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刘秀真的很秀 » 第三十六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三十六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

    至于谋士…很多谋士都只是单纯的想要立功扬名,甚至为了让你采纳他的意见,不断吹嘘自己的策略,让你越听越觉得有道理。

    有些抉择一旦选错了,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带着十万人打仗,就是每时每刻都在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做判断,任何一道题选错了,都有可能造成万千将士的牺牲。

    三军主帅,必须要时刻保持冷静,避免被情绪影响判断。

    但只要是人就会有情绪,更何况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看着眼前断臂残躯乱飞、鲜血激溅的场景,有几个人能保持冷静?

    如果这时有人跟你说副将要造反,你一着急可能就出错了,必须在血淋淋的战场上分析这个消息的真伪,如果是假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是对手离间还是派系内斗?如果是真的又该怎么办?直接杀了还是分化瓦解?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触犯军法,杀不杀?不杀属下觉得你治军不严,会导致所有人都不好好工作,整日绞尽脑汁想跟你搞好关系,杀了属下又觉得你铁石心肠,军心一凉,到了战场谁还愿为你卖命?

    战国时期,大将军吴起巡视军营,看到一个兵卒背上生疮,竟不顾主将颜面,直接趴在地上用嘴把疮脓吸了出来。

    这件事很快就在军中传开了。

    一个老妪听说了这件事,掩面痛哭,有人感到疑惑,便问道:“长者何故恸哭?”

    老妪道:“生疮兵卒乃我子也。”

    众人仍然疑惑不解,大将军如此重视你的儿子,这是好事啊,为什么要哭呢?

    老妪掩面道:“吾儿命不久矣!乃翁背亦生疮,幸得大将军俯背吸毒,此后乃翁感恩戴德效命疆场,死于秦地!”

    众人这才听明白了…老妪的儿子肯定对大将军感恩戴德,打仗的时候奋勇冲杀,十有八九要醉卧沙场了。

    由此可见,想让兵卒卖命,不止是物质层面的事,还需有情绪上的共鸣以及人格上的尊重,才能让属下为你卖命,反之,你若不在乎兵卒的性命,兵卒就只想混口饭吃,觉得为你丢了性命属实不值。

    有的将领治军太严,属下战败就要被杀,于是部将纷纷转投敌营…反正回去了也是死路一条嘛。

    有的将领过于仁慈,属下吃了败仗从来不杀,于是部将打仗时都懈怠起来…反正输了也没事,在这里拼命万一死了怎么办?

    把握好严格与仁慈之间的度,是一个将领的基本功,无论少了哪一样,其麾下军队就会丧失战斗力。

    如果你能把上面这些事都做好了,那么你在后勤充足的情况下打防守战肯定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想主动进攻,恐怕还要再练练。

    打仗进攻是需要行军的,十万人行军和一万人行军根本不是一个概念,这么多人光是原地不动就已经够麻烦了,你还想让他们动起来,那岂止是麻烦,简直是带着麻烦找他妈,聚他妈麻烦。

    带着十万人行军,说白了就是带着上面所有的问题去寻找新的问题,部队状态怎么样了、行军速度每天多少、粮食运输怎么办、地形会不会影响行军、会不会被敌军埋伏、最近天气怎么样、会不会下雨下火下冰雹、河会不会涨、山会不会塌、走多远士气会下降、大家走累了会不会想造反、皇帝会不会怕你造反令你班师、士兵的装备怎么样、耐久度还剩多少、训练得怎么样、敌人的士兵什么素质、打遭遇战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就算你把所有事都做到了,十万大军被你指挥的如臂使指,在这个基础上,你还要想对手是什么水平、有什么优势、会用什么战术、对面有什么人、自己有什么优势、该用什么战术、敌人会不会研究你的战术调整他的战术、我应不应该根据他调整的战术来调整我的战术、我应该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守、出击的话是分兵出击还是集中兵力、分兵会不会被逐个击破,集中兵力敌人不跟我打怎么办、晚上偷袭我方营寨怎么办、敌人地形比我好怎么办、对方能预判我的预判怎么办、对方有新装备怎么办、对方会法术怎么办、对方有雷欧奥特曼怎么办…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打仗都讲究礼法,到了约定好的地方,按照约定的时间打仗,晚上也不许偷袭,遇到节假日还要休息,绝对不能趁人之危,冬夏不兴师、不鼓不成列,严寒酷暑不打,对方没准备好不打,主要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军事思想过于落后,双方将领都不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有机会偷袭的时候,双方都会想万一对方偷袭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就搞出了《周礼》,把打仗搞得像下棋一样,只能在规矩里面找点变化出来。

    直到某一天,突然出现一个特别猛的孙子,在战场上二话不说,拿着棋盘就朝别人头上砸,边砸边说什么‘兵者诡道也’。

    从此以后,打仗的规矩变得越来越少,打法也变得越来越多。

    有人觉得秦末张耳、魏豹等辈都是匹夫,但仔细想想,他们能拥兵数万割据称雄,其智力水平绝对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世人觉得他们能力平庸,主要也是因为把他们和项羽、韩信放在一起做对比而产生的错觉,这种错觉会让人产生‘我上我也行’的误判。

    世人只看到了他们失败的某一个问题,却忽略了其背后成千上万个已经被成功解决的问题,只不过那些已经解决的问题,会让人觉得理所当然而已。

    最好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吕布辕门射戟,张飞丢了徐州,刘备无家可归,迫于形势只能冒然攻打广陵,尝试能否打下一块新的根据地,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但是稍微通晓一点兵法的人,就会发现刘备是真的了不起——出门远征遇到大雨,纪灵坚守不出要跟你打持久战,就在这个时候后院起火徐州政变,整个后勤都陷入瘫痪,部队跟着你都不知道明天该吃什么,吕布还要率军追杀,就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先把张飞哄好,动员部队冒雨远征广陵,连吃几场败仗,士兵饿得饿死、战的战死,居然都没有发生兵变,简直可以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为何刘备后来又变成了‘刘知兵’,被陆逊一把大火烧光了蜀汉政权的家底呢?

    这就和带兵的数量有关系了,虽然说人越多越麻烦,可是对于战争而言,人数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能如臂使指,那肯定是人越多优势越大。

    问题就在于个人的能力是有上限的。

    能统帅十万人的将领,每多一万人,就是一万人的麻烦。

    这就是为什么某些枭雄,在劣势的时候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能各种反杀各种秀,反而到自己人多的时候频频失误。

    刘秀并不知道三百年后那个以他为榜样,立志匡扶汉室企图成为光武第二的刘皇叔,他揉了揉太阳穴,觉得双眸酸涩无比。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耿舒留下的《兵法二十四篇》,可是不是学了兵法就能带兵的,纸上谈兵永远都成不了名将,优秀的将领都是在血腥残酷的战场上厮杀出来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想成为名将,必须要生在乱世,因为有仗可打才有机会练兵,而且练兵的过程中还要保证自己能活到成为名将的那一天。

    而耿弇,恰恰就是在这种环境当中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