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红橙树下 » 第九章 捐赠之谜03

第九章 捐赠之谜03

    磨盘村的夜晚宁静而宜人,微风轻拂树林,远处流水的声音清脆悦耳。胡兰靠在车窗上,凝视着遥远的星空,那些闪烁的星星如同宝石般美丽,令人陶醉其中。小李则在副驾驶座上低头思索,似乎在思考着重要的问题。安则靠在车窗边,闭上双眼休息,显然是一天的劳累使她疲惫不堪。

    回到县城后,胡兰被安排在喜来宾馆住宿,这是一家由当地政府管理的宾馆,装修古朴大气,虽然设施有些陈旧。胡兰洗完澡后,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的采访经历,她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收获,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太满意。

    她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看到司机发来的消息:“明天早上8点,来接你们去铁铺镇,请做好准备。”

    第二天早上,胡兰和小李在宾馆门口等待着司机来接他们。司机一见到他们,笑容满面地说:“你们今天要去参观一下那些养殖户吗?”“是的,我们今天要特别去看看陈石匠的养殖场。”胡兰回答。“好的,我会亲自带领你们去他那里。”司机说着。

    一大早8点,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上了车,开始了新的一天的颠簸之旅。胡兰昨晚熬夜睡得不好,此刻汽车一颠簸,她头晕欲裂,感觉恶心欲吐,只能靠在车窗上一动不动。

    一路上,司机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向他们介绍了铁铺镇的情况,还向他们分享了一些关于养殖场的知识。司机显然是当地新来的,见闻很广,但嘴巴不太严密。

    当他兴高采烈地讲述陈石匠生活中的一些轶事时,小李忍不住打断了他,“王师傅,听说您以前是做木材生意的,现在这么辛苦地跟着我们跑,真是委屈你了,我的王老板”。司机小王听到小李对他的了解,感到警觉,立刻闭嘴不再说话,车上陷入了沉默。

    不久后,他们到达了陈石匠的养殖场。陈石匠是一个年约四十岁的壮汉,身高一米八几,看上去结实而敦厚,显然是个劳作能手。他将一筐红薯扔进院子里的一辆小货车上,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热情地迎接他们。

    “快进来吧,几位领导,辛苦了,听村长说您们要来,没想到这么早”胡兰看着他敏锐的目光,意识到这个人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粗糙和简单,一定是长期与外界打交道,干练而精明,令人信任。“大智若愚”这个词瞬间浮现在胡兰的脑海中,她想到自己对文字的准确把握,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这微笑虽然浅淡,但并未逃过陈石匠的眼睛,然而他仍然像没看见一样朴实地招呼大家坐下。

    他走到水池边拧开水龙头洗了把手,然后从客厅里搬出一张折叠起来的小方桌放到小院里。石匠的妻子为每个人沏了一杯铁观音茶,还把一瓶红色的老茶壶放在桌子旁边。

    “秀碧,我来弄,你快去做个早饭,他们走得早没顾上吃早餐吧,做些醪糟汤圆出来吧......让领导们尝尝我们的醪糟汤圆。”石匠一边吩咐着妻子,一边招呼着我们。

    “醪糟汤圆?”小李是江苏人,对这个名词并不熟悉。

    “差不多就像米酒,但更干一些。”司机解释道。

    “没错,有些地方叫它米酒。你们要不要尝尝凉的,不用加水煮,直接从容器里舀出来喝,就像喝酒一样。”陈石匠接着说道。

    “算了算了,那个东西容易让人醉,我小时候就曾经喝醉过。”老宋连忙拒绝道。

    片刻后,陈石匠的妻子秀碧给每个人端上了一碗晶莹剔透的醪糟汤圆,每个碗里都加入了一颗荷包蛋。陈石匠又去捧了几把刚炒好的花生,一股热气从花生中扑面而来。胡兰第一次尝试将花生与醪糟一起食用,那种香味无法言喻。

    几个男人从地方风俗聊到农活,再从农活聊到家庭,最后又聊到了生意,大家都非常开心。

    陈石匠说他以前牵头领着几个村民在打石湾里打条石卖,那时候修住房,砌地基,码个猪圈,垒晒场都得用条石,所以生意很好,也挣了不少钱。

    后来村民修房子都到镇上砖厂去买砖了,打石厂的生意就不行了,他又承包工程,给村民修房子,附近几个镇上修路,给移动建基站,还买了一条船在河上搞运输。手上有一批村民跟着,都指望着从他这里挣点零花钱,所以他就不停地刨门路,去认识各个村上的、缜上的、县里的领导,在当地包工渐渐有些名气了,活路越来越多。

