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股博士 » 第16章 生涯巅峰

第16章 生涯巅峰

    5.30股灾全纪录:

    DAY1,群员的表现大多是惊叹,老股民习以为常,比较淡定;新股民一身冷汗。

    DAY2,群员们开始惊恐,老股民仍有盈利,表达了不爽;新股民已经被套了,见人就问怎么办。

    DAY3,群员们情绪低落,老股民直呼看不懂;新股民无人发声。

    DAY4,无人发言。

    DAY5,田园提议抄底,无人应答。

    这次股灾,大多数股民都亏损严重,但田园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得益于他在上一轮熊市中,养成了及时止损的习惯。

    止损就像速效救心丸,虽然极少会用,但每一次都能救命。

    同时,在参加群选股大赛后,他也逐渐适应了右侧交易的策略。所以面对连续快速回落的市场,他没有急于抄底,而是看准时机,买入了股灾过后最早企稳的大盘蓝筹股,就是他提议抄底的那个时间点。

    一周后,群里有人试探着问:老大抄底赚了很多吧?

    田园知道,很多群友仍然被套着,他不想刺激大家,就模糊的回答:还行吧。

    这种时刻,即使是描淡写的三个字,也是有点刺激人的。别人都在过坎,田园却赚了钱。

    6月22日,田园首次在实战中应用切线技法,及时提醒大家“警惕二次探底”。他又判断对了。

    群选股比赛的冠军,加上两次精确的研判,田园彻底征服了群友的心。有人提出让他帮着操作,收益可以分成。

    田园比较谨慎,只答应了最熟悉,且资金量不大的朋友,还承诺会保底。

    此言一出,他立即收到了ID李杰的私聊消息。对方直截了当的指出,以田园目前的能力,是无法驾驭这么多账号的。

    虽然李杰对自己的能力发出了质疑,田园却没有生气,甚至还感谢了他的好心提醒。

    有TH证券小戴大哥的前车之鉴,他当然知道其中的风险。但田园帮着操作的人,都是最熟悉的老朋友。既然想赚这个分成,承担一些风险也是应该的。

    经过了一次股灾的考验,田园的自信心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他在随后的一段涨势中大获全胜,资产到达了炒股生涯的最高点。

    2007年10月16日,股票市场到达了本轮牛市的巅峰,沪市指数创出了6124点的历史新高。至此,从最低点998点开始的牛市行情,累计上涨了6倍多。

    股票市场一片欢腾,股民们更是喜笑颜开。

    田园真的很幸运,入市第7年就赶上了历史级的超大牛市。

    此时,账号里的收益,再加上帮人炒股的分成,他在股市里赚到的钱已经接近了50万元。

    入市7年就能赚这么多的钱,已经远远超出了田园的预期。

    考虑到自己年满28岁,在软件行业已是高龄程序员。他索性辞去工作,做起了职业股民。

    对于这个决定,家人是极力反对的,但无奈田园风头正劲。看到他理直气壮的样子,父母很无奈,也只能抛下一句“好自为之”。

    这一轮牛市行情,不仅炒股的人赚了钱,买基金的人也赚了钱,而且跟股民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强烈的赚钱效应,吸引着更多的人购买基金。每每有新基金发行,都会有人到银行排队抢购,尤其是财政大权在手的ZH国大妈们。

    田园不理解的是,大妈们怎么如此厚爱净值为一元的新基金。

    左邻右舍的人都知道,田园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股市投资者,所以最近找他咨询的人络绎不绝。

    股票三言两语说不清楚,邻居们又大都没有投资经验,田园劝他们还是不要买股票了,“要买就买基金,风险比股票小,操作也很简单。最重要的是,基金公司都是金融专业的人才,水平比我高多了。”

    他还给出了购买基金的具体建议:

    寻找基金中的“北上广深”。

    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城市越大经济越发达,也越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优质人才,人才能给城市带来更好的前景,这一点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也是一样的。

    怎样找到基金公司的“北上广深”?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考察基金公司的总规模,也就是一家公司旗下产品的资产总份额。

    虽说最大不一定最好,但是规模大必然有其优势。比如人才的储备会更足,协同效应会更好,抗风险的能力也更强。最重要的是,大基金公司的历史收益更容易查到。

    第二、考察基金公司发起人的实力。有些公司的资产规模,虽然没有达到“北上广深”的程度,但基金公司的发起人(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却是各自行业中的超级巨头。

    这类公司的基金产品是可以留意的。有实力强劲的发起人做背书,基金公司运营中,必然可以获取更好的资源。

    第三、考察基金经理的能力。

    基金经理是基金产品的核心。在购买之前必须做一定了解。掌舵人的个人履历、历史业绩都应该重点考察,甚至他们的操作风格和擅长的领域,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牛市火爆,不仅成年人对股票和基金的热情高涨,连田园同一单元的初中小女孩,都对此颇有兴趣。

    她见到田园时,就曾经问过一句:“哥,买基金是不是只赚不赔啊?”

