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鲁智深魂穿唐玄奘 » 第六章 途至五行山

第六章 途至五行山

    第二天清早,刘家老小都早起来,就整素斋,管待鲁智深,请开启念经。

    鲁智深看着面前的素斋,说道:

    “上些酒肉来吧。”

    刘母劝道:“这顿就免了吧,待办完正事,再行吃喝。”

    鲁智深笑道:“大娘,俺这酒肉是顿顿不能离啊,要是没了酒肉,说话都打颤啊!”

    刘母无奈,让人给他上了两盘肉:

    “肉可以吃,酒且免了吧,喝酒误事!”

    鲁智深回道:“大娘你却不知,俺念这经一分酒只有一分灵,十分酒便有十分灵,你不让俺吃酒,怕是不能超度亡魂,念了也白念啊!”

    刘母疑道:“我还未听说念经有这种说法?”

    鲁智深笑道:“大娘勿要相疑,洒家可见过真菩萨!”

    听了这话,刘母才令人端来昨天剩的好酒。

    鲁智深这才心满意足,饮酒吃肉,不在话下。

    吃喝两口后,他从包裹里取出三本经书,正是空济方丈让带的《金刚经》、《法华经》、《度亡经》......

    智深心道:得亏带了这三本经书出来,不然今日这关不好过啊,只是……那日方丈说超度亡魂是哪本经书来着?

    经书上虽有书名,但他却不认得字,空在那比对了半天,见那“度”字熟络,这才没有选错。

    来到香案前,鲁智深先点了三道引魂香。

    然后盘腿坐定,一手拿着酒肉,一手翻着《度亡经》,开始念经超度亡灵。

    只见那鲁达咬一口肉、吃一口酒、嘴里含糊不清地念一句不知是什么经。

    满嘴油腥,浑身酒气,却也佛音不断。

    只是一旁的刘母却不忍直视,满脸忧虑,庄里众汉子见此场景,都感到稀奇,纷纷围观。

    在酒肉的加持下,鲁智深也不觉得这是件难事了,不知不觉间,肉也吃光,酒也见底,经也念完!

    鲁智深晃晃悠悠起身道:

    “大娘、兄弟,佛事已毕,多谢款待!”

    说着便起身回房间歇息。

    刘母看着智深一步三晃的背影,忧虑道:

    “这般念经,能济事吗?”

    刘伯钦宽慰道:

    “母亲宽心,我观哥哥不是凡人,定有成效!”

    当晚,众人都在熟睡之时,伯钦的父亲之灵,超脱了沉沦,鬼魂儿来到东家宅内,托一梦与刘家长幼道:

    “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卷不知是什么经,惊动了阎王,阎王消了我的罪业,还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

    这才是:

    饮酒吃肉佛性真,荐亡离苦出沉沦。

    成事须有英雄胆,度人还得慈悲心。

    天亮梦醒,刘家老小都聚在一堆儿,伯钦的娘子说道:

    “太保,我今夜梦见公公来家,说他在阴司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卷经,消了他的罪业,阎王差人送他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教我们好生谢那长老,不得怠慢。他说罢,径出门,徉徜去了。我们叫他不应,留他不住,醒来却是一梦。”

    刘伯钦喜道:“我也是这般梦到,哥哥的法事奏效了!”

    二人说罢,刘母也惊奇地说到:

    “我也做了这个喜梦,本想着那三藏法师是个酒肉和尚,定然不济事,没成想竟然成了!”

    刘伯钦笑道:“我那哥哥见过真菩萨,多半也是转世的活佛,这才能有此法力!”

    伯钦妻子连忙点头道:

    “这般做法事,还能超度亡魂,也只能是活佛了!”

    听到这里,刘母连忙让他们穿好衣服,去给鲁智深拜谢。

    刘伯钦夫妇在门后等候了一会儿,鲁智深才起,听说他们前来拜谢,他也很高兴:

    “令尊投胎去了?那太好了!这等好事,该当喝酒庆祝一番啊!”

    伯钦遂令人宰鹿备酒,再次令鲁智深吃了个爽快。

    两兄弟意气相投,白天上山打猎,傍晚回庄饮酒,一连数日,好不痛快!

    一夜间,鲁智深起床解手,见残月垂于西方,默然良久,心中思量:

    俺在这庄上跟伯钦兄弟整日地逍遥快活,却还有一位哥哥在长安等着俺呢!明日当继续西去!

    次日早晨,鲁智深起了大早,对伯钦说道:

    “兄弟,洒家还有要事在身,不能留在庄上了!”

    刘伯钦劝道:“哥哥这一去,要走十万八千里路,一路上豺狼虎豹、恶鬼妖魔无数,十分凶险,愚弟不愿哥哥犯险,不如哥哥就此还俗,舍了那取经的差事?”

