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125章 喜知煤矿!李三说,再等等

第125章 喜知煤矿!李三说,再等等

    “还有一件喜事要禀报首领。”李长文面带笑意地道:“前几日,探险队在华西营西边十余里的地方发现一座煤矿,虽不知储量如何,却可露天开采。”

    “是吗?”刘升听了大喜,“我先前还在担心冬天各营地燃料不够呢,没想到居然就在附近发现一座煤矿!探险队当记一大功!”

    在北美这边人多了之后,探险队的人员配置也有所增加和变化。

    不论是刘升,还是李长文等民政管理者,都知道矿产的重要性。

    因此让几个懂得探矿的人员也加入了探险队。

    刘升更是从硬盘中寻找到古法探察金银铜铁煤这五类主要矿物的知识,打印出来,编纂成小册子,让探险队队员们自学。

    他原本只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毕竟他也不知道后世加州各种已知的矿都在哪里。

    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探到了一个煤矿。

    当真是令人惊喜。

    李长文没想到刘升这么高兴,忍不住道:“煤炭确实是不错的燃料,听说炼焦之后用来炼铁、炼铜皆可。

    不过仅是取暖的话,到底还是不如木柴好用。烟大不说,百姓若不知通风换气,还很容易中毒。”

    这下轮到刘升惊讶了。

    “此时已经掌握煤炭炼焦技术了?”

    李长文倒是没深想刘升话语中为何用“此时”,点头道:“属下也只是听人说过,并未见过,更不懂此道。

    不过,首领既然从舞阳搜罗了许多炼铁工匠,里面兴许有懂得炼焦之法的人。”

    刘升回过神来,知道他还是低估明清时期的民间各类技术发展程度了。

    说到底,明末清初距离后世也才四百年而已,并不是很久远。

    后世二十世纪末农村的许多生产技术、生活用品,说起来都和明清时没太大改变。

    所以,还真不能小瞧了古人。

    他笑着道:“那些炼铁工匠中有懂煤炭炼焦技术的人固然好,即便没有,我也可以传授给他们。

    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个蜂窝煤和煤炉制造技术,可以让煤炭变成比木柴更好的燃料。

    可以让煤炭燃烧时不再有较大烟气和毒气,配合煤炉还可控制火力,让煤炭长久耐烧。”

    李长文听了很是惊喜。

    “首领竟有此妙法?”随即又担忧道,“不知那蜂窝煤和煤炉制造起来是否困难,费用如何?”

    刘升笑道:“先生放心,蜂窝煤和煤炉造起来都很简单,费用也低,绝对可以让所有百姓都用得起。

    一会儿我就将相关技术拿出来,先生去匠作营找人照办,最多几日就能造出来。”

    李长文听了先是一喜,随即又尴尬道:“首领,此前各大营地都忙着伐木储存柴火,挖掘沟渠池塘,煤矿尚未安排人开采。”

    “无妨,下午我就转运难民进来,到时候先生就不缺干活儿的人手了。”

    随后,刘升与李长文商量将迁徙到这边的两万难民如何安排。

    最终决定,将其中会水、会捕鱼的青壮及其家人,送往龙首湾盐厂附近,建立第六个营地。

    该营地将以渔业为主,农业、伐木业为辅,刘升便给取名渔场营。

    另外,再分派几千人去煤矿附近建立第七营地,以开采煤矿为主,农业为辅,取名煤场营。

    李长文听了都忍不住吐槽,“首领取名未免太过朴实。”

    刘升笑道:“朴实有什么不好?这名字百姓一听就知道那里是干什么的。

    而且,咱们来北美垦荒,就是需要这种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精神!”

    李长文无奈一笑,“首领说得对,是属下着相了。”

    除了新建渔场营、煤场营,刘升暂且不准备新建别的营地了。

    因为冬季到来,又多雨,移民再开辟新营地会很不容易。至于渔场营、煤场营,那都是有重要作用的,不得不建。

    所以,剩下的难民便准备分散到华初营等五大营中安顿,等到明年春种时抽选人手,往北边建立新营地。

    为什么是往北边?

