是惩治去除违法乱纪行为,所以唐尧虞舜时代,贤能有德的人,都在朝中为官,而恶人则被流放监禁,天下百姓都心悦诚服,国家一派兴旺发达的气象。

    当今之世,古人推崇的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等九种道德,未能发扬光大,而按幸小人却充斥朝廷内外。

    阿母王圣,出身卑微,因遭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奉养圣上。

    虽然有推燥居湿抚养陛下的辛勤劳苦,但陛下对她前后所封赏的悼良财富荣耀,已远远超过了她的功劳。

    然而她贪得无厌的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经常交际朝臣,接受贿赂、请托,扰乱夭下,使朝廷清正的名声受到损毁,如同日月蒙上灰尘一样。

    《尚书》曾告诫说:母鸡啼鸣是不祥之兆;

    《诗经》也讽谕奸诈多谋的女子参政是丧国的根源。

    过去郑庄公屈从母亲意愿,任由弟弟叔段骄横不法,结果,叔段准备谋反,郑庄公不得不用暴力手段将其弟诛杀。

    《春秋》对此事持贬抑态度,认为郑庄公'不教而诛',是不道德的。自古以来,奸诈的女子和小人都是很难相处的,亲近她们,她们就会嬉闹放纵;

    疏远她们,她们又会心怀怨恨。

    《易经》上说:'无所遂其心愿,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务',说的就是奸诈的妇人不能干予政事。

    因此,应当迅速送阿母出宫,让她居住在外面,同时还要阻断她女儿同宫再套邀内的往来,这样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继续保持下来,对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

    请陛下舍弃有碍大局的儿女私情,割除有害国家的仁爱优柔之心,把精力集中在日理万机的朝政雄蜜耻验上,谨慎使用封赏拜爵的权力,减少下面的贡奉,减少百姓的赋役征发,使天下德能兼备的'鹤鸣之士'都群集在陛下周围,为朝廷出力;

    让正在朝廷做官的士大夫莫因朝政不清而懊悔出仕;

    对诸侯国不要横征暴敛,使他们心存不满;

    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抱怨朝廷。

    要循着先朝英明皇帝的治国法则而行,与英明伟大的哲王比德,这岂不是很美好的事吗!“

    安帝将奏折给王圣等看,她们都因而怀恨在心。

    乳母王圣的女儿伯荣,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勾搭成奸,刘瑰为趋炎附势,遂娶伯荣为妻。

    安帝因此而让刘瑰承袭了刘护的爵位,官至侍中。

    对此,杨震坚决反对,再次向安帝上书说:“臣听说过去高祖皇帝执政时曾与群臣相约,不是有功之臣不得封侯拜爵。

    在爵位的继承上,自古以来都是父死子继,兄亡弟及,以防别人篡夺爵位。

    臣见诏书赐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承袭刘护爵位为侯,而刘护的同胞弟弟刘威如今还健在,为什么不让刘威袭其胞兄刘护的爵位而让刘瑰承袭呢?

    臣听说,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诸侯靠德行获得爵位。

    在刘瑰没有任何功劳和德行,仅仅以匹配阿母之女的缘故一时间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这既不符合高祖定下的老制度,又不合乎道义,以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百姓迷惑不解。

    请陛下以历史为镜鉴,按照帝王应该遵循的规则办事,得人心,安天下。“

    安帝没有采纳他的谏言。

    延光二年,杨震接替刘恺,升任太尉。

    安帝的舅永脚应舅大鸿胪耿宝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给杨震,杨震不接受。

    耿宝亲自询问杨震说:“李常侍是陛下亲近的人,陛下想叫你推荐他的哥哥,我耿宝不过是传达陛下的意见而已。“

    杨震说:“如果朝廷想令三府推举,应该有尚书的命令。“

    于是拒绝了他,耿宝恨极而去。

    皇后兄长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他的亲友,杨震又不接受。

    而司空刘授听说后,马上举荐这二个人,十天之内都被提拔。

    因此,杨震更加遭怨。

    当时安帝下诏让使者为乳母王圣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鼓动,扰乱朝廷。

    杨震再次上疏说:“臣听说耕种九年必有三年的储备积蓄,所以尧帝遇到洪水灾害时,人民照样有饭吃,有衣穿,不受饥俄折磨。

    臣思虑,如今灾害发生,且日见扩大,百姓储备空虚,不能自足,再加上蝗虫成灾,羌虏侵掠,边关震扰,战事连年不息,兵马粮草难以供应,大司农主管的国库资财匮乏,恐怕国家到了难以安定的时候了。

