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科普历史,老朱破防了 » 第六十四章 承认错误比承认无能还难

第六十四章 承认错误比承认无能还难

    “韩国公的这种认知,就是固执的认为把人们固定在原地,只干他们分内的事,

    朝廷才认为是正确的,是大大的良民。

    这,就是久居朝堂的后果。”

    朱标一阵见血的指出之后又安抚了一下;

    “孤只是就事论事,韩国公不必多想。

    我们作为大明的统治者,自然的认为百姓应该完全服从我们规定的条条框框,

    只是咱们不要忘了,人不是动物。

    这是苏尘的原话。

    军籍制度的弊端在于,一旦被没入军籍,就世代为军户,他们不可以转换身份,更不能更改户籍上的认证。

    打个非常简单的比方,假如,你从出生就非常讨厌杀戮,更不喜欢舞刀弄枪,

    可是因为你出生在军户家,你必须要走进军营,你说,你会不会怨恨?

    可是这个身份是朝廷给的,他要无条件服从!

    这样的人,一来不会在军营中有所建树,

    二来跟不会真心报效朝廷,从而混在军中,坐吃饷银,

    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浑浑噩噩,

    若他是个非常普通的人也就罢了,倘若他是个在别的方面有兴趣的人,

    比如,水利,比如经商,比如读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不是也算是毁了一个天才!

    以上孤只是打个比方,可是实际上,孤觉得,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如果这事放在我们自己身上,大家还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啊?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太子殿下说的的确有可能。”

    “不是有可能,是有很多。”

    “不过我到觉得韩国公说的也对,农户和匠户都还好说,这军户,

    一旦取消这种制度,万一都没有人愿意当兵,好像也不行吧?!”

    “这个,还真是不好取舍。”

    ......

    而朱标接下来的话彻底颠覆了他们的三观!

    “众所周知,我的父皇,从来不避讳谈自己的出身,起于微末嘛。

    所以,他制定的好多政策,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删减,来作为我朝的律法。

    说句大不敬的话,固定籍贯这件事,

    就是基于蒙元把百姓分为不同等级的基础。

    而元朝之所以被百姓抛弃,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治国方略,不得人心!”

    朱标一席话醍醐灌顶,大明朝堂上的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一点就透!

    倒不是他们反应有多快,而是非常惊喜太子殿下,

    能够对这件事有如此独到的见解。

    也不是他们多愚蠢,而是因为他们即使知道这就是根本原因,

    基于对皇权的敬畏,明知道这些策略有漏洞,哪怕知道不合理,

    他们也不敢忤逆朱元璋的意思。

    今天太子殿下敢于直面这种缺陷,往大了说,那是深明大义;

    往小了说,那就是敢于承认错误。

    人有些时候,承认错误比无能更难以接受。

    不过,太子这承认的是老爹的错误,难受程度应该也没那么低吧。

    只是不知道陛下会不会因为而怪罪太子,就无从得知了。

    “接下来,诸位就好好开始研究一下,怎么改革才能让我们既能保证兵源的充足,

    又能激发士兵的忠诚和归属感,荣誉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当兵参军是光荣的,

    而不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我想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至于更改父皇规定的律法,就由孤来对陛下说。

    注意!

    我们既要躲开唐朝府兵制的局限性,也要参考不要陷入募兵制后期造成的的军阀割据现象。

    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寻找出一条独属于我大明朝的军队军制出来。

    孤相信,诸位爱卿定会交给孤一份满意的方案。

    散了吧。”

    朱标说完,就背着手走了,留下满朝文武站在原地发蒙!

    这是把任务交给自己了?

    韩国公李善长更是头大,合着你们爷俩只需想一想,然后动脑子的事还得交给我们做?

    “我朝这个固定军籍的制度本来就是创新啊,这还改,怎么改?!”

    兵部尚书赵仁嘟囔了一句。

    “太子殿下现在有苏尘最后台,他这是想要让大明传承到千秋万代啊。”

    “走吧,任务来了,诸位,相关人员,继续开会讨论吧。”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府兵的调遣、指挥权属於朝廷。

    府兵的来源,主要是从自耕农和地主中挑选,后来则逐渐以贫苦农民充役。

    每三年征一次兵。凡20岁以上的健壮丁男,都在征兵范围内,。

    一般21岁入役,61岁出军,实为终身服役。

    但是经过武则天统治时期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制失去了其经济基础,

    而且当时府兵被王公贵族当家丁护院驱使,因此社会上以当府兵为耻,

    所以唐玄宗为了提高军事实力,开始实行募兵制。

    施行募兵制之后,军事实力倒是提高了,但同样带来另一个问题。

    因为募兵制施行后,军人已经成为一种职业,长期将兵在一起,容易形成军阀割据,

    为唐末节度使混战及安史之又乱埋下了伏笔。

    如此看来,府兵和募兵都有短板。

    后来的宋朝呢?

    根据《宋史·兵卫志》相关记载,两宋的禁兵、厢兵、屯驻大兵等都实行募兵制。

    但是他的指挥系统是由枢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

    其中,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调动,直属皇帝管理,拥有对宋朝正规军的调动权;

    由于禁军是宋朝的正规军,隶属枢密院直接调动,三衙领兵,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衙则分化禁军的指挥权,三个部门共同领导禁军部队;

    兵部隶属于尚书省,为了防止宰相对军国大事的干预,

    宋代兵部只掌管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等非正规军,

    同时负责武将的升迁管理、地图仪仗等。

    而厢军是宋朝各州县安保部队,最高隶属于兵部,兵部拥有对全国厢军的指挥权。

    但是实际上,厢军战斗力弱,一般只有维持治安和杂役的任务,州县地方长官一样对其有领导权。

    最后是土军、民兵、藩军。

    他们是宋代为了边防安全和治安稳定建立的准军事化部队。

    按照熙宁变法的保甲法要求,宋朝逐渐建立完善其民兵部队,

    而从仁宗朝开始的对西夏战争也大量的招募了土军和藩军,

    这些军队名义上直属于兵部领导,兵部拥有其指挥权。

    这样三方制衡下来的结果倒是极大的防止了藩镇割据实力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兵权的过度分散和相关官员职位的增加,也会导致国家财政上的负担加重,行政效率底下的问题。

    大明臣子,都是饱读诗书之辈,这下,有他们头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