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红楼开始重建大汉 » 第13章 “胆小”的晴雯

第13章 “胆小”的晴雯

    贾珣看着眼前的丫鬟,只见其身形纤秀,皮肤白皙,一双眼睛滴溜溜地转着,灵动过人。

    这娇俏动人的丫鬟便是晴雯。她原本以为已经被预定放在贾宝玉的房里的,却没想到却被叫来到东府贾珣这里。

    来贾珣这边,她其实是不愿意的,毕竟贾宝玉可是贾母的心头肉,而贾珣却是东府里的庶子。这两者的差距不啻于天壤之别。

    不过她也不敢反抗,一来卖身契在贾母手上;二来府里到处传着作为珣二爷的事迹。殴打族亲,连续打倒四人;瞬间便砍伤四名护院武师。

    这位二爷,府里传他可不是什么好性子。惹了他,可能连她也敢打。

    晴雯一边想着,心头有一股闷气,低着头不发一声。

    贾珣看了晴雯几眼,感到有点诧异,不应该啊,这丫头原著中胆子可没有这么小,怼王善保家的,怼王夫人,还被曹公钦定了一个“勇”字,不应该是这种性子啊。

    贾珣哪会想到,这两天他的“光辉事迹”已经传遍了整个贾府,两府的仆人对贾珣可谓六分不喜三分厌恶一分畏惧,看到贾珣基本都会远远避开。

    贾府平日里待下人普遍宽宏,受到责罚也不过是掌嘴和打一顿,然后撵出去。哪像遇到贾珣这样不讲脸面直接动刀剑的。

    现在贾府的下人们各种传着贾珣的坏话,什么十恶不赦专打下人,什么杀神,随意砍人。俨然一个奸恶之人的形象。

    看着眼前这小丫头,贾珣沉吟了一下,说道:“晴雯,这两天你熟悉一下,以后你和银杏住在隔壁耳房里。银杏你带她过去吧。”

    申正时辰,晚饭时间。

    贾珣瞥了眼两个丫鬟,只见银杏正在毫无顾忌地吃饭,旁边的晴雯一脸懵逼,看着两人却不动筷子。

    “晴雯,吃饭,再不吃饭菜都凉了。”贾珣捧着饭碗,一边吃一边说道。

    旁边不停往嘴里塞的银杏,含糊不清地说着:“晴雯姐姐,二爷以前都是这样吃饭的,一起吃吧。”

    刚才二人互相交流了一番,发现银杏比晴雯小了一个月,银杏才颇不情愿地喊晴雯为姐姐。想不到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丫鬟,居然她还是最小的那一个。

    看到两人吃得欢快,不似作伪,晴雯才小口小口地吃起来。

    “二爷,今天厨房里又给我们多打了些饭菜,看到我都笑眯眯的,还要我跟二爷说以后有什么想吃的跟她们说呢。”银杏吃着喜滋滋地说着。

    这贾府里的仆人,果然是看人下菜碟的货色。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以前还经常刻薄他们,给他们冷饭残羹,现在风向一变,见风使舵的本事熟练得很。

    算了,懒得管他们。

    贾珣微微一笑,继续吃起饭。以后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他确信着。

    一夜无话,贾珣吃过早饭,便带着林三去东府库房支取二十两银子。

    管理支钱收账的管家是余禄。贾珣昨天向秦可卿打过招呼,这银子很轻松便交到贾珣手里。

    贾珣还是第一次拿到这么一笔巨款,这每月二两银子要买笔墨纸砚,又要买书籍文章,三年来的私房钱全给干个底朝天,一文钱都没有剩下。

    现在该去书坊里买些坊刻文章回来看看了,前些日子那买的六篇已经被他翻烂了。

    贾珣便带上林三,从宁国府东边角门出去。

    宁荣二府处于长安城西面,刚出门便是宁荣前街,此处虽叫街,却非市面上的货殖大街。这一带附近都是些达官贵人或者富商的住宅。不过路上有许多流动小贩,挑着担卖些小孩子的零嘴。

