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165章 加钱居士张献忠,定国复姓

第165章 加钱居士张献忠,定国复姓

    后世关于张献忠品性的记载很混乱,经常互相矛盾。

    张献忠年轻时性情刚烈,桀骜不驯,好打抱不平,还因此差点丢了性命。

    等到成为流寇首领“八大王”,明清官方对其稍微客观点的评价,则是:狡谲剽敢,多疑易怒,刚猛残暴,张弛无度。

    民间则又有些张献忠替百姓主持公道,处置贪官污吏、劣绅恶霸的传说。

    等到张献忠成为大西王,统治却遭遇各种挫折,发现无法实现割据四川的愿望时,他就变得嗜杀无度了。

    刘升看过的明末小说中虽都有张献忠,却也摸不准这人性格品性。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人聪明狡谲,不好对付。

    不过刘升本就有意让张献忠在襄阳城外驻扎一段时间——在崋部将襄阳城抄缴的钱粮转移走之前,若大量明军来攻襄阳,有张献忠为侧翼,即便其不出手,明军也会产生顾忌,分兵应对,大大减轻崋部压力。

    因此,听了张献忠的话,刘升便笑着点头,“八大王既愿在城外驻扎,我当然要有所表示。

    不过我崋部在城中缴获的粮食也不多,还要供城中十几万军民嚼用,只能先匀出一万石粮食给贵部。”

    才给一万石粮食?

    张献忠听了就想发火。

    他虽然欺骗了刘升,把将近四万人说成五六万人,但想和刘升合作一起击败明军却是真的。

    一万石粮食只够他现有这些兵马吃半个月,最多二十天。

    他还想在襄阳继续招兵买马,打造兵器装备部队呢。

    这点粮食哪儿够用?

    他正待变脸,便听刘升接着道:“不过,我倒是有一份与粮食有关的礼物送给八大王。”

    “什么礼物?”

    “八大王当知道,襄王府在城外有许多王庄,大都囤积了不少钱粮。

    我从襄王府抄获了相关账目,八大王可以拿去,按图索骥的攻打、抄缴。

    即便只抄缴襄阳城附近的王庄,想来也能弄个几万石粮食、十几万两银子以及众多其他物资。”

    之前张定国在城头说的那番话,主要目的虽然是劝刘升别开炮集火张献忠,可说得确实不错。

    张献忠、罗汝才在四川开县虽然通过一场大胜突破明军封锁,跳出四川,进入湖广。

    但之前负责围剿张、罗等流寇的明军损失并不多,估计仍有十余万。

    就算杨嗣昌等人因襄阳失陷,被崇祯皇帝问罪,却也不是即刻就被人捉去北京了——从崇祯皇帝得到消息,再到发圣旨派人过来,起码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在这中间,就算杨嗣昌放弃治疗,也不可能所有大明文官、武将都放弃治疗不作为。

    肯定会有明军来收复襄阳,以图戴罪立功,或者说借机上位。

    这一点从历史上张献忠攻陷襄阳后,与罗汝才一汇合后就弃了襄阳北上,便能知道。

    刘升来襄阳只带了四五千人,想要将襄阳城中抄缴的钱粮等物资运走,都需要招募大量民勇、民夫才行。

    至于城外乃至更远地方的襄王府王庄,根本没兵力没时间去一一攻打、抄缴。

    与其留下来便宜那些王庄管事,或是大明地方官府,倒不如让张献忠去抄缴。

    历史上张献忠是在襄阳肥了一波,才又迅速蹦跶起来。

    即便如此,当张献忠蹦跶着想攻占南阳府时,还是受了挫。

    后来他又想攻占汝宁府,结果先在信阳被左良玉击败,又在商城被左良玉部将王允成击败,本人都受了伤,被迫投靠李自成。

    结果差点被李自成吞并,受罗汝才相助,才走出河南,经后世安徽东下。

    跟大别山中缩着的革左五部会合后,声势略振,这才攻入庐州府,训练水师,威胁南京。

    南京方面着急忙慌地调黄得功、刘良佐来攻打张献忠及革左五部,却被击败。

    不过当张献忠真正想搞一搞南京,乃至下江南时,却又被刘良佐部击败。

    从这些战绩看,张献忠等农民军及左良玉、黄得功、刘良佐等官军的战斗力都很迷,忽高忽低的。

    但真实的战争就是这样,结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厉害的将领可能会飘,还可能被猪队友坑,被朝廷掣肘;不厉害的将领也有碰到好机会获胜的时候。

    绝不是像某些战争游戏,各个部队战力都是一个恒值,总是战斗力高的赢。

    刘升是后世特种部队出身,自然也明白这点。

    所以,即便张献忠不讨要钱粮,刘升也会把王庄这块吃起来需要时间和兵力的肉分给他。

    唯有如此,接下来张献忠才能起到吸引明军注意力、分散崋部压力的作用。

    张献忠听了刘升的话颇感意外。

    当流寇这些年,他自然知道藩王的王庄多么富裕。

    问题是,王庄都是一个个的村庄,你得一个个的找到才能攻下来。

    若是有相关账目,必然注明了各王庄地址,如此按图索骥地攻打,确实要容易不少。

    他于是一笑道:“那咱老张就不客气了!”

