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独夫朱厚照 » 第34章 李宅密谈(二)

第34章 李宅密谈(二)

    刑部尚书闵珪说道:“前几日陛下就让人去刑部大牢里面秘密放出李梦阳,如今想来,他早在那时就开始对勋戚不满了,只不过碍于太后的面子,亦或是这些人的祖荫,不敢对他们直接动手,所以让我们出马,替他扫清障碍。”

    “那西涯的意思是该如何?”韩文看向李东阳。

    “自然是配合陛下的意思,去清查团营。”李东阳悠悠说道。

    “你就心甘情愿充当陛下的打手?”戴珊问李东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李东阳说了一句,随后环视众人道:“诸位可曾记得正统己巳兵祸之后,于少保身居何职?”

    众人当然知道,景泰元年,于谦将京师的三大营改革成十团营,而他本人则是以兵部尚书之身管理天下兵马粮饷事,同时又以文臣之身总督十团营,成为了明代第一个既领兵又练兵大臣,开创了先河。

    当然此举带来的后果也相当明显,勋贵武将们失去了对于团营的掌握,地位一落千丈,而对皇帝本人来说,直属的上二十六卫亲军被划归兵部管辖,从此再也没有和文臣叫板的权力,所谓的天子亲军只剩了的锦衣卫这一个独苗。而文官们则是在这场改革之中大获全胜,拿到了许多利益。

    不过这样的日子倒也没过多久,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大肆屠杀流放景泰旧臣,破坏于谦的改革,尽可能的恢复正统年间的旧制。这些行为,不管是他自己的本意,还是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怂恿,但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为旧党人的反攻倒算。

    而如今,李东阳竟是想趁着清理京营的时机,继续夺取勋贵,甚至是皇帝的权力。

    “我们这么做,确定能成功吗?”刘大夏问道,他是兵部尚书,清理京营,他要出最多的力,也会收获最多。

    “那万一勋贵们抱起团来,比如集体去找陛下哭诉或是逼宫,那该如何?”

    李东阳笑着说:“陛下比你更早想到这一步,所以他早就搬去西苑了。”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意思。陛下刚开始提出所谓的“一宫不容二龙”,他们还有些疑惑,若是真的为了尊重大行皇帝的梓宫,完全可以搬回东宫再居住一段时间,没必要去搬到西苑那么远的地方。

    但此刻李东阳提醒过后才明白,陛下这么做是为了躲起来,让自己装成置身事外,好方便操控局势。

    戴珊反应迅速,问李东阳道:“那若是勋贵们见不到皇帝,走投无路之下殊死一搏,搞出些兵变,或是去大明门等地方哭门,我们该当如何?

    到那个时候,万一陛下年轻怕事,扛不住压力,为了让那些勋贵们息事宁人,便给我们加些罪名,又该如何?”

    “松厓此言有理,不过你说的这些这些我都已经想过,陛下既然想处理勋贵,所以我们绝不能让他这么安然的置身事外。”李东阳说道。

    韩文问他:“那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自然是逼陛下表态!”李东阳一字一顿的说道。

    随后李东阳字字重音:“我们可以替陛下出力,因为不管是掌管腾骧四卫的太监,还是团营的勋贵,这些人不是阉人就是丘八,跟我等士大夫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弹劾他们,不但能获得士林清誉,还能夺得权力,因此,清理京营对我们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我也唯恐,我们拼命上疏弹劾,替陛下扫清了障碍之后,他去学汉高祖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我们办完了事情,就要被迫致仕,甚至是戴罪入狱,最后成了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我说,我等可以替陛下出力,但是必须要表明这是陛下的意思,让天下人知道我们是替陛下办事,以免最后因此获罪。身后名我们要考虑,身前事我们亦要考虑。”

    “西涯说的不错。”众人附和道。

    “你说我该如何做,才能逼陛下表态?”刘大夏问道。

    李东阳说道:“腾骧四卫之事,就按照陛下的意思,情况如实禀报,如果能顺手除掉几个掌兵的太监,也算是替天行道了。至于京营的勋贵,等你兵部把京营给调查完之后,你不要单独上疏,去和英国公等人联名上疏。

    还有陛下不是给你一个盒子让你上密折吗?密折上把团营的情况写的模棱两可一些,他不愿意表态,我等便也不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

    众人纷纷点头,赞同李东阳的做法。

    事情商议完成,李东阳突然对众人说道:“还有一事,诸位要记住,今日我等所谈,切记都不要告诉焦守静。”

    众人惊诧不已,纷纷问道:“怎么了?难不成你李西涯要和焦守静割席断交?”

    李东阳长叹一声:“不是我李东阳想和他焦芳断交,是他焦芳看起来想与我们决裂啊?

    我原以为,刘公致仕之后,陛下虽然号称是重启了传奉官,可这么多天,只传奉了焦芳一人,此举有可能看在焦芳位列少冢宰,又是我甲申科的同年的份上,理应入阁。更何况他今日还让我把缺额的六部堂官推选出名单给他看,所以我想来,他那日所谓的传奉不过是个气话,不敢真的大举施行。

    但这几日处下来,我看焦守静此人十分不对劲,入阁那时我见他满面春风,似乎并不以传奉升官为耻。入阁之后不仅对陛下的贴身太监张锐毕恭毕敬,今日在承光殿议事的时候,更是多次打断我与谢木斋,去附和陛下的提议。

    所以我揣测,焦守静此人,怕是不再甘心与我等士林清流同流了。”

    刘大夏颇为震惊:“难不成他真准备当陛下的鹰犬了?当初你我三人一起进了翰林院,与他相处下来,不像是那种人啊?”

    李东阳苦笑:“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与他在翰林里面当了二十年的同僚,尚且琢磨不透他,你才跟他相处了多久?当初你觉得你在翰林院的纸堆里,施展不出才能,就上疏自请离开,到六部当主事去了,翰林院你总共就呆了一年不到,怎么了解焦芳的秉性。”

    最后戴珊拍板:“那此事就先不要再告诉焦芳了,以后要对此人多家观察。”

    众人随即附和赞同。