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浅漾澄渊 » 第一章 流水下滩非有意

第一章 流水下滩非有意

    繁星渐露,圆月初悬,山林被夜色悄悄笼罩。

    时值九月,将暮未暮的山野间却不显寂静。

    虫绕、蛙叫、鸦鸣、刚出巢穴的蝙蝠掠空低飞,盛大的饕餮盛宴即将上演。

    掠食者遵循着自然规律,猎物却不自知是个猎物的事实!

    ......

    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洒在照得到的所有地方,而那阴影处,也映得格外阴暗。

    山顶的松柏依稀可辨,半腰灌木和劲草丛生,一条白色玉带横穿而过,如同给这座山系上一根腰带,只是这腰带属实系得有点低。细看下,乃是一条山间小道。

    小路旁有一处平坦空旷之地,立着栋木屋,暮色里与山林融为一体,并不易察觉。屋前用竹竿和木头围了个三丈开外的院子,院外站棵高大蓬松的槐树,郁郁葱葱,从外往里看,把木屋遮住大半。院内左中央,放着一张木桌和两把竹椅,槐树荫下,另摆着一张竹制的长椅。

    烛台下,少年正在学字,自行研墨,整洁的把纸写满一张再一张,企图顷刻就把字练得如父亲的字那般飘逸苍劲。其身旁站一壮年,手摇蒲扇驱蚊解热,看着孩童形神专注的模样,暖眸中略显满意之色,暗相比较:“这般年纪,我不及我儿!”

    与其说是壮年,倒不如说像个书生,一个上了点年纪的书生。只见他身材消瘦,举手投足间显尽温文尔雅,接过毛笔写下两个生字,停笔教完发声和字意,便起身往长椅上躺去。

    少年用镇尺压好父亲刚写下的字,马上学起来,行笔挥洒自若,字里间已初见几分风骨。

    爷俩一字不语,书生静静的躺着,深邃的眼珠里只有烛火跳动,不自觉地陷入深深的回忆,久不能拔。待回过神来,见少年已经趴在木桌上睡过去,手中的笔也倒在纸上,拖沓出几笔歪歪扭扭的墨痕。怕他受凉,起身抱起少年斜放腿上,两个清瘦的身躯依偎在一起,又在院里呆坐良久,直到烛火燃尽,才回屋就寝。

    次日少年醒来,已有饭香扑鼻而来。如小鹿闯进家宅,伸腿蹬足地穿衣起床,又窜进窜出地打水洗脸束发,满面风光,甚是灵动。刚跑到厨房,长者便吩咐道:“吃饭了”。

    “知道了,爹,我来盛饭。”

    少年盛好米饭,于饭桌东西首各一碗,又到厨房一前一后端过两个菜上桌,随即年长书生最后一个菜也起了锅。粗茶淡饭,两人却吃的津津有味,也归功于年长书生的好厨艺。

    期间少年想到昨晚居然在练字时睡着了,该不会被骂吧,偷偷朝书生瞄去。

    书生看懂少年心思,打趣道:“以后别人要是问起,是谁教你写字,可不要说你爹教的。”

    “知道啦,知道啦,下次不敢啦。”早早就偷偷把最后写那几个字藏了起来。

    书生也装作不知,吩咐着:“好好吃饭,吃完我们去集市。”

    每逢初一、十五,书生都会带着少年去集市采办生活所需。少年喜上眉梢,催促道:“爹,我吃好了,您吃快点!”边催边夺过书生手中的空碗,急着刷洗。刷完见书生还在院子喝着苦茶,那茶少年可不爱喝,舀起缸里的凉水,咕噜咕噜几口下肚,这才舒服呢。

    “爹,可以走了吗?”只见少年已经把行头准备好,只等长者一声令下,就要脱缰而出。

    年长书生应允,回屋换了一件长袍,往怀里塞了一些银钱,再到厨房拿了两条麻袋,关好门窗,父子两人这才上路。

    集市单程要走半个时辰,少年背着他的专用小背篓,走在书生身旁,紧跟着脚步,书生也不等他,时而又见少年追上几步。两人脚步还算快,集市里摆卖的物品形形色色,吆喝声也不绝于耳。书生按需所取,不多时就采办好所有东西,带着少年返回。可谓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只见书生右肩负一袋沉甸甸的大米,左边提了几斤新鲜牛肉。少年也没闲着,小背篓里底下是一小袋豆子跟一些作物的种子,上边是一只五六斤重的肥鸭,双手捧的是上次来时在布庄定做的一套新衣和新鞋。

    回去的路程就没有来时那般轻松了,只见少年额头豆大的汗珠已经有好几颗落地,太阳虽不复正夏时炽烈,却也晒得少年既困且乏。眼见父子俩距离越拉越远,书生便在石坎处放下货物,坐在旁边休息起来。少年见状,精神又振,一个冲刺赶到书生身旁,小背篓稳稳落地,小少年大口喘着粗气。

    盏茶功夫,一大一小又重新启程,这次书生脚步慢了许多,少年跟在左侧,书生同麻袋的影子投下来,刚好遮住少年。少年心想:“这不就是院子外那颗行走的槐树么,正好给我当了遮阳伞用。”一边玩耍着躲进书生的影子,一边在心里对父亲的的敬重又添了几分。

    少年所见过的人不多,却暗自揣测,就算整个天下,也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的父亲。

    及至家中,少年稍作休息后,开始读书学字。

    年长书生也忙碌起来,打水添柴,炊烟袅袅,厨刀响彻,煮肉杀鸭,菜滚油滋,香溢二里。少年的心思早已不在纸上,急忙取碗摆筷。菜精汤鲜且具色,氤氲升腾而不竭。

    烛光下,爷俩临窗而食,倒像在国色天香的酒楼,一顿饱餐。

    戌时刚过,长者正于院中静卧。忽闻院门外马蹄、人声渐近。

    此路偏僻鲜有行人,且天黑赶路,顿生不详,只愿其过而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