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唐,只想悠闲 » 第070章 茶楼不错,说书先生更加优秀

第070章 茶楼不错,说书先生更加优秀

    毕竟是太子吩咐下来的事情。

    他不能让太子难做。

    毕竟,太子下了命令,若是他违抗不做,太子固然不能那他怎么样,可这却会让李承乾的威严受损。

    他既然一心要扶持太子,那就自然要做到言听必行,为他树立更好的威严。

    李恪认真走了一番场面,这才打道回府休息。

    三儿跟着李恪走了一轮,见李恪一回府就休息,不由得小声道:

    “大王,您不是应了太子殿下的话,要好好调查这抛尸之人么?”

    “抛尸之人是谁?”

    李恪眯着眼问道。

    他虽吩咐了下去,不过确实不知道!

    “是宋书那小子。”

    李恪顿时黑脸:

    “他不做他的说书先生,跑去抛尸做什么?”

    宋书那小子,就是好奇心太重了点!

    “大王您都知道,宋书那小子定是知晓的,他无非就是好奇心重些罢了!更何况,那小子擅伪装,定不会教人发现才是。”

    “长安城中,几人擅伪装?”

    李恪反问道。

    三儿认真思考了一番,这才道:

    “能伪装者,不少,可若说谁擅伪装,当属宋书是也,他若敢称第二,绝无第二人敢称第一。”

    宋书之技,不仅仅是口技,他家族世代都以此为生,为了生存,更是衍发了不少其他技能,这其中便是包括易容之术。

    这也是他在茶馆多年,都未曾有人识出他真容的地方。

    可人便是如此。

    若是做得过于逼真,难免被人关注,再这般招摇,出事是迟早的事儿!

    三儿当即懂了李恪的意思。

    “是,奴才这就叫宋书离开长安一段时间。”

    “再离开,只怕就真的要坐实了。”

    三儿站住脚,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李恪。

    “也罢,让他吃点亏也好。”

    李恪郁闷。

    三儿叹气。

    李恪一回到府上就休息,三儿坐在屋檐下,和秦怀亮大眼瞪小眼。

    “老秦啊,早知道这般,我就该让你去抛尸的。”

    “无趣,”

    秦怀亮握着剑环胸靠在廊下,许久才憋出了这么一句。

    “我说你这人怎么就这般无情呢?”

    三儿声音高了几分。

    秦怀亮不搭理。

    “我算是发现了,难怪你二十岁了还找不到娘子嫁给你,你瞅瞅你,整日不是板着个脸就是板着个脸,半日也憋不出一句话来,你倒是说说,你这活着都是为了什么?”

    “你难道这般不感觉到累吗?”

    三儿叹气。

    “保护大王,报仇,不累。”

    秦怀亮说完,低头用你懂的眼神看着三儿。

    作为李恪身边的大主管,三儿其实才是最累的!

    三儿似是也意识到了,他叹了口气,双手支撑着脑袋,轻声道:

    “老秦,我和你是不一样的,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你不同,大王说得对,你不能一直都活在仇恨里,你该成家,立业,让那些看不起你的人,看看你现在日子过得有多好!”

    “无趣!”

    秦怀亮转过了头去。

    李恪足足休息了大半天,临近晚饭时节,这才提着王妃准备的饭盒,抄了小路往宫里去了。

    三儿跟上。

    “大王,您不必如此小心翼翼,反正圣人定是在等着您的呢!”

    “你懂什么,本大王这不是小心翼翼,本大王这是不给阿耶制造麻烦!再说了,毕竟敲的是本大王名义上的舅舅,我这般低调点,是极好的。”

    李恪哼哼了两声说道。

    嘴上这么说着,不过给长孙无忌一闷棍,李恪恪感觉接下来三个月都能过上舒心的日子。

    李世民在清宁宫。

    他似是料到李恪要来,早早备好了晚膳,却只是在桌前练字。

    “圣人,是有些时间不曾见到三大王了。”

    赵公公轻笑着说道。

    “哼!不见得好!”