    鲁智深瞪着眼睛,说道:

    “如何舍得?若是半途而废,洒家岂不成了那忘恩负义之辈,此话休要再提!”

    说罢,便收拾行李要离庄西去。

    刘伯钦惭愧,不再劝留,只是回禀刘母前去送行。

    刘母无奈,连忙让做些了干粮酒肉,给三藏法师送上。

    鲁智深欢喜接受,谢过刘母。

    刘伯钦又取出二十两白银送上,鲁智深却不肯收:

    “兄弟靠山吃饭,不是巨富之人,就别出银子了,俺还有金瓜子数十粒,足够用了。”

    一切准备妥当,刘伯钦于是领了几个大汉一同送智深西去。

    在山里走了半日,只见面前又出现一座大山,高耸入云,巍峨险峻。

    刘伯钦指着那山说道:

    “哥哥,这山名叫两界山,东半边是我大唐的地界,西半边属于鞑靼管辖,我只能再送哥哥半山之路了!”

    鲁智深望着那山,默默点头,牵着马又跟着伯钦走过了半山路。

    伯钦驻步道:“哥哥,此去山高路远,异国他乡,无一相识之人,须切记强龙不压地头蛇,能予金钱,不舍性命!”

    鲁智深笑道:“洒家也不是只会坐禅念经的和尚,这些自然晓得,兄弟,就此别过!”

    两兄弟深情告别,正在这时,山脚下传来一声呼唤:

    “师父来了!师父来了!”

    “嗯?哪来的叫唤声?”鲁智深问道。

    众大汉也听到那喊声,说道:

    “声音是从山脚传来,这叫的定是那山脚下的老猿!”

    刘伯钦也说道:“应该是他!”

    鲁智深奇问:“是什么老猿?竟然能说人话!”

    刘伯钦解释道:“这山本名叫五行山,因我大唐王西征划界于此,因此改名叫两界山。之前听老人家说道,王莽篡汉之时,从天上掉下此山,压住一只神猴,那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有山神土地看管,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那神猴能发人声,这叫的必是他!哥哥要是好奇,咱们同去山脚下看看。”

    鲁智深道:“走,去看看!”

    一行人又牵马下山,走了几里,果然看见山脚下有一石匣,匣中果然有只猴子。

    只见那猴子伸着头,招着手道:

    “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啊?快来救我出来,我来保你西天取经!”

    鲁智深走到近前一看,惊道:

    “这山成精了?竟然长出一只会说话的猴头!”

    你看那猴头什么模样: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

    绿莎生颔下,青草长鬓边。

    泥封鼻缝,土埋眉间。

    口舌虽伶俐,身躯难翻转。

    压在山下五百年,万般神通莫能展。

    齐天大圣美猴王,要保三藏去西天!

    这猴子本是天生地养一石猴,本在花果山称王,后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这一压便是五百年!

    五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霜打,早就将猴王弄得跟这山石同根同色了,也不怪智深会这么说。

    那猴子笑道:“师父却说笑了,我可是天地灵石所生,不同凡俗,这山只能压我,却生不出我来!”

    刘伯钦胆子大,上前给猴头清理下杂草,问道:

    “我们兄弟正欲分别,却听见你在这里叫唤‘师父来了’,你在叫谁?”

    那猴说:“我没叫你,我在叫那位师父!”

    听到这话,刘伯钦疑惑地看向鲁智深:

    “哥哥,他在叫你师父呀,你可曾认得他?”

    鲁智深笑道:“洒家又不是耍猴的,怎么会认得他?”

    那猴子喊道:“师父,你可是东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经去的和尚?”

    鲁智深惊道:“你怎么知道?”

    那猴说:“我本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因有犯上之罪,被那如来佛祖压在此山。前些天有个观音菩萨,领了佛祖旨意,去东土大唐寻一个取经人。我教菩萨救我一救,她劝我皈依佛法,保护大唐取经人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功成之后自有好处,今日终等得你来,还请师父救我出山,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

    听他说得是那么回事,鲁智深心中思量:

    这一去西天不知要多少年,一路上要是只有洒家一人,岂不是无趣?带只会说话的猴子在身边玩耍解闷,也错不了!

    “既是观音菩萨安排,那我便收你为徒,只是你被压在大山之下,怎么能出来?”

    猴子道:“要我出来,还得师父救我!”

    鲁智深抬头望了眼这山,说道:

    “我虽有把子力气,却搬不动这山啊,我怎么救你?”

    那猴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字压帖。你只上山去将金帖揭起,我就出来了。”

    智深对伯钦说道:“看来俺还得上山走一遭。”

    刘伯钦道:“却不知那猴子说的是真是假?”

    那猴高声喊道:“是真!绝不敢虚谬!”

    鲁智深道:“是真是假,去山顶一看便知!”

    说罢,便牵着白马又上山去,刘伯钦等人连忙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