    臣适才看到陛下下诏为阿母在津城门内大建府第,合两坊为一坊,将街道都占完了,雕刻装饰极其精致。

    如今盛夏,正是草木旺长农业生产大忙的时候,在自然灾害严重、国库空虚、农业大忙的情况下,动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山取石,修建府第,不是很不合时宜吗?

    特别是动用大匠、左校以及其它官员,建造衙门官署几十处,相互攀比,费用过亿,耗资特别巨大。

    周广、谢恽兄弟,既不是皇上重要亲戚,又不是皇室枝叶贵属,仅仅依附皇上周围亲幸的奸债小人。

    与樊丰、王永等人共分权力,嘱托遍布州郡,威势动摇大臣,宰相衙府想征召人材,大多都要看他们的眼色行事。

    被招来的人差不多都是通过行贿买官的无能之辈,甚至一些过去因贪污纳贿被禁锢不许做官的人。

    一些放浪形骸、胡作非为的人,也都通过行贿重新得到了高官显位,以致黑白混淆,清浊不分。

    天下舆论哗然,都说上流地位是用金钱买来的,使朝廷招来无数讽刺漫骂。

    臣曾听老师说过:'国家向人民征用赋役太多的话,百姓财尽就会埋怨,力尽就会叛乱。

    百姓同朝廷离心离德了,朝廷怎么去依靠百姓?'

    所以,孔子说:'百姓不富足,君王又怎能富足呢?'

    请陛下斟酌考虑。“

    樊丰、谢挥等人见安帝不听杨震接二连三的苦谏,便更加肆无忌惮,进而假造诏书,调拨大司农所管国库钱粮、将作大匠所管众多现成材木,各自大肆建造家舍、园地、庐观,花费人力、财力不计其数。

    杨震因为发生地震,又上疏说:“臣蒙圣恩得以供职于台府,却不能宣扬政化,调和阴阳,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地动。

    臣听老师说:'地属阴精,当安静承阳。'

    现在动摇,是阴道太盛的缘故。

    那天戊干辰支并地动,三者皆土,位在中宫,这是内臣近官操权用事的象征。

    臣想陛下因边境不宁,自己非常刻苦,官殿垣屋倾斜,也只用一根支柱撑撑罢了。

    土木不兴,想使远近都知道政化清廉,京师庄严雄伟,不在乎崇楼高阁。

    而一些谄媚之徒,不能与陛下同心,骄奢越法,浪用劳役,大修房屋,作威作福。

    道路议论纷纷,大家耳闻目睹。

    地动的异变,就在京城附近,大概就是因此发生。

    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官焦急,而修建不止,真是致旱的先兆。

    《尚书》说:'僭恒阳若,臣无作威作福玉公。'

    就是说:只有君王得专威福,为美食。

    请陛下发扬刚健中正的精神,抛弃那些骄奢之徒,杜塞妖言的来源,秉承皇天的警戒,莫令威福久移在下,大权旁落。“

    杨震前后多次上疏,言词激切,安帝已经不高兴,樊丰等又都更加对他侧目憎怨,只是因为他是名儒,而不敢加害。

    不久,河间郡有一名叫赵腾的男子到宫门上书,批评朝政。

    安帝阅后非常生气,下诏将赵腾收捕人狱,严刑拷问,最后以诬惘安帝的罪名结案。

    杨震知道后,立即上书营救赵腾。

    他说:“臣听说尧舜时代,在朝廷置放敢于直谏的鼓,标立敢于诽谛的木,用以鼓励官吏和百姓给皇帝提批评意见;

    殷周时代的英明君主,特别注意倾听百姓的怨愤谩骂和不满,用以修正自己治国中的缺点和错误,用德行去教育感化人民。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下情尽数上达,使人民无所忌讳地畅所欲言,让最下层人都能把意见讲出来,以便广泛采纳众议扩集思广益。

