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新纪元 » 第十章 第二节:营救杨镇

第十章 第二节:营救杨镇

    第二节:营救杨镇

    虽然未能全歼宋军,伯颜懊恼不已,近一年杨镇这一股海上力量,搞得大元很是头疼;

    海岸线这么长,谁知道宋军在何处登岸?加固城防都不知道在哪里加固,你不能沿海再修一座长城吧?

    加上宋军从不恋战,抢劫一凡就走,简直就是海盗行为,而且张弘范在真腊国战败被俘,瞬间知道宋军新式火器之先进,元帝忽必烈痛斥伯颜后,令其立即剿灭杨镇船队;

    伯颜也是无奈,蒙古人是马背征天下,这敌军一直在海上,这如何是好?只得令番禺、泉州、漳州、杭州、福州、胶州、江陵造船工匠,半年内各建造50艘大型海船,30艘快船;

    令大批工匠仿造宋军新式火器制造手扔雷、霹雳炮、火箭弹、猛火油等,半年内交付军队使用;

    看完杨镇奏报,顿感驱除鞑靼、恢复大宋,没这么简单,这蒙古人还是很敏锐,并且也拥有新式火器,虽然火器质量不如大宋,但元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火器补给很快;

    这蒙古人能在亚欧大陆高歌猛进,和其自身学习能力分不开,但他的学习重点都是在征战上,每到一处掠夺大批工匠,制造最先进武器装备和攻城器械,阿拉伯人的投石车,大宋的火器都被他们巧妙运用在战场上;后来西方学到火器运用,反过来把大清打的满地找牙;

    听到鞑靼人也有火器,太后着急道“现在鞑靼人也有大宋新式武器啦,杨镇岂不是很危险?这可如何是好?”

    文天祥道“禀太后,臣愿领大宋雄狮北上,杀退鞑靼人水军,营救杨镇将军!”

    陆秀夫疑虑道“现在大宋刚建国,重工、基建开支巨大,国力虚弱,建议加固新加坡海防,以逸待劳,击杀鞑靼军队”

    太后一听顿感不悦“杨镇将军为国忠心耿耿,不断袭扰鞑靼人,才能让大宋安稳度过难关,我等岂能见死不救?”

    “太后息怒,不是不救,而是令杨镇将军船队进入新加坡港口保护起来,待鞑靼船队到新加坡后,我们战船出击围歼敌船”

    文天祥愤怒道“杨镇将军船队到达新加坡最少还要3-5个月,后有追兵,又无物资供给,等他到达新加坡早就饿死大半!”

    “杨镇将军沿海岸线也可补给,我们不就是这样过来的?我大军出征要准备大量军需物资,鞑靼人也有新式火器,万一战败,新加坡危矣,大宋危矣,我这是为大局考虑!”

    “你这是为自己考虑吧?万一战败,你首辅位置就不保啦!”

    “一派胡言!你这是将大宋推往万劫不复深渊!”

    又是一顿争吵,主战和防守派争的不可开交,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站起身来,看向太后,太后也用期望眼神看着我,意思很明确,一定要救救娘家人;

    大臣们见神使陛下站起身,也纷纷不再争论,看看陛下有什么看法“打仗都有风险,根据目前情况看;

    主动出击比被动防守更稳妥,哪怕主动出击失败,我们还可以据守新加坡等城市,如果只是防守,一旦失败将是灭国之灾,但主动出击消耗未必比被动防守更高;

    我的看法就是,一是令文天祥领150艘战船,2万雇佣兵,5千宋军,找到有利伏击点,全歼或重创鞑靼人军队;

    二是加固重要码头海防,囤积战略物资,继续招募雇佣兵,加大新式火器、战船制造,以备不时之需;

    三是营救杨镇将军也是赢得大宋臣民之心,不论大宋臣民身在何处,只要有危难,我大宋均会极力营救,树立我大宋神威!如此才能民心所向!”

    说完我望向太后,太后瞬间明白“陛下所言有理有据,老身赞同!”

    下面内阁成员和六部见能攻能守,还有太后支持,也纷纷附和;

    “既然大家都赞同,五日内准备出海所需后,立即出海!围歼鞑靼人,营救杨镇将军!”

    大臣们退去,文天祥留下,太后道“文将军,此去围歼鞑靼人,凶多吉少,要万分小心,能全歼则全歼,不能全歼则保存实力,把杨镇将军及将士安全带回来就好!”

    “臣谨记太后嘱托,一定把杨镇将军带回来!”

    “我这边让杨亮节,将大宋最先进船只和火器交由你使用,望将军旗开得胜而归!”

    “有了新式武器,我大宋将士必将奋勇杀敌!”

    五日后,文天祥领30艘新式皇家号铁甲战船,100艘福船,此时铁甲战船比福船大了一号,由30米长增加到40米长,宽度和高度相应增加;

    将船龙骨换为钢铁结构增加承重量,其他还是木质结构,又在船体重要部位包裹一层铁皮,因为现在还是使用帆作为动力,如果全部是钢铁,船体太重,行动太缓慢;

    因为钢铁产量已经跟上来,手扔雷、火箭弹、霹雳炮爆炸部分由陶制改为生铁,爆破力和杀伤力大幅提高;

    主要还是有了船雷,海上作战还是以炸毁敌船密水仓最重要,甚至将刚出厂50门子母炮也架在铁甲战船上,5千支燧发枪主要配发给了宋籍将士;

    将士们与家人纷纷告别,虽有不舍,但为了国家安全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也为了丰厚的雇佣金或津贴,纷纷踏上出征之路,大宋船队在新加坡码头浩浩荡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