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反贼父亲,从淮南第三叛开始 » 第八十一章:援军皆无

第八十一章:援军皆无

    诸葛启这边就和之前的战略一样。

    ···

    另一边。

    贾充在撤,唐咨在追。

    文钦坐镇大营,一来是和州泰、胡奋对峙,二则是负责给唐咨运送粮食。

    唐咨和全静、以及钟会带军去追击贾充。

    贾充在他撤退的路上设置了多处伏兵。

    这会,贾充刚收到麾下人的汇报,说,追兵已经击败伏兵,继续追来了。

    贾充都懵了。

    质问道:“不可能,三千人,说没就没了?”

    “将军,他们···降了~”

    闻言,刚刚还在暴怒的贾充立马蔫儿了,就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

    贾充半天说不出来话,好半天才憋出了一句:“全力跑,都别停。”

    现在贾充也确实没什么办法了。

    他还是高看了麾下人的军心了,不战而降,这是贾充万万没想到的。

    不过事已至此,贾充也没办法,跑吧。

    就这样。

    伏兵很多,一半都是不战而降。

    而那也没投降的伏兵,也确实给予唐咨一些麻烦,拖延不了时间。

    但贾充还是没和唐咨拉开距离,依旧是紧追。

    跑了一天一夜,贾充觉得不行,这样跑下去不是办法,早晚要被追上。

    决定就地安营扎寨。

    这时,天还未黑。

    但贾充并不是要在这和唐咨对峙,而是另有打算,安营扎寨只是障眼法。

    唐咨赶在天黑前追到,见敌军不动了,心中感到疑惑,没有贸然攻打,也就地歇息。

    停下后,唐咨叫来全静和钟会询问他们二人对敌军的看法。

    全静表示他要想想。

    还是先前一直默默无闻的钟会率先给出了他的看法。

    “贾充行事不会如此毫无章法,他这么做绝对是有其他的用意。”钟会扶着下巴说:“我推断,贾充是在营造出安营扎寨要与我军对峙的假象,留下人迷惑我军,他则是带人撤离。”

    闻言,唐咨眼前一亮,觉得钟会的推断很有道理。

    “那···”唐咨思索一二后,又问道:“依你之见,我军现在要如何做?”

    “不可在此休整,应当连夜赶路,绕到贾充前面,我们也伏击他一手。”

    唐咨点点头,但没有急着给出答复,又思索一阵儿后方才开口:“依你,连夜赶路。”

    “喏。”众人齐声。

    而后,唐咨命全军吃饱喝足,而后就带军绕过贾充军,连夜绕到了贾充的回归之路上,他们也没跑的太远,找到一合适地点就埋伏了下来,打算反伏击贾充军。

    而贾充的目的,就和钟会推断的一样。

    但贾充想的更复杂,他是兵分两路往北撤。

    自己带一队,又分出两万人走一路。

    那边还留了三千人作为障眼。

    贾充带的并不是主力,但经过这么多天的消耗,早就没最开始那么多了。

    淮南战场的主力其实在州泰和胡奋手上。

    现在州泰和胡奋会军一处,二人手上合起来得有近十五万人。

    现在贾充可以调动的兵力也就六万多,现在又分散了,贾充手上就更少了。

    也就三万人左右,甚至还要少。

    唐咨手上,近一万,但经过了贾充的补充,这会得有一万多。

    除去那个投降的人外,就都是淮南军了。

    还有三千骑兵。

    带甲者,更是高达一半之多。

    可以说,是一支很精锐的部队了。

    战斗力比起贾充这边是丝毫不差。

    甚至贾充这边还不如唐咨,因为军心涣散,伏兵都连续投降了。

    ……

    很快,一支队伍就闯入了埋伏地点。

    暂时还不知道主将是谁,但唐咨可不管你主将是谁,杀就完了。

    随着唐咨一声令下,大军倏地杀出。

    其中,骑兵速度最快,直接就杀入敌阵,一轮冲杀,直接就把敌军前后拦腰截断了。

    唐咨杀了出来,分兵给全静去杀后军,唐咨本人则是冲着前军杀了过去。

    钟会随行。

    就在阵中,钟会看到了敌军主将不是贾充,而是另一个他认识的人。

    能力平平。

    钟会顿时计上心头,立马大喝:“贼将已死,还不投降?”