    李世民笔尖一收,看到已然走偏的最后一笔,蹙眉将纸丢在了一边。

    “圣人。”

    赵公公的心提了起来。

    李世民叹了口气放下笔,无奈,道:

    “最近总有些心神不宁,总感觉有些事情要发生,这一次使馆出事,泰儿责任不小,却再三推诿,承乾又一心想要揽功名,兄弟俩各行其是,总不能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你说,他们要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为何以前观音婢在的时候,兄弟俩从不曾有过这般……”

    “圣人,您事务繁忙,太子殿下和四大王定是想为您分忧,只是用错了方法罢了!”

    赵公公的话音还没落下,门外传来了脚步声。

    “三大王!”

    “哎哟,三大王,您慢点,你好歹让我通报一声啊!”

    “我才不管呢!本大王能不知道吗?你通报,阿耶肯定要一本正经的装一装,让我在外面受受冻,你也无需拿这套唬我,本大王才不怕呢!”

    李恪提着食盒就进了殿内。

    李世民正黑脸看着他。

    李恪微微一笑,急忙行礼,道:

    “孩儿见过阿耶。”

    “你还知道有我这个阿耶?”

    李世民板着脸,李恪嘻嘻笑着凑上去,将食盒放在李世民的面前,讨好般地道:

    “阿耶,这可是玉珍先前亲自下厨的,特意做了阿耶最爱吃的玉兰碎,又准备了新鲜的薯条,阿耶真的不尝试一下吗?”

    “这一批薯,今冬已经入地,只等皇家别院那边种出产量来,以后便可进入人间,让老百姓们都吃上了。”

    “这得两年了吧?”

    李世民看着盒子里的薯条,愣了一下,复又道:

    “这薯现如今产量有多少了?”

    “这番薯现在的产量,一根藤只需这么大一点,若是施肥好,土质疏松的话,一兜能产好几斤呢!足够一家人一顿的吃量了!”

    李世民的话题果然被盒子里的一小盘薯条给吸引了。

    这是两年前,李恪从西域带回来的种子。

    有番薯,有红薯,玉米等各式各样的种子,经由西域那边传递过来后,陆陆续续已经在全国有了一定规模的种植。

    这也让初唐的老百姓在饱尝战乱之苦后,在得到政府的一系列种子的支持下,已然逐步开始走上了正轨。

    当然,李恪很清楚,这也要感谢李世民带出来的一帮兄弟。

    这些跟着他打下江山的兄弟,都知道守江山的难,这些年,随着这些兄弟在外之官,整个朝堂一片清明,而种子也每一份都落到了百姓们的手里。

    正是因为这样,李恪的一番心思,才能继续下去。

    李恪笑着道:

    “已有不少百姓领到了试种,得到了种植之法,只等接下来的成果了。”

    “这感情好,不过,这百姓种植,你们也得多多关注了,尤其是你,你既然是发起人,那就更得上心一些!”

    “嘿嘿!”

    李恪挠挠头,扶着李世民在桌前坐下。

    “阿耶,这可别问我,这些都是太子大哥在安排的,太子大哥说,战乱中遗孀多,他特意将这些种子都分配给了那些残疾的士兵还有在战争中失去儿女丈夫的那些寡居,没有多少劳动力的老幼等,吾反正就觉得,太子大哥做的挺好的。”

    “阿耶,你说是不是?”

    “为你大哥说话呢!”

    李世民示意人都退下,只留下儿子李恪陪着他一起吃饭。

    赵公公心照不宣的让所有人撤下后,自己守在了门口。

    “阿耶,您说错了,儿子不是为太子大哥说话,只是,太子大哥比我考虑的更加全面罢了。”

    “行了,少在这里装乖卖傻了!你且说说,你和长孙尚书是何愁何怨,竟对他的旧伤动手?”

    “儿子没有!只是恰巧,我不成想长孙尚书竟然会失手,所以才打下去的,长孙尚书那么厉害,阿耶你也是知道的,我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

    李恪立刻摆手说道。

    “哼哼!”

    “还有,你那七汤茶楼倒是不错,那说书先生本事更是卓绝,不过以后,抛尸这些事儿,还是找专业的人去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