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燃岁月之温情年代 » 第二十二章 马口集了解行情

第二十二章 马口集了解行情

    出了村子,往南穿过一条土路,再往前就见到一片茂密的树林。

    这是当年为了抵御风沙而栽种的,确实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今这片树林已经高高耸立在此,抵挡了每年春季来自黄河北边的风沙,为周围十几个村子乃至更远的村落的粮食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树林延绵不绝,顺着土路不断延伸向远方,林喜乐沿着树林不断向南走去。

    路上不时能碰上几辆拉粪的驴车,此时正是上肥的好时机,因为随后就开始种冬小麦了。

    当然,也有个别农民推着车向南边走的,只是极少数,看样子应该是上马口集上卖的。

    “大爷,您这是上马口集啊?”林喜乐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推车的老大爷问道。

    “是啊,今儿个家里耽搁,出门晚了。”

    林喜乐瞄了一眼,车上装着一些红萝卜,看样子不是很多。

    “大爷您这卖了吃啥啊?”

    “哎,队里今年分的红萝卜多,卖了换几个钱买点油盐。”

    老汉扭头看了一眼林喜乐又问道:“小伙子,你是哪个队的?也去马口集?”

    林喜乐点点头说:“大爷,我是农星生产队的,打算去马口集转转,看看热闹。”

    “农星生产队啊?那边可是大片的盐碱地啊!我们高庄桥还能强一点。”老汉摇了摇头。

    “大爷您是高庄桥的?那边可是好地方啊,听说你们生产队今年产量很高啊!”

    老汉叹了口气说:“也是这几年才好起来的,以前风沙大,庄稼都能被黄土埋了,这几年这片树林起来了,我们才好过了,都是书记的功劳啊。”

    “是!”林喜乐沉闷着没再说话,当年书记治沙,那可是鞠躬尽瘁,家知喻晓,他哪有不知道之理。

    “哎,要是这片树林能再往北移多好啊。”

    “往北移?小伙子,你不知道你们那边可是后来才成立的吗?当年你们那一片我还去过,春天全是黄土,夏天又涝,秋天整片都是白色,根本就种不出庄稼,也是后来才慢慢改善了。”

    “是,我听生产队老人说过,不过这几年好多了,只是一到秋天碱化严重,而且……夏天确实涝害严重。”林喜乐想到了自己塌陷的家。

    不知不觉,林喜乐和老汉聊着聊着就到了拐弯口。

    老汉推着木板车拐向东边的路,林喜乐跟着向东走。

    这里路面明显宽了不少,虽然也是土路,但却平坦得多,两边高大婆娑的杨树迎风招展。

    林喜乐跟着老汉,看到路边稀稀拉拉有个别农民摆着车叫卖,再往东头走,人渐渐多了起来。

    “小伙子,我就摆这儿,你自个儿去逛逛吧!”

    老汉看到一个卖大白菜的车子,旁边有个空位,他推着木板车往过就走。

    “大爷,你知不知道这集上有没有卖黄河鲤鱼的?”

    老汉摆好车,指了指东边说:“你继续往东走,我记得那边有两个摊点卖鱼的。”

    林喜乐谢过老汉,一个人向东继续逛去。

    两边的木架子车和驴车越来越多,就连田埂下都摆着车,路边还有不少人铺着毛毡摆着菜。有土豆、萝卜、大白菜、茄子……

    这些蔬菜都是当地各个生产队种的,很多叫卖的都是分了蔬菜来卖的,当然,这些都只是林喜乐猜想的。

    另一边有不少手工制品在叫卖,林喜乐向那边走了过去。

    “小伙子,来个糖人,不贵!给小孩带个回去?”

    林喜乐刚刚走到路北一块空地边,就见围着一大群人。他挤了进去,看到摆着个炉子,一个吹糖人的中年人正在捏着糖人。旁边立着一根木棒,上面扎着麦秆,插着已经制作好的一些糖人,有各种动物,很有意思。

    “谢谢,不用了!”林喜乐挤出了人群,离开这里,继续往前穿行。

    东头的路边有个斜坡,下面的土路上有几个人围在那里询问着。

    林喜乐向下走过去,土路边有个中年汉子戴着顶草帽,旁边的木架子车上挂着三条鲤鱼。

    “老乡,你这鱼都死了,给算便宜点,我们一人一条都要完了,你也能收摊回家了。”

    “是啊,这鱼都不新鲜了,便宜点卖了吧,明天我们单位食堂还要鱼呢,到时我带过来找你。”

    围着的三个人中,其中一男一女个正在讨价还价,旁边另一个男的则没有说话。

    卖鱼的中年汉子似乎不太愿意卖,“大姐,你这话就不中听了,这鱼哪里不新鲜了?中午还是活的,这一车好几百斤鱼,就剩了这三条了,你不能让我亏钱。你们给的这价真没法卖。”

    林喜乐走了过来问道:“大叔,这鱼啥价钱?”

    那汉子扭头看了看林喜乐说:“就剩三条了,我们村里三毛收来的,最低三毛五一斤。”

    林喜乐一听,知道老汉还是比较实在的,因为之前二狗跟他说过。他扭头对围着想买鱼的三人问道:“同志,我也是想买鱼,你们多少钱想买?”

    “哦,我们看这鱼不咋新鲜,给他出3毛,他不卖。”那个男的说道。

    “小哥,这鱼我给生产队里社员就要3毛钱,他们出3毛,我咋卖嘛?”

    林喜乐一听,走到车子边上闻了闻,确定这个鱼还算是新鲜,应该刚死不久。

    他走到刚才说单位食堂要买鱼的那个中年人面前说:“这鱼我看了闻了,挺新鲜的,你们看要不要?”

    “真的新鲜?”

    “嗯!”林喜乐扭头又对卖鱼人说:“人家出3毛钱你就卖了吧,就三条,鱼一死还算新鲜,可再放一会儿卖不出去,那变味了别说3毛了,2毛都不好卖了。”

    卖鱼人想了想,最后还是同意了。

    三人买完鱼,各自分开了,林喜乐一看就知道他们并不认识,只是买鱼凑到了一起。

    于是他追上了刚刚说食堂要买鱼的中年人。

    “大叔,您刚才说您单位食堂要买鱼?”

    “小伙子是你啊,行啊,你这脑瓜子灵啊,帮我省了一毛5。”

    “大叔,我不过是顺路经过而已,了解一下鱼的行情。”

    “哦?你了解行情?这是打算卖鱼吗?”

    这个中年人穿着工服,林喜乐一眼看见上面印着五星农机厂。

    “是啊,我们村里每天能网不少鱼,所以让我出来了解一下情况,顺带看看有没有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