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科普历史,老朱破防了 » 第五十九章 打不过,也吵不过

第五十九章 打不过,也吵不过

    朱元璋今天心情超好,本以为像往常一样,没有大事要事,走个过程,

    收上来奏折,就跟着苏尘去打孙子了。

    谁知道,还真就发生了大事。

    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大事。

    却不得不报皇帝陛下裁夺。

    兵部尚书赵仁启奏:

    “启奏陛下,北京卫后府所属鹰扬卫内,军士王元之母王刘氏因为不小心打翻

    火烛,导致军营失火,共烧毁军舍两间,轻伤两人,一位是王刘氏自己,

    另一位是邻舍的军士。”

    “呼,依律法,此种危险行为,应施以鞭刑”

    不过引起了小范围的恐慌,此种危险行为,按律应对始作俑者施以鞭刑,

    可是,其子王元以母亲年迈,才受惊吓,实在不能再受惩罚为由,

    请求自己为母亲代受罚,请陛下裁夺。”

    闻听军营失火,朱元璋和朱标同时发怒,这还了得!

    哪里都能失火,唯独军营不能!

    要知道,那可是护佑地方平安的重要场所!

    “年迈?王刘氏多大年龄?”

    “回陛下的话,六十三岁!”

    大臣们全都低声惊讶,这人岁数可是不小了!

    “呼,这也有点儿危险啊。”

    “军营失火,虽不严重,影响却不小。”

    “是啊,犯错受罚,天经地义。”

    臣子们议论纷纷。

    朱标却把目光看向了自己的老爹。

    朱元璋眼角的余光看见了儿子的眼神。

    这个孩子,又动了恻隐之心。

    虽烧毁了两间军舍,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看儿子要张嘴求自己了,想起苏尘说的话,朱元璋大手一挥:

    “标儿怎么看?”

    朱标立刻开口:

    “父皇,儿臣刚看完他的奏章,上面写的事实清楚,

    此人是因为年纪大了,不小心打翻火烛,又因行动不灵活,而没有及时扑灭,

    这才烧到了外面,儿臣认为,这应该属于无心之错,不妨小惩大诫。”

    朱元璋觉得太子分析的对,可是他更看重的事其子王元的一片孝老之心。

    于是便直接宣布:

    “太子的话,都听见了?!”

    底下纷乱的声音归于平静。

    “朕觉得这个王元倒是一片孝心可嘉,孝老才能忠君,区区小事,倒也不必苛责。”

    说完上半句就不说了,示意朱标定夺。

    朱标感激的看着父亲,思量了一下,再次看了父皇一眼,深吸一口气,中气十足的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不如念在王元一片孝心可嘉,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的份上,

    免去母子二人的刑罚,损毁的军舍修缮所用开支,由卫所上报朝廷分担,

    至于私人财物,涉及他人的,由王氏母子偿还,父皇以为如何?”

    底下的大臣们听到朱标的结论都纷纷表示赞同。

    魏国公徐达最先开口:

    “陛下爱民如子,太子殿下仁厚。”

    韩国公李善长也赶紧出列表态:

    “只是要杜绝此等危险行为的再次发生。”

    朱元璋在李善长的话音未落之际,如炬的目光就射了过来!

    他这是不满意标儿的仁慈啊?

    见皇帝陛下没有对韩国公的态度表示什么。

    其他人也纷纷出列,大多数赞成,也有少数保持中立立场

    太子太过仁慈,不一定是好事。

    不过此时是洪武十六年的冬天,大明帝国也才走上正轨,有些法律法规也不是特别健全。

    所有律法的依据都依托在前朝及唐宋的基础之上,进行着删减。

    而参与这项工作最多的就是韩国公李善长。

    难怪韩国公刚才赶紧站起来提议。

    太子的表现一直都很优秀。

    皇帝陛下对太子的爱重更是都落在众人眼里。

    没有人会想着在这个问题上触霉头。

    所以,大家伙也就是议论议论,最终的裁决还是要交给最上面那两位。

    朱元璋见大家都说的差不多了,开口说道:

    “就依标儿的去做,标儿处理的很好!天干物燥,实在是容易起火。”

    “陛下圣明!”

    朱标满心欢喜,父皇是真的把苏尘的话听了进去。

    往常如果是今天这种局面,父皇不会完全采纳自己的意见,更不会护着自己。

    反而是一边激励,一边鞭策。

    于是在朝中大臣们表达了对皇帝陛下的服从之后,朱标又补充道:

    “还有,就像韩国公所说的,吩咐下去,卫所百户,千户要加强对卫所防火安

    全的巡视,以免再次发生此类灾祸。”

    李善长那颗嫉妒之心终于在朱标的这句话之后得到了纾解,

    颇为自得的扬了扬自己的山羊胡子。

    谁知朱标的话还没说完,他转过身再次对着自己的父皇说道;

    “陛下,臣还有一事,请陛下和诸位臣工一起探讨。”

    朱元璋很意外,还有什么事?

    这不是都按照你说的办完了吗?!

    因为一般的小事儿,标儿只需喊他父皇就好,一旦用官称称呼自己,那就是政事了。

    他不明白,这点儿事,还有什么可深究的吗?!

    “准!”

    “此事的发生,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不过,孤以为,

    王刘氏六十三岁还在军营服役,实在是朝廷的疏忽。

    俗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六十三岁的老人早就应该回到家中安享晚年了。

    或许,他们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而这,就是我朝军籍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造成的。

    没有为他们做好老了之后的制度保障。”

    说道这里,朱标停了下来,他见父皇正兴奋的看着自己,

    而龙台下站着的众位都惊讶的注视着自己。

    他知道他们为自己对部队制度的深刻理解而感到欣慰;

    同时也已经预感到自己要说什么了。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朱标收到了来自父亲的肯定之后,继续自己的话题:

    “所以,孤提议,让礼部和兵部共同商讨,改革和健全士兵招募和退役制度,

    打破固定军籍的做法,让有志青年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

    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为自己,也为大明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让这些为国效力的军士和军士家属,少有拼搏的动力和精神信仰,

    老有可以依仗的制度保障。

    唯有这样,才能让前方的士兵没有后顾之忧!

    这样我大明的百万将士,才能前后方同心一体,团结有力量,

    才能打造大明无往而不利的雄狮。”

    朱标没有抛给大臣们,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因为他也对大家

    来回互相扯皮感到厌烦,干脆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有什么不合适的,或者是不对的地方,

    再交由他们在自己设定的框架里面讨论,这样既能节省开会的时间,

    还能让事情得到更快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想要得到什么结果,越是事与愿违。

    朱标的话才落,李善长就说话了:

    “臣认为,太子殿下的提议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