    如今赵腾虽因言语激烈攻击朝政而获罪,但这与那些杀人放火的犯罪分子是有明显差别的,臣请陛下减免已经定下的罪名,保全赵腾的性命,并以此鼓励最下层的广大人民坦率直言,以求广开言路,获取教益。“

    安帝看了杨震奏章,仍不醒悟,将赵腾押赴都市斩首。

    延光三年,安帝东巡泰山,樊丰等乘机修建房屋。

    杨震的掾属高舒召将作大匠令史稽查这件事。

    获得樊丰等的假诏书,杨震写了奏书,要等安帝回来上奏。

    樊丰等听说了,惶恐万状。

    正好太史说星变倒行,就一起诬陷杨震说:“自赵腾死后,杨震深为怨怒。

    并且为邓骘的旧部,怀恨在心。

    等安帝返回,在太学待吉日入宫,晚上派使者持节收杨震太尉印绶,杨震于是闭门不见宾客。

    樊丰等还是恨他,竟请大将军耿宝上奏说杨震不服罪,心怀怨恨,安帝下令送归原籍。

    杨震走到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慷慨地对他的儿子、门生们说:“死是一个人不可免的。

    我蒙圣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

    我死之后,只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归葬所,不设祭祠。“

    于是服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

    弘农太守移良秉承樊丰等旨意,派官员在陕县留停杨震丧,露棺道旁,责令杨震诸子代替邮差往来送信,路过的人,都为之流泪。

    永建元年,汉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伏诛,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至朝廷申诉杨震的冤情。

    朝廷都称赞杨震的忠诚,下诏任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杨震葬前十几天,有大鸟高一丈多,飞到杨震丧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

    直到下葬,鸟才飞去。

    郡里将这一情况上报。

    当时灾异连续出现,顺帝感悟到杨震的冤屈,于是下诏说:“已故太尉杨震,正直为怀,使他辅佐时政,而小人颠倒黑白,谄害忠良,上天降威,灾害屡作,求神问卜,都说是杨震枉死之故。

    我的昏庸,加重了这种罪过。

    山岳崩塌,栋梁折断,是多么危险啊。

    现在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如果您的灵魂显灵的话,请来享受这些祭品吧。“

    人们立石鸟像于杨震墓前,来纪念他。

    马援,中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东汉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之父。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甚得器重。

    后来归顺光武帝刘秀,为东汉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汉建立后,马援仍领兵征战,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累官至伏波将军。

    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建武二十五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受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

    汉章帝时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

    宋徽宗时加封至“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关于马援的先祖有两种说法,一说其先祖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后子孙以马为姓;一说为归化的匈奴人。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大臣。

    马通与兄莽何罗与江充关系友好,因此参与巫蛊之乱。

    后武帝反思巫蛊之祸,开始对参与制造巫蛊之乱者的惩处。

    莽何罗见此,非常害怕。

    于是他铤而走险,与其弟马通、莽安成合谋要刺杀武帝。

    但是阴谋被金日磾发现并阻止,于是莽何罗兄弟宗族俱被杀。

    马通虽死,马通之子马实却没有被处死。

    马实于宣帝时以郎持节号使君。

    马实生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仲生四子,第四子就是马援。

    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

    马援年少而有大志,几个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学《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泥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

    谁知没等马援起身,马况便去世了。

    马援只得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

    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

    后来马援当了郡督邮。

    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

    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北地郡。

    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

    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

    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

    马援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

    当时,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

    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说:“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

    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的堂弟王林任卫将军,广招天下豪杰,选拔马援为掾,并把他推荐给王莽。

