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在凉州 » 第五章 没人相信

第五章 没人相信

    张元不知道三爷已经在心里把他的过往捋了一遍,最后还用一句“造孽”作了总结。就是知道他也不会在乎,等到了秋天他们就知道好了。煤泥本来就是最好的天然有机肥料,里面富含植物生长需要的各种元素。嫁接的杏树现在已经开花,虽然第一年挂果的不多,但绝对都是甜杏。至于用黑火药炸野狼,那是自己为储备武器作准备,现在他身小力薄,万一哪天来了强盗,没有一俩件厉害武器防身,跑都没地方跑。要知道现在可不是太平年月,尤其是在凉州,少数民族和汉人居住地犬牙交错,朝廷的管理范围只在县城及周边。他们居住的靠山村,离最近的临泽县城还有近一百里远,强盗来了只能村民自己抵抗。一二十人还好说,多了就只能任由宰割了。

    听到三爷问起,张元笑道:“兔子就不是放开了养的。老头,我敢和你打赌,我这俩只兔子绝对比养一只羊的收益更高。”一只成年兔子的繁殖周期最多俩个月,不管怎样,圈养的兔子一年生四窝小兔没难度,一窝按最少五只算,也有二十只,一只五斤肉,也有一百斤,抵得上俩只羊了。而且还有保暖比羊皮好的兔皮收入,怎么算都比羊有利。

    三爷哼了一声,“我才不和你个憨娃打什么赌。我要把这根柳木棍放在你爹娘的牌位前,要是小猪长不好,少不得让你屁股开花。”说完,真的拿着柳木棍到了祠堂。

    张元不理会三爷,带着大牛和金贵向河边走去,路过田野的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大声说:“元娃,听说你又让三爷揍了?这次又干啥了?”张元说着回答:“六哥,老头是讲道理的,不会平白无故就揍人的,和你不一样,都快把猴子打成傻子了。”六哥大怒,“你个憨包娃子,做出这等事体,要依我说,就该把俩跟柳木棍并在一起抽,又夹肉又疼。”“六哥,元娃虽然顽皮,可你那老杏树是开花了的,你不能怨元娃。”“元娃,听说你又把小猪的子孙根都给祸祸了,这次又有什么说道?”

    一群人也都不刨地了,过来围着张元议论,人们对他的认知又上了新高度。都想听听这个小娃子到底是怎想的,才会去祸祸小猪的子孙根,这个一般的孩子可想不到的。

    张元也不生气,笑眯眯的看着众人,没有说话。这些人固执的很,在没有见到成果之前,说得再多,都没有人相信,只能让事实狠狠地打脸。旁边的金贵忍不住了:“你们就会胡说,小元说的都是对的,你们的杏树都开花了,马上就能吃到甜杏。小元把小猪阉割了,小猪只会憨吃长肉,一年能长俩百斤肉。”

    人群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六哥笑得直不起腰,干脆坐在了地上,双手捶地道:“哎呀,笑死我了。一年长俩百斤,二年能长俩百斤就谢天谢地了。金贵,你可不能跟你爹一样,啥都听小元的。”

    “跟我一样怎么了?跟我一样就对了。”一个高大魁梧的汉子走了过来,却是六伯有福,“你去我地里看看去,那地肥的像黑油一样,要是长不好庄稼,才有了鬼了。老六,我实话告诉你,我和小元是经过试验的。去年冬天在家里种青蒜,那蒜苗长得叫一个发旺,你们啊!不听小元的话,就后悔去吧!”这时,就有一些人有一些怀疑,开始嘀嘀咕咕,六哥却还是不服气,“那把小猪祸祸的事怎么说?难道也是为了小猪长的好?”

    张元笑咪咪的道:“六哥就是聪明,一下子就说到了点子上。你们要是不相信,想想宫里面的太监,就知道了。”说完,拉着大牛和金贵就走,顺手还拿上了六哥的竹篮,准备装青蛙,这竹篮六哥是用来打猪草的。“六哥,竹篮借我用用。”一溜烟的就跑了。六哥兀自在后面大叫:“那是我打猪草的。这瓜娃子,可不敢下水啊!”张元却哪里管他。

    来到河边,到了设置陷阱的地方,一看果然是大丰收,足足有半木桶的青蛙在桶里面翻腾。三人急忙上手,把青蛙都抓到篮子里。要是在后世,有许多青蛙都是国家保护动物,敢这么明目张胆的抓青蛙,说不定会被关小黑屋。张元想了想,决定就在河边清洗干净再回去,要是让三爷看到,不一定能下的去口。