    这几年搞新农村建设,他又包了几个乡镇的公路和农村住宅改造项目,工程项目稳定了,手上大概有个一百多万,就又想着利用起来,看看有没有别的事可以干。

    刚好踫到农村土地确权,村民的土地确权后可以转让承包了,规模化种植和养植政府还给予补贴和保险保障返还支持,我们村开了几次会,年轻的都考上大学去大城市安家了,没谁愿意回来,象我这么大年纪的,又没几个人手上拿得出来这笔钱,村长便来做我的工作,说要带领大家致富,要把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

    我当时是下决心带这个头,背着老婆把城里的房子抵押了,去贷了五十万,一共凑了一百多万,承包了村里的土地,买了两台货车和一台推土机,又在村口建了一个养植场。

    “可以哦,您现在是这附近几个村出了名的富翁了”司机跟陈石匠打趣着。

    “啥有钱人,我现在还背着代贷款。土里又刨不出啥钱,又不好请人,年轻人都住到城里,村里尽剩下老的小的了。遇到雨季,收不及时,我有好几季花生和豆子都烂地里了,整片整片土地里长出密密麻麻的新苗子,只好割来喂猪。摸索着前进,相信后边会摸到门路,这两年全靠养殖赚点钱,反正还好吧,大家的日子都越来越好了。”陈石匠越说越高兴,又去捧了几捧花生,还拿了一瓶五粮液出来,“尝尝这个。”

    “不能喝,我们还要去看您的养殖场呢,要不我们观在就去看看”胡兰不再晕车,她怕几个人喝醉了,提议先去参观养殖场。

    陈石匠也是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们来这里的目的。于是,站起来对着房里喊了声,“秀碧,您把酒先拿进去,别让猫给扑倒了,我带几位领导看完养殖场,一会回来再来喝”陈石匠告诉他们,他的养植场里主要圈养着猪和兔子。山上小米鸡是放养的。

    他说:“我这里的鸡都是山上跑着的,以野草和虫子为食,它们的肉质非常紧致鲜美。前面就是养猪场了”说着他们一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前,院中央种着一株高大的梨树,树下堆了一大堆红薯,小院四周除了那道进出的铁门之外一圈都是砌的猪圈,中间用条石隔成50来平的小间,数了一下大概四十来间,前边三十间院内侧条石墙面只砌了一米五左右,里面养着大大小小的猪,靠左的十间则砌到房顶都是用来养兔子的。

    “一共有多少头,还不少呢!”小李看着那一头头油光水亮的猪仔眼睛都亮了。

    “53根猪仔,10头母猪,快出栏的有42头”陈石匠响快地答到。

    “哦哟”一行人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关在这圈里的可不是猪,而是一堆一堆的钞票。

    参观旁边的兔圈可不能开门,陈石匠从外面打开墙上的活动窗,我们一个一个站过去朝里面看,屋内被分割成几个区域,用竹子搭了七八层架子,架子上摆着一排排兔笼子,笼子门全部打开着,兔子可以上下跳跃。

    “这个是肉兔不是野兔吧?”胡兰问道,同行的几个都哈哈大笑起来。

    “是的,这都是政府统一发放的肉兔种苗,比野兔长得快长得大,六个月就可以出栏,出栏的成兔大的可以长到八斤左右”陈石匠没有笑,认真地介绍着。

    “养这么多,又承包那么多地,您们夫妻两个照顾得过来吗?”胡兰接着问。

    “两个人肯定不行,养殖这边长期请了两个人,地里就忙时临时雇村民。孩子去深市打工了,在那边进厂,年轻人想出去闯荡,我们两个大人就辛苦一点而已,把家守住。将来他不想在外面混了,就又回来就是。”陈石匠平和地说到。

    最后,他们又去看了山上的鸡场,山顶是一片开阔的松树林,林子外围用竹篦做了三米高篱笆墙,林子间也用竹子搭了各种高度的架子,树上用粗绳子绕在树间装着滑轮,陈石匠说这是用来喂食用的。

    参观完养殖场,陈石匠邀请他们共进午餐,下午离开时,陈石匠还给他们捉了几只土鸡放在车上。胡兰询问了几家扶贫户和接受基金资助孩子的住址,就与联络组分开,单独去采访这几个家庭了。

    胡兰边走边不禁回头看了看陈石匠的小院,她感到今天的收获特别多。与陈石匠的交谈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农村人与城市人的视野已经分不出明显的界限,这里已经尝试出了农村特有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她深信未来这里还将发挥巨大的潜力,当然,这里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她为自己率先看到的新农村景象而骄傲,为自己选择跟踪扶贫报道庆幸,相信很快她就能报道一系列扶贫成果。她想着心情无比的愉悦,迎着山头霞光,信步向山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