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反贼父亲,从淮南第三叛开始 » 第七十章:夺兵

第七十章:夺兵

    裴秀本就有意,眼下诸葛启占大优,自然是赞同。

    四人商量出了结果,陈、荀、赵三家很好支持诸葛启,他们三家在颍川都还有人。

    派人过去说一声就可以了。

    裴秀就尴尬了,他确实支援不过去东西,但裴秀肯定不能啥也不干。

    裴秀和韩肇关系不错,裴秀打算去说服韩肇,这倒是间接帮忙了。

    裴秀在和陈泰几人说了这个想法后,陈泰觉得可行。

    但陈泰还是嘱咐让裴秀谨慎些,别没说服再把自己陷了进去。

    ···

    至于为什么裴秀要去说服韩肇。

    因为韩肇的父亲是韩暨。

    而韩暨是南阳郡堵阳县人。

    韩暨早年被举为孝廉,屡辞公府辟命,后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宜城长。

    在曹操平定荆州后,历任多官职。

    在监冶谒者任内,推广使用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因功加拜司金都尉,后封宜城亭侯,又升任太常,进封南乡亭侯。

    在景初二年时,升任司徒,不久后逝世。

    他们家在堵阳、昆阳这一带都有一定的声望,这个地方和诸葛启的颍川郡相邻,韩肇儿子就赋闲在老家。

    若是韩肇愿意他可以援助诸葛启,虽然堵阳县令不是自己人,但他没用,这个县令就是韩暨举荐的。

    裴秀也不拖沓,离开陈泰家,就奔着韩肇家去了。

    ···

    同一时间,羊祜又去找他叔母辛宪英了。

    辛宪英还不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件事被司马昭有意的隐瞒了,截至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

    辛宪英在听到这个情况,不由笑了。

    “叔母笑什么?”

    “王基归降诸葛启可是一大助力,祜儿你觉得只靠司马炎和司马伷能是王基的对手?”

    羊祜摇摇头。

    “王豫州稳坐豫州,虽然年岁已大,但作战经验丰富,况且那诸葛启也不是庸碌之人。”

    说到这,羊祜不由吸口气,压低声音说道:“叔母莫不是觉得大将军要输?”

    “还未可知。”辛宪英摇摇头:“但也要做好谋划,别把自己逼的无路可走。”

    羊祜皱眉,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再看司马昭,他是很怕司马炎和司马伷挡不住诸葛启,昨夜连夜集结人马。

    更是一大早就叫来了弟弟司马亮。

    司马家能用的人不多了。

    他现在不求司马亮能立功,只要能安安稳稳把兵带过去和司马炎、司马伷顺利会合就谢天谢地了。

    司马亮上午就出发了。

    ……

    与此同时,父城也已经被李远和唐风二人带兵打了下来。

    王徽到时,城已经破了,城中尸体还未清理干净。

    可把王徽心疼坏了,因为这父城有不少人都是他们的汝南军。

    但已经死了,说什么都晚了。

    …

    再看阳城方面,诸葛启得陇望蜀,拿下了阳城,就又开始惦记北进和歼灭司马炎军的事了。

    诸葛启和文鸯商量起了这件事,诸葛启没有去找王基。

    诸葛启在心底里还是只把文鸯当成自己人了,和其他人都没有战友情。

    文鸯听诸葛启说要全歼城外的敌军,立马就起劲儿了。

    立马开口说:“府君你说怎么打就是了。”

    “怎么打也要有计划吧?我这不是在和你商量嘛。”

    文鸯说:“我和司马炎接触也不多,眼下敌军就在城外,我军占据优势,应趁此士气对敌发起猛攻。”

    “你带兵。”

    “行啊。”

    “带全部兵。”

    “全部?”

    文鸯想到了王基。

    王基手上的兵还是王基在统管,如何带全部的兵力?

    文鸯也对此提出了疑问。

    诸葛启并没有急着回答文鸯的疑问,而是反问一句:“你觉得,在别人手上的兵力,是我们的吗?”