    三人来到女人们平日洗衣服的一块大石旁,张元掏出小刀。这是他和张三娃用“捂针法”换来的,就是把熟铁打造的缝衣针,用渗碳的方法变成钢。安着一个黄杨木的手柄,还有一个黄杨木的刀鞘。小刀只有一个手指宽度,却用了回火,淬火俩道工序,再经过张三娃精心打磨,变得锋利异常,一张牛皮轻轻一戳就能穿过。

    把青蛙身上的多余部位去掉,只留下腿,清洗干净,摘了几片大荷叶,把蛙腿包裹起来。这个时候的西北只要是相对暖和的地方,都有竹林和藕生长,与江南也差不了多少,所以河套一带被称为塞上江南。

    提上篮子,顺路在河边采了些野葱野蒜,回到了家中。

    这个时代的人们,都还是一天只吃俩顿饭,早晚各一顿。张元后世的习惯是吃三顿饭,中午不吃饭老是感觉缺了点啥,其实这只是记忆在作怪。中午的饭三爷是不做的,他经常骂张元是“富贵身子丫鬟命”,别人每天都吃俩顿,为啥只有他就不行?

    自从跟了三爷,张元就对他做的饭没法下咽,不管什么东西都放到一起煮,黏糊糊的一锅,让人实在是提不起一点食欲。所以,很多时候,就是自己踩着小凳子做饭,今年他的个子窜高了一节,终于不用再踩凳子了。

    小院里很清静,现在正是翻地准备播种的时节,三爷也下地去了,小猪也哼哼唧唧的开始吃食,十几只鸡在院子里四处刨来刨去,寻找食物,俩只兔子三爷也给喂上了草,正安安静静的吃着。

    张元和三爷住在正房,面南背北的房子冬暖夏凉,所以被称为正房。三间正房三爷睡东屋,张元睡西屋,中间一间算是会客室。东厢房也是三间,一间是厨房,一间是饭堂,还有一间是书房,里面有俩面墙壁都是书柜,放着一卷一卷的书籍。这些书籍都是很难得的,因为没有印刷技术,全是读书人自己抄来的,也有从专门从事抄写书籍的人那里买的,所以弥足珍贵。

    这时人们的读书是说读了多少卷,以《资治通鉴》为例,全书三百万字,二百九十四卷,平均每卷也只有一万字左右。所以唐代杜甫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流传,而且这时人们的阅读质量要远高于后世,几乎所有的书都会有阅读笔记,记录自己读书时的理解和所得所感。

    这些书卷,就是读书人最大的财富,文人搬家,别的东西都可以丢弃,甚至包括金银,但唯独书籍万万不可丢。晋人张华迁居时载书30车,同时代的郭泰有书5000卷。因为有了这些书籍,才能使一个家族有了不灭的传承,后来才会有“只有千年家族,没有千年王朝”的说法。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知识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传播,平民百姓想要靠读书发迹的可能,变得微乎其微。

    张元家的书也有五六百卷,都是母亲抄写购买而来,上面都是一笔方方正正的楷书,字体略扁,是学自钟繇的字体。这时人们普遍研习的都是三国时钟繇的书法。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庾肩吾评其书为“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神品”。

    张元后世也曾临摹过钟繇的字体,后来改练“瘦金体”。彼时人们主要还是学习硬笔书法,如启功,庞中华等人。

    书房中除了书籍,就是一张大方桌,还有几个圆凳。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纸是一种黄色的纸,质地发脆,比起笨重的竹简,无论是书写还是阅读,都大大提高了。虽说勉强可以使用,但却很昂贵,只限于有钱人家,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所以现在还是竹简和纸张并行的时候,大概到东晋以后,纸张才会全部普及开来。但书籍用的纸张,质量就好多了,白度提高、表面更平滑、结构较紧密,纸质细薄且有明显的帘纹。纸上纤维束较少,接近现代机制纸。

    这里是张元平时学习的地方,也是他鼓捣各种小玩意儿的地方。书架上面的一个暗格里,还放着十个他做出来的大炮仗,虽然不能跟后世的烈性炸药相比,但精确配方的黑火药,足以开碑劽石。这里是他的地盘,三爷等闲也不会进来,别人张元就更不允许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