    王莽于是任命马援为新城大尹。

    更始二年,新朝灭亡,马援和哥哥增山连率马员一起离开了各自的任所,逃至凉州避难。

    建武元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马员到洛阳投奔刘秀。

    马援则羁留在西州,受到陇右割据势力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参与隗嚣的决策定计。

    同年,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隗嚣派马援去探听虚实。

    马援跟公孙述本是老乡,而且交情很好,马援本以为这次见面定会握手言欢,没想到公孙述却摆起皇帝的架子。

    公孙述先陈列卫士,然后才请马援进见,待刚见过礼,又马上让马援出宫,住进宾馆;接着命人给马援制作都布单衣、交让冠。

    然后才在宗庙中聚集百官,设宴招待他。

    席间,公孙述表示要封马援为侯爵,并授予他大将军的官位。

    马援的随从宾客以为受到了礼遇,都愿意留下来。

    马援则认为公孙述只是是装腔作势,不能久留天下士,于是毅然返回陇右,并对隗嚣道:“公孙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专门效力刘秀。“

    建武四年,马援携带隗嚣的书信到洛阳,在宣德殿面见刘秀。

    刘秀道:“你周旋于二帝之间,现在见到你,使人大感惭愧。“

    马援道:“当今世道,不只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臣如今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

    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个说客。“

    马援道:“天下反反复复,窃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现在见到陛下,宽宏大量,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

    刘秀佩服他的胆识,认为他与众不同。

    不久,马援随刘秀南巡,先到黎丘,后转到东海。

    南巡归来,刘秀又以马援为待诏,日备顾问。

    马援要回西州时,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相送。

    马援回来后,隗嚣询问东方的传言和在京师的得失。

    马援道:“前次到朝廷,陛下多次接见我,每次与其在宴间谈话,从夜谈到清晨,陛下的才能勇略,不是别人所能匹敌的,且坦白诚恳,无所隐瞒。

    胸怀阔达而有大节,大抵与高帝相同,而其经学之渊博,处理政事和文章辞辩,在前世无人可比。“

    隗嚣又问:“陛下比高祖怎样?“

    马援回答:“不如。高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为;而当今陛下喜爱政事,处理政务能恰如其份,又不喜欢饮酒。“

    隗嚣心里不高兴,说:“像你这样说,陛下倒胜过高祖了。“

    话虽如此说,隗嚣到底还是相信马援。

    他同意归汉,派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

    马援携家属随隗恂到洛阳,数月都没有被任命职务。

    他发现三辅地区土地肥沃,原野宽广,而自己带来的宾客又不少,于是便上书刘秀,请求率领宾客到上林苑去屯田。

    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此时,隗嚣听信了部将王元的挑拨,想占据陇西,称王称霸,因而对汉朝存有二心,处事狐疑。

    马援见状,多次写信,好意相劝。

    隗嚣怨恨马援,认为他背离自己,见到信后愈发恼火,后来竟起兵抗拒朝廷。

    马援上书刘秀,陈述消灭隗嚣的计策。

    刘秀采纳马援的计策,令他率突骑五千,游说隗嚣的将领高峻、任禹等人以及羌豪,陈述利害祸福,分化瓦解隗嚣集团。

    马援又写信给隗嚣部将杨广,陈说利害,希望他能归附汉朝并劝谏隗嚣悬崖勒马。

    杨广没有答复。

    建武八年,刘秀亲征隗嚣。军队行进到漆县,不少将领认为前途情况不明,胜负难卜,不宜深入险阻,刘秀也犹豫不定,难下决心,正好马援奉命赶来。

    刘秀连夜接见,并将将领们的意见告诉马援,征询他的意见。

    于是,马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隗嚣的将领已有分崩离析之势,如果乘机进攻,定获全胜。

    说着,他命人取些米来,当下在光武帝面前用米堆成山谷沟壑等地形地物,然后指点山川形势,标示各路部队进退往来的道路,其中曲折深隐,无不毕现,对战局的分析也透彻明白。

    刘秀大喜道:“敌虏已在我眼中了。“

    遂决意进军。

    第二天,光武帝挥军直进,抵达高平第一城。

    当时,凉州牧窦融率河西五郡(指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车五千辆与刘秀会合,分数路攻陇。

    隗嚣大将十三人及部众十万余人不战而降,隗嚣逃至西城,援陇蜀军李育、田弇逃至上邽。

    汉军占领了天水的16座属县,刘秀派吴汉、岑彭围西城,派耿彝围上邽。

    至此,隗嚣军主力基本上被汉军消灭。

    此战,马援“堆米为山“是此战取胜的重要原因,这在战争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武九年,马援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作为来歙的副手,统领诸军驻守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