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朱高煦只想当个富贵王爷 » 第44章 人又不够了

第44章 人又不够了

    二月初,在军营南方五里左右的位置,罗家寨钢铁厂建成了。

    说是钢铁厂,但是目前其实生产的都是生铁。只不过,比起质量参差不齐的小作坊,比例合适的生铁,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质量相当不错的材料了。

    但是现在朱高煦又面临着一个问题,人不够了。

    钢条厂建成后,朱高煦第一时间将铁匠作坊九成以上的人手抽调过来,培训后成为钢铁厂的技术骨干,还从砖瓦陶瓷厂和石灰窑和建筑队抽调了一批人。

    甚至还让部队里的士兵轮流充当搬运工,才勉强满足了钢铁厂目前的人员数量。

    增加劳动力,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鼓励生育,这是最根本的办法,但是缺点是,见效周期长,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见效。

    二是从别人的地盘吸收人口。

    三是花钱招募临时工。

    鼓励生育方面,朱高煦之前一直在做,比如给所有百姓基本的生活保障,提供免费教育,给百姓结婚创造条件等等。但是,短时间内真的见不到收益。

    从别人的地盘吸收人口方面。朱高煦很想这么做,但是如果贸然大量吸收人口,很可能会得罪迁出方的势力,所以,在没有谈判的情况下,朱高煦暂时不敢这么做。

    都说穿越一定要穿越到盛世,这是对的,不然很多人可能一开局就没了。但是,如果单纯从获取劳动力这一点来说,还是乱世更容易。

    因此,现在最有操作性的办法,就只剩下雇佣临时工了。

    朱高煦看着地图,思考着附近几个势力。

    离自己最近的势力是南边的威清卫和平坝卫,因为亲王理论上允许拥有三护卫,这两个卫所也最容易调动。但是,朱高煦并不打算调动这两个卫所。

    理由是,这两个卫所是屯田卫所。按照明朝的制度,这两个卫所之中,七八成的士兵是要种地的。他们种出来的粮食,除了自己吃之外,多余的可以销售出去,换取其他生活物资。而今年收货后,朱高煦将是他们卖粮食的最大客户。

    动他们的人,等于断了自己的一个重要的粮食供应来源,这非常不划算。

    剩下的,向东、向北越过猫跳河,就是水东宋氏的势力范围。而向西、向北越过鸭池河,就是水西安氏的势力范围。

    朱高煦反复斟酌,还是决定先找水东宋氏谈谈。

    这一代的水东宋氏首领是宋斌,史书上未找到他详细的出生年份。但是我们可以从相关史料推断一个大概。

    历史记载,宋斌的爷爷宋钦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去世,其子宋诚年幼,由其妻刘淑贞代袭其职。那时候十六虚岁就可以袭爵了,因此,宋斌的父亲宋诚,生于1366年之后。

    而宋诚1403年去世时,宋斌直接袭爵了,证明宋斌出生于1388年之前。再加上明朝男性通常十五、十六周岁大婚,推断出宋斌出生年代应该在1383-1387年。

    现在是永乐三年(1405年),此时的宋斌应该是18-22周岁。

    此时的西南土司大都“家习弄兵,不晓笔札。”唯独宋斌一家好读书,喜近文士。后来在宋斌聘请著名诗人廖驹教导他的儿子们,其子宋昂、宋昱成为了明朝首批诗人。

    朱高煦二月初带李景隆等人,去贵州城(此时还不叫贵阳府)见宋斌。没想到却遇到了宋斌和一些文人书生在开诗会。

    早在朱高煦抵达贵州之前,宋斌就听闻过朱高煦的名声,说他是一个善武,又懂点赚钱的纨绔子弟,对他很是不喜。不过碍于他藩王的身份,宋斌对他一直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次得知朱高煦要来,举办这么一个诗会,也有刻意之嫌。

    朱高煦一行人到来,双方行礼完毕,宋斌先是邀请一行人入座,然后几位书生又做了几首诗。

    朱高煦虽然不是学文科的,但是毕竟学古诗文到高中毕业,也能听出来,他们的诗,虽然比不上那些课本上的传世佳作,但是至少平仄、对仗等基本功还是很不错的,意境也有一点点。

    这时,一位书生忽然起身,大声说道:“学生听闻汉王殿下文武双全,可否也作诗一首,让我们乡野小民,开开眼界。”

    朱高煦看向那位书生,又看向努力保持平静表情的宋斌,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们安排好的。想要给自己一个下马威,那么自己之后提出要求时,底气也就没那么足了。

    朱高煦思索了片刻,站起来说道。“文武双全,实不敢当,本王是个粗人,也只能把这一路行来看到的景象,又想到沐老公爷和宋老将军当年的功业,赋诗一首。”

    “明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黔江水拍云崖暖,玉龙山巅风雪寒。十万大山千里险,三军过后尽开颜。”朱高煦假装一边思索一边念了出来。

    静,现场忽然完全静了下来。

    朱高煦这首诗是改自太祖的七律·长征。

    虽然因为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修改,比太祖的原版诗句要差了很远。

    但是,依然保持了太祖的那份豪迈和气度。

    而且,这首诗改完了以后,把宋斌的爷爷宋钦和平定云南的黔国公沐英都架了上去。送宾虽然喜欢诗文,但毕竟是武将的孙子,这份荣耀,让宋斌也感到热血沸腾。

    “好诗好诗,殿下大才!下官佩服之至!下官代祖父,谢殿下!”宋斌也站了起来,拱起双手,深深一拜,态度比之前,恭敬了很多。

    “好说好说,宋老将军当年数次平寇保境,我大明朝在云贵之地,方能站稳脚跟,今日本王才能有这一容身之地,本王也很敬重宋老将军。”朱高煦走上前去,扶起了宋斌。

    “敢问殿下,此诗的名字。”宋斌问道。

    朱高煦犹豫了一下,既然一开始说了是纪念沐老公爷和宋老将军的,还是按照古时的规矩给这首诗命名为《永乐三年忆黔国公及宋钦老将军》。

    “来人,来人,上好酒,把家里的好酒都拿出来。”宋斌大声吩咐道。“殿下,请!咱们今日一醉方休!”

    “宋大人客气。”朱高煦回道。

    “殿下快请坐!”宋斌亲自把朱高煦送回席位上。

    此后双方开怀痛饮,宾主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