    文鸯一愣,恍然大悟,而后问:“府君是想…夺回来?”

    “粮食吃我的,但不认我?当我是冤大头啊?配合我,夺了王基的兵。”

    “府君打算怎么做?”

    “利诱将士,威逼王基。”

    文鸯提议:“府君,我们还是先从将士入手,先把他们的心笼络过来,那王基那边不就好办了嘛?”

    “说的是。”

    诸葛启点点头,而后说:“这件事你去办,把…军中剩下钱财拿去收买军心。”

    文鸯照做。

    其实诸葛启现在不缺钱,因为他在打进阳城后,又从县令的住处搞到了不少,这些东西原本是王基归拢了起来。

    但王基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主动给了诸葛启。

    这倒是补充了诸葛启的金库。

    这会儿不就用上了嘛。

    …

    文鸯还在城中找到了一些余粮,这也可以作为奖励。

    现在将士们对粮食的需求更大。

    也更喜欢粮食。

    因为他们都被饿过。

    文鸯在得到诸葛启的命令后,第一时间就去各个军营开始笼络军心。

    而文鸯的这一举动,王基并不知道。

    因为这时的王基正在和侄子王度说诸葛启对他们的看法。

    因为这么几天过去了,王基甚至都没见过诸葛启。

    这也让王基心中打起了鼓。

    而王度却是宽慰道:“叔父多虑了,那钟毓归降都被接纳了,当时钟毓是被迫投降,他可是寸功未立啊,更何况我们还是协助他们夺取了阳城呢?”

    “呵呵…”王基笑着摇摇头,但他的笑声多少带点无奈。

    “难道侄儿说的不对?”这也让王度心中没底气了,便问:“叔父您是怎么觉得的?”

    “恰恰因为我们立了大功,诸葛启才不会信任我们。”

    “那…他会怎么对我们?”

    “别紧张,杀不至于,顶多是…”

    就在这时~

    门被人敲响了。

    王基只得暂时闭口,让那人进来。

    那人说:“文鸯在我们的军营中以钱、粮聚拢军心。”

    闻言,王度第一时间看向叔父。

    王基则是露出一抹苦涩笑容:“最多就是现在这样。”

    闻言,王度恍然大悟,在让那個来汇报情况的人出去后,王度立马开口:“叔父,我们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诸葛启…哦不,府君已经动手了,又岂会收手?”

    “那我们就看着他把我们的人给···”

    王度话还没说完,就被王基开口打断了。

    “不该说的少说。”

    王基刚刚都已经被迫改口了,自然是不打算反抗了。

    因为文鸯已经动手了,他们就是想反抗也晚了。

    诸葛启会没有准备?

    城外驻军是诸葛启的。

    城中守军也是诸葛启的。

    反抗?

    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王基思索再三,觉得军队还有一些是他的亲信,诸葛启应该不会做绝把那些人杀掉,最后应该能留个三两百人。

    王基不反抗的另一个原因是那些将士不一定完全听他的话。

    他们会跟着王基投靠诸葛启,完全是上层意志左右了他们的选择。

    有很多人直到这一仗打完了都不知道他们打走的人是司马炎。

    …

    这不,在文鸯和诸葛启的手段之下,多数人全都倒戈向了诸葛启。

    只不过,在搞定这一切后,已经是第二天了。

    正和王基想的一样,只有百余人坚持听王基的,因为这些人是王基的家仆。

    这些人诸葛启确实没办法。

    也和王基想的一样,诸葛启没有下死手。

    虽然还是给王基留了点人,但诸葛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

    诸葛启通过文鸯的汇报,得知已经搞定了,便带着人去了王基住处。

    王基并未表达出不满,反而还热情的出来迎接诸葛启。

    诸葛启来见王基,其实就是为了看看王基对这件事的反应。

    见王基表现如常,诸葛启心中反而有点怀疑。

    便没有进屋,主动开口:“叔父,今天天气不错,就在院里走走吧。”

    “是挺好的,我听说府君还未婚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