    刘升道:“八大王别忙着谢,王庄账目我可不是白送你的——我也想请八大王帮个小忙。”

    “不知是什么忙?”张献忠微眯着眼问。

    刘升道:“我起兵不足一年,手下着实缺少得力的将领。那日见了定国老弟,只觉与他一见如故。

    希望八大王割爱,让定国老弟转投崋部,给我打个下手。”

    张献忠听完冷起了脸,“他可是咱老张的养子,四大养子中最看好的一个!”

    这句式刘升听着莫名熟悉,忍不住试探道:“得加钱?”张献忠皱眉,道:“当然得加钱!至少三十万两银子,外加三千把兵器!”

    “八大王狮子大开口,这就没意思了。要知道,张定国已经在我手里。我至多给你十万两银子,一千把兵器。”

    “二十万两银子、两千把兵器!”张献忠道,“我把定国的妻儿和亲随也都给伱!”

    刘升笑了,“我既要张定国,肯定也要他的妻儿、亲随。

    另外,八大王若不提我都忘了,这襄阳城监狱中还关押着八大王的妻儿和几位军师吧?”

    听到这话,张献忠弄不清楚真是他提醒了刘升,还是刘升本就知道这事,一时气得直想杀人。

    妻儿且不说,那几个军师(秀才),尤其是老潘(潘独鳌),于他而言还是挺有用的。

    想到这里,张献忠只好再退让一步,咬牙道:“十万两银子,两千把兵器,不能再少了。”

    由此,刘升猜测张献忠部人虽多,但应该大多新募,缺少兵器。

    于是笑道:“好,便依八大王。不过八大王得给张定国写一封信说明白,让他改回李姓。”

    听到这话,张献忠疑心病发作,忍不住问:“是定国告诉你他原姓李的?”

    刘升笑而不语。

    这便让张献忠更起疑了。

    他想起李定国本是读书人的孩子,十岁被他收养时已经识得很多字。

    后来虽然随他转战数省,可只要有闲余时间,就会把搜集的书拿来读,在谷城时甚至也请了个先生教授儒学经典。

    另外,还动不动就劝他少杀戮,善待百姓。

    善待百姓也就算了。

    这狗日的世道多少人都变成了妖魔,全部该杀!

    他老张不卖力多杀点,怎么能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

    随着李定国年岁越长,在杀人的问题上与他矛盾便越深。

    想到这里,张献忠又忍不住想:这刘升是怎么知道我妻儿、军师都在襄阳城监狱中的?

    难不成也是定国所讲?

    疑心一起,再难扑灭。

    张献忠反倒觉得,将李定国送给兴许是一件好事。

    一则,李定国如今在军中隐隐有与孙可望争锋的意思。

    李定国是优点颇多,但孙可望年长好几岁,早成为张献忠臂助,在军中人脉比李定国广,威望也比李定国高,不是李定国能与之争锋的。

    二则,李定国既对他重杀伐之事有意见,一直留在身边,矛盾早晚会爆发,说不定会闹得父子反目。

    三则,李定国若心里还有他这个养父,留在这刘升军中,兴许日后还能用得到。

    想到这里,张献忠眼中刚浮现的阴寒和杀机又敛去,道:“回营后咱老张就会将书信和定国的妻儿、亲随都送去。

    也希望刘大帅能守信,将一万石粮食、十万两银子、两千把兵器都尽快送到我营中!”

    刘升一笑道,“八大王放心,我刘升向来守信!”

    说完,两人各自抱拳离开。

    刘升对与张献忠的这次会晤颇为满意,对最后的交易就更满意了。

    他若只是强留下李定国,想要收李定国的心,怕是很难。

    可如今张献忠将李定国卖了,还让其改回李姓,等于脱离养父子关系,想来李定国的心都不用他收,自然就归了崋部,归了他刘升。

    这可比强人锁男,用起来放心得多。

    回到襄阳城中,刘升将准备交易物资的事吩咐下去,便上了西城门楼,把交易的事如实跟李定国说了。

    李定国听完瞪大眼睛,不可置信地道:“不可能!绝不可能!父帅怎会卖···”

    “卖”字刚说出口,李定国便泪水直流,说不下去了。

    虽然理性上他能理解张献忠的选择,可感情上,张献忠此举却深深伤了他的心!

    他十岁便跟着张献忠,陪着张献忠从初举事走到今日,已十年有余!

    张献忠是否真把他当儿子看,他不知道;可他之前却是真把张献忠当父亲看的!

    如今却被父亲卖给别人,他如何不心痛?!

    刘升拍了拍李定国的肩膀,道:“八大王也有他的难处···我这里也确实需要定国老弟帮手。

    另外,此番并非生离死别,定国老弟今后说不定还有与八大王相见的机会,不必太过介怀。”

    刘升这番劝慰并没有明显的效果,李定国依旧伤心难制。

    直到张献忠派人送来他的妻儿和百余名亲随,以及一封亲笔信,他这才稍稍振作。

    也不知张献忠是什么目的,这封信是没信封的。

    信中内容也简单。

    下面人转呈过来时,刘升也不避讳李定国,当面看了——这封信名义上是给李定国的,可实际却是张献忠写给刘升的保证书,他没理由不看。

    他一眼扫完,便沉默地交给李定国。

    第二更。

    历史上,崇祯十四年,甚至可以说在朱仙镇大战之前,明军都是占据相当优势的。

    另外,左良玉部战斗力真不算低,,,,很多时候都是故意保存实力,坑队友。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