    如果想买东西则需要再穿过前面几条巷子,便可到西大街。

    不过西大街的店面赁钱较贵,不是卖文房四宝的书肆,就是卖书画大家的书画店,其他如布铺,成衣铺,酒楼以及青楼等店铺,数不胜数。

    贾珣的目的地是长安南城,西城的货物普遍定价过高,按后世的话来说,西市里主打高端市场,面向的受众是高官以及阔地主。

    而城南市集里面的东西则便宜许多,相对更加物美价廉。

    几刻钟后,贾珣和林三走在城南市肆上,看着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们。许多行人都是穿着粗布衬的棉衣的平民,十个人中或有一两个穿着襕衫,戴着方巾的秀才。

    走在城南市集上,到处听到有小贩在吆喝。“来啦来啦,新鲜出炉的大白馒头,一文钱一个,快来买啦。”

    “上好的干木柴,冬天买回去烤火,烧一夜暖和咯。”吆喝叫卖的是从城外挑柴来卖的中年樵夫。

    “来看看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夹馍三文钱一个,便宜喽。”

    五花八门,各种诸如吃的面食,果子,凉糕等,还有卖小孩吃玩的糖食,泥人等,也有卖新鲜菜蔬的。直看得看得人眼花缭乱。

    此处不愧是天子脚下,热闹非凡。贾珣见多识广,心里也不禁暗暗叹道,这大夏朝商业发展得真不错,街市上到处一片繁荣的景象。

    贾珣轻车熟路,避开身旁几个行人,走进了路边一间不起眼的小书坊中。

    “掌柜,近些日子还有没有新鲜的坊刻文章?”

    掌柜是一个胖白无须的中年男人,头也没抬,答道:“文章在左边第二排。”

    此间书肆摆了七八个书架,放眼看去,有卖《三字经》、《百家姓》等孩童启蒙读物,也有卖四书五经等士子书籍,还有卖些才子佳人的话本。

    贾珣走到第二列书架前,只见上面摆放着许多沓拓印的书页,贾珣便凑近一篇一篇地检查起来。

    “前科状元张元昴的文章,文风绚丽,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浑然天成,真真恰到好处。”

    “还有这前朝姜尚书这一稿,清奇隽秀,论据充分,鞭辟入里,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贾珣一边看一边惊叹道,谁说古人不如后世的人聪明的?站出来,他要骂死他们,古人所作文章道理以及对四书五经等文章的理解,简直令他大开眼界。古人的智慧也不差后人啊。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别人。

    “兄台,你也买些文章回去看?”一道声音从旁边传了过来。

    贾珣循声望去,只见眼前一清瘦少年,年纪似乎和他相仿,衣裳上打着几处补丁,目光清澈,仪表不俗。看其衣衫穿着,只是个普通士子,和贾珣一样,都是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只是不知道他是否过了童生试。

    贾珣拱了拱手,道:“正是,请问兄台也要买些文章吗?”

    清瘦少年从容笑道:“是也,适才陆某无意间听到兄台自语,所以忍不住出声。”

    陆姓少年虽看起来面有菜色,家况也不宽裕,言谈间泰然自若,面不改色道:“我最喜前朝探花郎姚侍郎的文章,既豪放又不失细腻,兼蓄明快含蓄,大气豪迈,别有一番滋味。”

    贾珣道:“陆兄弟言之凿凿,可见是饱读诗书之士,才华洋溢之辈。今日认识陆兄弟也是不才之荣幸。不知陆兄弟怎么称呼?”

    少年笑道:“小生姓陆名修远,无字,京兆长安人氏。敢问兄台贵姓?”

    贾珣答道:“不才姓贾名珣,江宁金陵人氏。陆兄亦参加明年之童生试否?”

    陆修远也早有预料,出口问道:“贾兄弟,在下观你年纪也不甚大,莫非你也参加明年二月的县试?”

    果然是遇上同年士子,两人相视一笑,大有几分惺惺相惜之感。

    “珣兄弟,竟是想不到的缘分。陆某不才,痴长珣兄弟一岁,今后某与珣兄弟当同列黄甲,方不枉此生。”

    贾珣微笑道:“陆兄大才,其志不小。没错,此亦珣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