    田园惊讶,怎么连初中生都知道基金了?还不知道从哪听说的只赚不赔?他再次感叹股市的疯狂。

    但作为经历过漫长熊市的人,他绝不会说不负责任的话。

    田园严肃的回答小女孩:“基金也是风险投资,只是波动比股票小一点,但绝不是只赚不赔,而且基金最好是做长期投资。”

    在他的科普过后,小女孩认识到了基金也是有风险的,并且及时告诉了家里人,避免了日后可能的亏损。

    而田园本人,在股市征战多年以后,也重新审视了基金这种投资工具,并且补习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1、宽基与窄基:宽基的投资范围比较大,可以理解为买很多只个股组成的指数;窄基的投资范围小,可以理解为买单一行业\\题材的指数。还有一些策略类的基金,也是投资范围小一点,只买符合某种条件的股票。

    传统的基金定投策略,其实更适合于宽基指数。因为股市受益于通货膨胀,长期来看都是慢牛走势。而只有大盘综合指数(宽基指数),才最确定的受益于这种增长。

    即使在经济整体处在增长态势,各行各业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投资单一行业的窄基,完全取决于标的行业的兴衰,定投也不一定能够获得确定的收益。

    简单点说,宽基更像是大盘指数,比较稳定;窄基更像是个股,波动较大。

    2、基金的收益,取决于区间收益率,而不是净值的增减额。很多投资者喜欢买净值低的基金,以为价格低就会赚更多的钱,

    但事实是,在一段行情中,投资方向相同的基金,整体涨幅相差不会很大,更不会出现净值越低,收益越高的情况。

    甚至有时,它只是基金公司的营销策略,通过大手笔分红,人为降低了基金的净值,从而吸引“捡便宜”的投资者。

    3、基金的清盘:有些投资者以为,公募基金多有国资的背景,所以不会轻易解散。其实按照行业法规的规定,基金产品都是存在这种可能的。

    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以后的存续期内,若基金资产连续低于5千万元达到60日;或者基金份额的持有者数量不足200人的时间持续60日,基金产品可能遭到清盘。

    当然,这种情况相当于强制赎回,会按照最新的基金净值核算,还给投资者剩余投资款,清盘也不是一分钱都收不回。

    从历史上看,公募基金被动清盘的概率比较低,但私募基金清盘就很常见了。因为很多私募产品在设计时,就规定了预警线、清盘线。

    这有点类似于交易时的止损策略,若基金成立后,亏损达到了一定的幅度,就会触发清盘条件。

    所以发现基金势头不好时,也要及时的赎回,如果拖到被清盘就被动了。

    4、投资基金不能像炒股票一样。

    虽然基金的收益取决于股市走势,但投资者不应该像炒股一样买卖基金,尤其是不能做短线。

    因为基金的波动幅度比较低,若不能精准把控,单次买卖的收益幅度恐怕很少。即使投资者有那个分析能力,同样的手法,应用于股票的收益肯定会大于基金。

    5、基金也有指数。

    股票软件里,都能查到体现基金收益的指数。如000011的中证基金指数。

    它是由开放式基金组成的指数(不包括货币型和固收型产品)。如果把这个指数叠加股市走势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波动节奏是高度一致的。

    但基金指数的波幅会略小,整体收益也高于股市指数。

    2008年,次级债危机越演越烈,并且开始拖累全球金融市场,ZH国股市也难逃冲击,加上之前牛市累计的涨幅太大,A股市场在小幅冲高后,迅速进入了熊市。

    而且此轮熊市十分凶猛,沪市指数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已经从历史最高点打了个对折。

    田园在股市最高点前,曾被初中小女孩追问过基金的事,他从中受到了警示,认定了股市已经过热。

    而且他经历过2000年的牛市,了解人们一旦陷入狂热,股市就会十分危险。所以,在大盘从6124点开始回落以后,田园一直都是轻仓的状态,没怎么亏钱。

    还有,从他举办群选股比赛以后,投资之路就一直很顺利。伴随着大盘不断下行,可以说他成功的逃了一个大顶。

    这更让田园炒股的信心倍增。顶都逃了,就该找机会抄底了。

    2008年4月24日,救市政策出台,股市再现了千股涨停的走势。

    这种走势,田园入市后经历过两次,不过事后看,那两次都只是熊市的反弹,很快就又恢复了下行。

    都说事不过三,他感觉这一次,应该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理由很简单,奥运年,有维稳的预期。

    而且沪指从最高点已经回落超过了50%。田园经历过的那次熊市,从最高点到最低点,大概也是这个幅度。

    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也不至于相差太多。

    他觉得,作为一个投资者,市场都已经超卖到这种程度了,自己还不敢进场的话,那胆子也太小了吧。

    政策面和技术面同时支持市场向好,田园确定股市没有理由不见底。于是他做了一个入市以来最冒险的决定——满仓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