    钟会知道如果是贾充面对这句话,绝对可以及时做出部署,稳固不让军心涣散。

    但这个人…

    能力不行。

    最起码是短时间内做不到。

    钟会突然大喊,而后胡乱砍下一人脑袋,大喊:“敌将授首,还不投降?”

    喊完,钟会用力扔出。

    血线划过天空。

    不少人只听到了声音和看到了头,并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将军。

    钟会这话自然也被正主听到了,可把那人气坏了,他还没死呢,几句话就被钟会说死了。

    正主,也就是这个主将,当即就朝着钟会杀了过来。

    然后就被唐咨从侧翼一枪刺穿。

    唐咨早就盯上他了,可是找到机会了。

    这下是彻底死了。

    随着死伤加剧,选择投降的魏军也越来越多了。

    等到唐咨彻底搞定后,已经是下午了。

    唐咨不知道贾充咋走的,也不知道该继续往北,还是返回。

    因为他们身上的粮食不太够,跑太远,就有点供应不上了。

    唐咨找来钟会和全静询问,打算撤回去。

    但钟会劝阻,他说道:“君侯之子尚在洛阳围城,我等若是就这样回去,君侯必然不悦,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也可能会错过攻克洛阳的大好时机啊。”

    闻言,唐咨又犹豫了。

    唐咨刚刚没考虑这点,他只在考虑粮食供应的问题,现在细细一想,的确如钟会所说的一样。

    现在是绝佳的时机,一旦错过,可就没有了。

    唐咨思索再三,决定派人回去告诉文钦这边的情况,以及他下一步的行径,而后方才下令北上。

    命令下达后,就带着人前去追击贾充了,虽然不知道贾充现在何处,但只要大致方向对,就能碰到。

    在钟会建议下,唐咨等人直奔黄马关。

    这个关也就是虎牢关那一带,只不过在魏国时名字改了。

    唐咨本来还担心会遇到州郡兵阻击他,结果一路都很顺畅。

    ……

    时间转眼而逝。

    这几天里,文钦派人拔出了贾充那個设下营寨,加派人手带着粮食去增援唐咨,算是解决了后勤问题。

    在还未到黄马关,唐咨就追上了贾充,不用说,一顿暴打。

    但还是让贾充弃车保帅脱身逃到了黄马关下,这时唐咨已经打算撤退了,唐咨打算去颍川支援诸葛启。

    结果,关口守将并没有给贾充开关。

    贾充瞬间就意识到不对劲了,怕不是这个守将已经降敌了,就算没有,那也绝对是持中立态度,想要看看究竟谁能赢。

    等到胜负决出,他再去投降那个胜利者,这样确实很稳,如果是诸葛家赢了,那他说不定还能赚取更大的利益,升官、封侯未尝不可。

    贾充心中暗骂一群唯利是图的小人,但他也没办法,守军没直接干他就是好事了。

    贾充思索再三,还是往后撤了撤,但是···

    唐咨又追来了。

    贾充被挤的是实在没办法了,就地安营扎寨,能保一时是一时,他总不能继续往北渡过黄河绕路去支援洛阳吧。

    那样只会被唐咨追着打的更爽。

    就这样,贾充这一路援军算是没有了。

    辽东方面也在撤,但速度很缓慢。

    甚至接到命令几天了,这会儿还在辽东走着呢。

    司马干虽然是名义上的主帅,但这小子···根本没实际掌管兵权,打仗不上前,指挥没有他,平乱时睡大觉。

    早就被郭氏叔侄俩给架空了。

    至于司马干为何这么不堪,因为他有病。

    司马昭让他去辽东也纯粹是无奈之举。

    郭氏叔侄虽然名义上遵命,但就是行军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