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人生路路通 » 第九十五章 采访

第九十五章 采访

    李勇虽然嘴上嫌弃母亲,但还是听进去了母亲的话。他在考虑要不要回城里重新找一份工作。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跟张静月离婚的事,以后一旦张静月重新找一个结婚对象,他就没有脸面在村里待着了。

    约访张静月的实习记者很快就跟张静月再次见面了。他们到民宿来对张静月进行采访。

    “姐,当时你是如何下定决心回家创业的呢?”记者问。

    “其实我在回家之前刚刚辞职不到两年,然后一直在做家庭主妇,在家里照顾孩子。那时候我有点产后抑郁,就是每天很烦闷,压力大心情很不好,和家里关系也不好。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心关起来,很压抑,精神内耗很严重。我那个时候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心情不好我就乱买东西。”

    “乱花钱。”

    “对,就是乱花钱,然后每天收到很多快递,就通过拆快递解压。因为买很多东西,我父母和我丈夫他们家里人就批评我很多次,嫌我不会过日子。但是我自己得有个开口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所以我就不听他们的。”张静月笑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就是很偶然。我出去买东西的时候,看见路边有一家彩票站,我就想我去买张彩票试试自己的手气怎么样吧,然后我就进去了,花了二十块钱买了彩票。回家后就没想到会中这么大的奖,就是一等奖。当时我一夜都没有睡,我就太激动了,我睡不着一直在想怎么处置这笔钱。”

    “哈哈哈,这搁我身上,我也睡不着。这是当时的创业资金吗?”女记者笑着问。

    “是的,这笔奖金就是我回家创业的资金。我中奖后就回家告诉我父母这件事帮他们修了现在住的房子。”

    “回家时就想好要自己干什么了吗?”记者好奇地问。

    “没有,回家只是想帮父母修屋子。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现在整洁干净,我就想帮村里做些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想再内耗自己。因为我爸以前经常说如果有钱了,一定要做点善事。我就帮村里完善了一下排水系统,那时候我们家那个地方很洼,附近的几户人家一到雨季,房子就泡在水里。所以我先解决了我家门前的事。”

    “哦,那个时候还没有创业的想法?”

    “对,没有创业的想法。我家里人也是觉得我存着这笔钱够吃一辈子的,我在家里待着或者找个稳定的工作都可以。”

    “那是什么时候有创业的想法的呢?”

    “这还得从我修的排水渠说起,我修完排水渠后发现许多村民再农忙时,把农作物秸秆扔到水渠里堵塞排水。现在国家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了,所以秸秆没有地方扔,村民们就扔到田里的排水渠里了。我就想怎么解决这些秸秆。”

    “秸秆也可以喂牛羊这些家畜。”

    “对,但是村里的秸秆太多了,村里的羊根本吃不完。我就想可以把秸秆加工成饲料,耐放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所以有了现在的饲料加工厂?”

    “是的,饲料加工厂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也是一直在村里带领村里人挣钱?”

    “后来我就为了加工厂从村民那里承包了许多地种青贮,还种了几年大棚蔬菜。碰巧就遇到了疫情。”张静月想起来往事无奈地笑着说。

    “疫情三年。”

    “是的,碰巧遇到了疫情三年,三年期间大棚蔬菜一直是亏本的,疫情结束后才好转。饲料加工厂那边也是,疫情期间很难卖到外面去,所以我自己创业的头几年都是一直拿钱维持着加工厂的运转和蔬菜大棚的管理。”

    “怎么想到在村里搞生态观光的呢?”

    “因为好几年没有收入,疫情结束后我之前的奖金也不多了。村里的乡亲们还没有富起来,而且当时村子的空心化已经很严重了,没有多少年轻人留在村里了。平常的日子村子里很安静,你在村里走一圈都不一定能碰到人。我那个时候就很着急,怎么把年轻人留下来,怎么吸引年轻人回来。后来就想到这么个主意,就是搞第三产业,搞旅游开发,人多热闹。”

    “当时这个主意提出来,村里就同意了吗?”

    “村委会,我和他们已经合作过很多次了,大家都熟。我说出来后,村主任是很支持的,其他人都不太相信我。”张静月笑道。

    “旅游开发这件事能推动,要感谢张文韬。你应该认识,就是在县宣传部工作的一个年轻人。”张静月解释。

    “哦,我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可能见过,但是不知道名字。”记者说。

    “有可能。他去年获得了市里的嘉奖,是去年市里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张静月说。

    “哦,你这么说我好像有点印象了,他不是去年就被调到省里去了吗?我去年刚来的时候,跟师姐一起去县政府拿资料,听到他们说是从县里宣传部跨级调走了一个十大杰出青年了。”记者说。

    “......”张静月惊讶地张嘴想说啥,又想不起来要说啥了。

    “那,那,那肯定是他!他为我们村做了许多事情。刚才你来的时候路过的村民娱乐广场,是他争取的资金修建的。我们村这么多游客过来,也是他宣传到位吸引来的。”张静月夸道。

    “嗯,那这个张文韬也是在旅游开发项目里的参与人吗?”实习记者疑惑地问。

    “是的,他的许多建议也都被我们采纳了,当初的项目开发方案也是他写的。他为我们村争取过项目的启动资金、外出学习别的旅游区的管理经验,就连邻村现在的生态观光产业也有他的参与。”

    “他算是你的助手吗?”记者问。

    “不是助手,是合作伙伴。”张静月坚定地说。

    ......

    采访结束后,张静月还没有从张文韬调去省里的消息带来的震撼中醒来。听薛洋说张文韬是自己申请到他们县里宣传部工作的,工作了不到两年又申请了下乡驻村。他本就从省里来又回省里去了,这没有什么好说的,关键是前几天打电话他都没有提到这件事。

    原本以为就算他不回村了,自己还能去县里看看他。这样一来,就真的没有什么机会再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