    一则,刘升想尽快扩张到后世的萨克拉门托去,寻找那里的金矿,采矿淘金。

    二则,据刘升了解,加州中央谷地天气主要受太平洋到西海岸的什么气压、风带影响。

    在冬季,越靠近海湾一带(中央谷地与太平洋气流交通地带),遭遇恶劣气候的可能便越大。

    另外,因为冬季雨水较多,下游遭遇洪水的可能也更大。

    毕竟如今这里还处于蛮荒状态,不像后世加州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设施。

    所以,华部要想通过垦荒发展农业的话,前期还是沿着新洛河往上游去、往北去比较好。

    至于下游到入海口,以及后世的旧金山海湾一带,可以发展渔业、伐木业、矿业。

    跟李长文说完安顿新移民的事,刘升便巡视了华初营、华西营。

    至于其他三大营,确是没时间巡视了——昨天才下过一场大雨,道路泥泞,不方便骑马,只能步行,他巡视完两个营地就到中午了。

    匆匆吃了顿午饭,刘升便去转运难民。

    十几天前到大水瓶寨的一万余难民,已经在张谷英、李富昌等人的安排下,来到刘家寨排好队。

    刘升只需站在“门”旁边推一下难民的后脑勺就行。

    以刘升的状态,基本可以保持一两秒中一个人。

    但他不可能一直重复做推人的动作,中间肯定是要歇息的。因此这一万余人他用了五六个小时才转运完。

    次日,山脚的一万余难民也被组织上山,到刘家寨前排队,等着被刘升转运···

    华西营。

    李三因为各方面表现优秀,已经混成了生产队长兼民勇队长,负责带五十户百姓干活儿,早上还要带着五十名民兵晨训。

    甚至他还报名参加了营地的成人夜校,识字,学算术。

    其实他是识字的,还能自己写信。

    算术也有点基础,起码能自己做点小生意,不会因算术问题被骗了钱。

    但他还是参加了这个成人夜校。

    一则,其他生产队长乃至队里的青壮对学习这件事都表现得很积极,他不好表现得太过不同。

    二则,成人夜校教授的都是简体字,虽然他能猜出部分字的意思,却也有部分不认识。

    至于夜校教授的算术,在他看来就相当高明了。

    若是学到一定水平,便是傅知府幕中的钱谷师爷,恐怕计算能力都比不上他。

    因此,过去这段时间,李三在华西营过得颇有种乐不思蜀的感觉。

    这天上午干完活儿回来,李三排队打了午饭,正准备去跟队里的青壮们一起吃,就被大侄子拉到了一边人少的地方。

    “二叔,俺听到一个重要消息。”大侄子声音压得低低的,语气紧张。

    “什么消息?”

    “首领回来了。”大侄子道,“昨天还到俺们营中视察了呢,只不过没惊动底下人,转一圈就走了。”

    听完,李三摸了摸胡子,问:“你小子啥想法?”

    大侄子将声音压得更低了些,道:“俺还探听到,之前首领好几次回来都会招一批民勇加入常备军,或是到外面做事。

    俺寻思着,若真有这样的机会,俺们只要抓住了,不就有机会出去了吗?

    尤其是二叔你,如今可是民勇队长,还是比较出挑的那种。

    如果首领招人,你只要应募,八成能选上。”

    李三微微皱眉,揪着胡子沉思起来。

    此番随他进来的大外甥、大侄子也都是傅知府的随从,却又和他有些不一样。

    他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两人却是有家口的,都在府城中安生住着。

    所以,哪怕之前经过重重震撼,和其他难民一样,认为首领刘升即便不是神仙下凡,也是有仙缘、气运在身的人。

    可他们还是准备完成傅知府交代的谍探任务——谁让他们家小还在府城呢?

    所以,李三心中虽然有别的想法,却也没跟二人说。

    揪掉了一根胡子后,李三道:“咱们还是得沉住气,再等等。毕竟咱们对这边了解的太少,一旦出去,再想回来可就不容易了。”

    大侄子听了点头,“还是二叔想的周全。”

    说完就准备走。

    李三缺拉住他,嘱咐道:“廖荣(大外甥)那小子伱看着点,整天想着打听秘密,毛毛躁躁的,别被人识破,把咱们也连累了。”

    大侄子李筹点头,“二叔放心,俺会看好他的。”

    ···

    刘升又用一下午的时间,将新来的万余难民转运到北美,次日一早,便离开天目山,骑马直奔遂平县城。

    从大水瓶寨到遂平县城有近两百里地。

    刘升下了山,便带着一百骁骑亲卫骑马北上,以正常的骑行速度赶路,下午便赶到了遂平县城。

    他离开不到五日,遂平县城外虽然遍布义军营帐,却井然有序,常备军、民勇都正常训练着。

    刘升巡视了一番各军营,便将杨和庆、彭有义、文宥招到大帐中。

    三人见了刘升,抱拳行礼:“参见首领!”

    刘升微微点头,便问:“各个新建营的常备军磨合得怎样了?”

    其实刚才巡营时,刘升走马观花地看了看,对新营情况已有所了解,但他还是想听听三位团指挥的看法。

    彭有义习惯性抢先答话。

    他身上穿着鱼鳞甲,说话时一动便发出甲片摩擦的声响。

    他道:“俺们第一团的这一营没啥问题,战力即便不如老营,也差不了太多。”

    杨和庆接着道:“俺们团的这一营也没问题,拉出去跟官军募兵营打都不怂。”

    文宥则道:“新营才磨合了几日,战力肯定是不如老营的。若要参与攻城,怕是死伤不会少。”

    刘升听完摸了摸唇上胡须。

    穿越大半年了,他入乡随俗,头发已经修得勉强能扎成单髻,胡须则早留了起来。

    唇上、下唇、下巴上都有,面积不大,却黑而浓密,看着还是蛮英武的。

    放下手来,刘升便道:“既如此,文宥就带着第二团第一营(原第二营)和五个民勇营留下来守遂平吧。”

    第二更。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